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為維持祠堂的神聖莊嚴,家族祠堂有一定的管理規則、禮拜儀節,稱作祠規、祠約或祠禁。祠規的編制在元代時已較完備,在清代更成為家譜的重要內容之一,其內容包括祭祀時間、入祠資格、服儀規定、長幼排班順序等,並禁止族人有違犯社會公德的行為,有時更進一步制定族規(也稱為族約、家規),以教育家族成員,例如崇德行、務勤儉、戒賭博飲酒等。若有族人違反規定,則在祠堂進行懲罰或教育,透過訓斥、罰跪、記過、鎖禁、罰銀、革胙(剝奪犯者領取祭品的資格)、出族(從家譜及族譜中除名),甚至處死等方式執行家法。審理時族人多要旁聽以引為鑑戒。重大案件才向官府投訴,故祠堂也等於家族的法庭。
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素材
混合式
2010-05-25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

相關資源

其他人也看了這些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