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同盟會
1905年,在日本右翼組織黑龍會份子內田良平等人撮合下,廣東人佔多數的興中會(孫中山、胡漢民、汪精衛等為首),與湖南系統的「華興會」(黃興、宋教仁、陳天華等為首)、江浙系統的「光復會」(陶成章、章太炎、蔡元培、秋瑾等為首)等革命團體,在東京聯合成立「中國革命同盟會」(後為避免日本政府反對,改名為「中國同盟會」,簡稱「同盟會」)。孫中山被推舉為總理,黃興等任庶務,下設執行、評議、司法三部,揭櫫「驅逐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的革命綱領,成為晚清最重要的革命機關。同盟會以《民報》作為機關刊物(原名《二十世紀之支那》,本華興會機關刊物)。《民報》在章太炎、陶成章主編下,由胡漢民、汪精衛等人執筆,曾與主張「保皇」,由康有為、梁啟超執筆的《新民叢報》展開激烈論戰。同盟會曾在中國多處發動起事,試圖推翻清政府,同樣皆未成功。自1906年起,同盟會聯合地方會黨,先後發動了萍瀏醴起事(1906年12月)、黃岡起事(1907年5月)、七女湖起事(1907年6月)、欽廉防城起事(1907年9月)、鎮南關起事(1907年12月)、欽廉上思起事(1908年3月)、雲南河口起事(1908年4月)、廣州新軍起事(1910年2月)和「三二九」黃花崗起事(1911 年4月27日)。其中,1906年萍瀏醴起事,犧牲黨人及其親屬逾萬人;黃花崗起事,折損者多為同盟會骨幹成員。至於1911年10月爆發的武昌起事,雖有同盟會會員參加,但並未起領導作用。事實上,同盟會係由聯合各派系組織而成,包羅甚眾。因此,自1906年起,便不斷發生內部紛爭。1907年春,更因孫中山未經眾人同意,收受日本政府資金,爆發了嚴重風波。原光復會若干成員,遂於於1910年2月在東京「重建」光復會,擁章太炎為會長,正式與同盟會分家。1911年7月,宋教仁等部分同盟會員鑑於廣州「三二九」之役的失敗,又在上海設立「同盟會中部總會」,號為同盟會分支,實為對同盟會本部不滿而採取的獨立行動,對總理孫中山的領導亦予否定。在這一連串內訌中,孫與汪精衛、胡漢民等人另組南洋總部;而黃興則繼續支持孫中山。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發。11月,同盟會總部遷返上海。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後,再遷南京。1912年8月,由革命秘密組織改組為公開政黨形式的「國民黨」。
關鍵字
授權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資源類型
素材
互動形式
混合式
更新時間
2020-07-02
點閱數:285
下載數:1
點讚數:0
分享數:0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his_00003674.zip (34KB)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