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源分類
過濾條件

搜尋相關的資源 195,293
江戶幕府的對外貿易政策─朱印船制度-資源代表圖
web 江戶幕府的對外貿易政策─朱印船制度
陳炯智/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中9年級
在對外貿易方面,德川幕府一開始是延續豐臣秀吉的措施。秀吉時為了取締倭寇及鼓勵對外貿易,曾經發給朱印狀,用以證明它是正式的貿易船,但是由於秀吉的對外侵略政策,使得這個措施並未形成一種有效的制度。等到德川家康時,乃積極與安南與呂宋等地的政權進行交涉,方才確立持有朱印狀者才能准予貿易的朱印船制度。日本西南大名與有力的商人便在德川家光下令鎖國之前,航行著朱印船往來東南亞之間。中國、外國商人在琉球、臺灣、呂宋、安南與暹羅等地進行國際貿易。此時針對外國人對日本的貿易,則由於天主教傳教士與外國商人長期介入戰國大名間的爭戰,加上大阪之役時他們與豐臣家有所接觸,所以1616年德川秀忠掌握大權之後,便發佈繼承其父的「禁教令」,下令除中國船隻之外,其他國家的船隻只能停靠平戶、長崎兩港。禁教令會波及到貿易,是因為部份傳教士冒充商人。在此一禁教政策執行中,荷蘭人(以荷屬東印度公司為主)利用此一情勢,乃揭發葡萄牙人傳教,促使幕府限制葡萄牙人的貿易範圍,以便取代他們在日本的地位。到了三代將軍家光時,對於國內各勢力嚴格的統御政策,也及於對外貿易。在1633到1639年之間,先後發佈四次禁令,被稱為「鎖國令」。其要點與措施包括:1、禁止日本人與海外往來;2、取締天主教,尤其是傳教士;3、取締外國貿易船(1633、1635年);4、禁止朱印船以外的船隻航行海外,兩年後禁止航行海外的所有日本人回國,中國船只能停靠長崎港(1636年);5、將葡萄牙人移至出島,以禁止與日本人往來(1637);6、1638年島原之亂(天主教的農民暴動)以後,翌年禁止葡萄牙人東航;7、1639年,將荷蘭商館移至出島,使得能到日本貿易者僅有中國人和新教徒之荷蘭人,且限於長崎一港。幕府的鎖國政策除禁教之外,還有限制貿易以防日本銀大量流出,及預防西南大名因此貿易而富強的意圖。德川家康時,確立持有朱印狀者才能准予貿易的朱印船制度。發給船主朱印狀,用以證明它是正式的貿易船,方才准予對外貿易。朱印船圖。
點閱數1289
下載數5
修改日期:2006-07-06
江戶幕府的統御政策-資源代表圖
web 江戶幕府的統御政策
陳炯智/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中9年級
江戶幕府為維持其政權之安定,除了上述的「幕藩體制」之外,針對朝廷、寺院、浪人(無主武士)、農民等階層,也有積極的管理措施。由於這些措施是通過各種法令的宣佈,及實施嚴厲的法治政治而遂行,所以又稱為「法度主義政治」,如上述的《武家諸法度》。為了防止地方大名利用天皇的權威與幕府對抗,德川氏對皇室採取了兩手對策,一方面提高天皇的聲望,對皇室極為尊敬,幫助皇室重修宮殿,增加皇室的供養土地;另一方面,又使天皇和朝廷的活動處於嚴密的管制之下,使大名無法與皇室直接接觸。幕府在皇宮附近設立京都所司代,由軍事長官統領警衛隊。表面上擔當皇室的保衛任務,實際上是負責皇室與幕府之間的傳遞工作:把幕府的指令傳遞給朝廷,又將各地大名送呈天皇的檔案首先送交幕府審查,然後再交與天皇。天皇召見官員及各地大名,以及頒發各類榮譽頭銜,都必須先得到幕府的同意。1615年,德川家康對京都貴族頒佈了名為《禁中並公家眾法度》十七條法令,硬性規定天皇「以才藝和學問為第一」;天皇任命武家官位必須由幕府推薦;天皇只有「按本朝先規:『決定年號的權力』」。