跳到主要內容

教育大市集Logo

另開新視窗,顯示搜尋技巧說明 另開新視窗,顯示熱門搜尋文字雲
網站導覽
:::

資源分類

藝術領域
國小3-4年級(二)
搜尋相關的資源 1,020
文化保存-剪黏(陳三火)-資源代表圖
web文化保存-剪黏(陳三火)
國家文化資產網/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臺灣剪黏工藝隨移民傳入臺灣,大約在清代中期,並具清晰的師承脈絡;臺灣剪黏的材料,有拋棄的實用杯碗,或進口的大陸製作剪黏的專用彩色碗、日本杯碗,或彩色玻璃、壓克力及塑膠片,也有本土燒製的彩色專用碗。1980年代以後,又出現開發模具、灌漿燒製的淋搪製品,深具各時代特色及文化生命力。
點閱:132
下載:0

我的歌你的歌大家的歌-資源代表圖
web我的歌你的歌大家的歌
林淑玲/永康區西勢國民小學國小1-6年級
我的歌你的歌大家的歌
點閱:421
下載:10

文化保存-錫工藝(陳萬能)-資源代表圖
web文化保存-錫工藝(陳萬能)
國家文化資產網/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臺灣錫工藝的發展自清乾隆時期,鹿港因是對外通商的海口之一,而成為早期錫匠聚集與錫器發展的區域,臺語俗諺:「入門看交椅茶几,桌上看花瓶五賽」,所謂「花瓶五賽」,包括香爐與成雙成對的花瓶、燭臺,共五件錫製品;意即從每戶人家的大廳,可看出一個家庭的經濟狀況。此外,錫藝具有「賜福」、「賜予」意涵,在民間廣受大眾歡迎。
點閱:150
下載:0

文化保存-排灣族tjemenun傳統織布(Ljumiang.Pacekelj許春美)-資源代表圖
web文化保存-排灣族tjemenun傳統織布(Ljumiang.Pacekelj許春美)
國家文化資產網/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古樓部落向以織布工藝聞名,日本學者宮川次郎於1930年拜訪Kunanau社(今古樓)時,仍看到約有二十位的織者,並有精緻優美的作品產出。依其觀察,排灣族傳統織布代表部落是Kunanau社(今古樓),可見古樓在排灣族織布傳統維繫之代表性。排灣族傳統織布之圖紋反映族群回應所居環境的智慧、家族的傳承以及織者的創思,深具藝術價值與文化代表性。
點閱:208
下載:0

文化保存-噶瑪蘭族ni tenunan tu benina香蕉絲織布(aing banday 嚴玉英)-資源代表圖
web文化保存-噶瑪蘭族ni tenunan tu benina香蕉絲織布(aing banday 嚴玉英)
國家文化資產網/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1990年代初,新社噶瑪蘭族人發起民族復興運動,開啟香蕉絲編織工藝復振行動,由部落的三位祭師Abi(朱阿比)、Ibay(潘烏吉)與Ayok(潘阿玉),從記憶中一步一步將香蕉絲編織的知識與技術,再現於當代生活。
點閱:187
下載:0

文化保存-纏花(陳惠美)-資源代表圖
web文化保存-纏花(陳惠美)
國家文化資產網/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纏花結合剪、纏、捻、繡等技巧,是臺灣常民生活中與生命禮俗密切相關的傳統工藝,為臺灣漢人民間生活吉慶祈願的文化表現,具有豐富的象徵意涵與藝術價值。
點閱:219
下載:0

文化保存-漆工藝(黃麗淑)-資源代表圖
web文化保存-漆工藝(黃麗淑)
國家文化資產網/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漆器為古昔生活用品,王清霜先生所製作漆器除生活運用外,其漆藝高尚精妙,在藝術上具有重要價值,在藝術史上具承先啟後之地位,
點閱:200
下載:0

文化保存-傳統木雕(蔡德太)-資源代表圖
web文化保存-傳統木雕(蔡德太)
國家文化資產網/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木雕工藝與早期移民之生活息息相關,來自原鄉地區之生活文化與藝術風格,形塑獨有之木雕特色,符合傳統藝術民俗及有關文物登錄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3條第1款第1目:「反映古昔常民生活型態或娛樂類型,並在藝術或藝術史上具有重要價值者」之指定基準。
點閱:272
下載:0

文化保存-泰雅染織(尤瑪.達陸)-資源代表圖
web文化保存-泰雅染織(尤瑪.達陸)
國家文化資產網/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泰雅族染織工藝為原住民族群中最具特色者,獨創的織布圖紋具有其文化性、傳統性,且形制豐富深具藝術性。染織工藝以苧麻為原料,天然植物為染料,其取材、技法與圖樣皆具其族群特殊文化色彩,技法承續傳統,工序完整並兼具創新,夾織與挑織技法表現尤為優異。
點閱:251
下載:3

文化保存-緙絲(黃蘭葉)-資源代表圖
web文化保存-緙絲(黃蘭葉)
國家文化資產網/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緙絲,最早起源於埃及和西亞地區的緙毛,而在西漢時期緙毛工藝經由絲路傳到現今的新疆地區,而後隨著中國的養蠶抽絲技術與各項絲織技術的逐漸成熟,由唐代開始以絲線代替毛線進行織造,而在宋朝此技術達到鼎盛。臺灣的緙絲工藝主要是來自日本,日本的緙絲工藝則是在唐朝時期由中國傳至日本,並在日本發展成獨具日本特色的「爪搔本綴織」,後來在日治時期時臺灣開始出現由日本所開設之紡織廠,相關的緙絲技術開始慢慢的流向臺灣,也在此時與源自客家、閩南的紡織技術開始融合,1960年代開始臺日合作期間,屬於日本的爪搔本綴織正式傳向臺灣,並持續發展迄今。
點閱:196
下載: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