在十七條法令中,還限制皇族與大寺廟關係的規定,以及強令一些皇家王子出家修道的制度。《禁中並公家眾法度》的頒佈,可以說是完全剝奪了天皇的統治權力。針對寺院的管理,則是在慶長(1596-1615)至元和(1615-1624)年間公佈的《諸宗諸本山法度》,剝奪教權的自立性,以加強對宗教的控制,規定寺院須以學問為主,要嚴守「本山」、「本寺」之規定,嚴禁各寺院妄立異說,聚集黨徒,圖謀爭鬥。於戰爭、大名國替、減封等原因產生的浪人,是既沒有主人、也沒有知行地與俸祿的武士。對於江戶幕府的社會管控來說,是一大問題。1623年,幕府先在浪人最多的京都實行強制驅逐。1632-1635年頒佈的《武家諸法度》中,進一步的禁止浪人入仕。並公佈全國性的浪人登記制,以加強取締。但在1651-1652接連發生的浪人騷動之後,改以教化主義緩和武力統制浪人的政策,放寬浪人寄宿的限制與無子大名認領養子的禁令,解決了江戶初期的浪人問題。對於農民的統制,則是透過《檢地帳》(地籍簿,記載每一筆水田或旱田之位置、產量,及耕作者的姓名)、《名寄帳》(稅籍簿,課徵「年貢」之依據)、《宗門帳》(瞭解所皈依的佛教宗派,以禁絕基督教)來作為統御的資料。1642年發佈《田園永世買賣禁止令》,禁止土地之分割買賣,為了防止農村受到商品經濟的衝擊,家光時還下令禁止在稻田種植木棉、?草等商品作物。1649年,針對諸國鄉村公佈《慶安御觸書》(觸書即告示之意),對農民要遵守法令,服從地頭、代官,甚至對日常消費生活均作詳細規定。
點閱數925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06-07-06
大化革新的推行與意義-資源代表圖
web 大化革新的推行與意義
陳炯智/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中9年級
大化革新,又稱「大化改新」,指645年日本發生政變之後,孝德天皇為了鞏固天皇的權力所進行的一連串改革。其主要目的是廢除大豪族壟斷政權的體制,向中國皇帝體制學習,以成立古代中央集權國家,為日本歷史帶來了巨大的變革。在此之前,聖德太子致力提升天皇的地位。他與當時重要的氏族蘇我氏合作,在593年立推古天皇(女皇),以聖德太子為攝政。聖德太子在此期間,為創造以天皇為首的中央集權體制,一方面擴充朝廷的屯田,將之納入朝廷的直接統治,以增強天皇的實力;另一方面,根據當時傳入中國的諸子經典,進行政治改革(見下文);又編纂《天皇記》、《國記》(今已佚失)等書,試圖透過神話、傳說、歷史與宗教的觀點,將天皇神聖化,以樹立天皇的權威。621年聖德太子去世後,蘇我氏等大豪族控制了政權,天皇家族沒有什麼實權。直到645年,皇室中大兄皇子(之後的天智天皇)聯合貴族中臣鐮足發動政變,刺殺當時掌握朝政的權臣蘇我入鹿,其父蘇我蝦夷自殺,皇室才又奪取了政權。中大兄皇子等擁立孝德天皇。孝德天皇即位後,在留學生的建議下,以「法式備定的大唐國」為新體制的典範,以法律與官僚制度來取代以往的氏族制度。於是仿中國的皇帝制度,定年號為大化,是日本有年號的開始,遷都難波京(今大阪市)。646年,頒佈《革新詔書》,實行政治改革。此後日本才逐漸確立了以天皇為首的中央集權國家。
點閱數5252
下載數19
修改日期:2006-07-06
政經制度-資源代表圖
web 政經制度
陳炯智/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中9年級
幕府的前身原本是賴朝統御源氏族人的家政機構,所以一開始的組織是模仿權門勢家的制度而設「政所」(1180年)。所謂「政所」,原先是指設於親王及官品達二位以上官員家中的正式機構。具有中央機關性質的機構,則是「侍所」,負責統御源氏的御家人(有主從關係之武士)及處理軍事、警察事務,其首長稱為「別當」。1184年,設「公文所」,後來改稱「政所」,處理財政(領地、年貢等)與一般行政事務,其首長亦稱為「別當」,也稱「執權」。另外還設立「問注所」,處理司法事務,首長稱為「執事」。後來由於事務增多,無法只在鐮倉處理,故在重要地方增設六波羅探題、鎮西探題、長門探題、奧州總奉行等機構以分擔其工作。1185年後,針對地方上的管理,則為「守護-地頭」制度。在各國設置「守護」,職掌軍事與警察之權,一旦有事,即由其督促轄內地頭、御家人,征民為夫役;或指揮御家人擔任守護京都與鐮倉的任務。同時於各國設置「地頭」,負責管理屬於源氏的莊園土地,戰時負責徵集兵糧,平時則有警察權、徵稅權及土地管理權。源氏雖然在鐮倉樹立武士政權,但並未能完全控制全國。由於當時在京都尚有以朝廷為中心的公卿政權存在,這一集團在地方上也仍有土地兵馬基礎,所以鐮倉時代的政治,是屬於「公、武二元政治」。就鐮倉幕府的經濟基礎而言,與貴族時代並無不同,都是以所控制的莊園所上繳的「年貢」為主,幕府透過「地頭」的派任,間接管理轄下的土地與人民。值得注意的是,在鐮倉時代,由於京都、奈良及其他國衙、莊園地主的消費,使得商品得以流通,貨幣經濟也發達起來,甚至產生一些因商業而繁榮的都市。
點閱數310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06-07-06
幕藩體制的成立-資源代表圖
web 幕藩體制的成立
陳炯智/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中9年級
歷史學家把德川時代的政治制度稱為「幕藩體制」,即是由中央的「幕府」與地方的「藩」構成的兩級統治結構。幕府既是高度集權的政治統治機構,又是掌握全國軍事力量的軍事指揮機關。在三代將軍家光時,確立了「老中?若年寄?奉行?大目付」的制度,並將幕府的現職將軍定為最高權力者。將軍之下設置大老、老中、若年寄三個執政要職。大老為必要時臨時任命的幕府最高官職,可代行將軍職權;老中為負責處理日常政務的常設職務;若年寄協助老中處理政務。老中和若年寄分別設有大目付、目付等職,負責監視大名、旗本和御家人(直轄武士)的行動。老中之下還設立三奉行,即「勘定奉行」-管理幕府直轄領地內的財政、掌管貨幣鑄造和發行、處理民事訴訟;「江戶町奉行」-負責江戶的市政、員警和司法;「寺社奉行」-掌管寺社、神社僧侶,兼管關東八國以外的幕府直轄地民事訴訟。三奉行各自管轄的訴訟審判事件,如有涉及他人所管轄或難以獨自決定的情況,由老中召集三奉行及有關高級官員進行協商。協商組織稱為評定所,是幕府最高司法機關。針對地方的「藩」,德川幕府還頒佈了另外幾個重要法令。1615年6月,豐臣氏消滅以後,德川家康頒佈《一國一城令》,規定各國大名只准留下一個城堡,其餘均須拆毀。7月,頒佈《武家諸法度》,此法令到1635年三代將軍家光修改後才算完備,共21條款,主要內容為:告誡大名厲行文官武將職務,禁止連絡黨徒,不准新建城堡,對幕府應承擔參覲義務等。為了加強對全國的統一控制,德川家族盡可能地將權力上集到幕府手中。三代將軍家光時還規定幕府以血緣關係、親疏關係和功勞大小把大名分為「親藩」、「譜代」、「外樣」三個等級。親藩大名是德川家族的直系親屬,大約有23個。譜代大名是關原之戰以前一直追隨德川家康的大名,也稱世襲大名。外樣大名是關原之戰以後臣服德川家康的大名。在領地的配置上,凡軍事要地、政治重心地區和經濟富饒地區,則安置親藩大名或譜代大名;外樣大名則安置在邊緣地區,並由隔在外樣大名中間的親藩和譜代大名進行監視。在對地方大名的控制中,有兩項措施影響深遠。一、是取消武士的在鄉權,並集中移民到大名附近的城關區,以此加強地方大名的權力和統一戰鬥力;二、是通過參勤交代(參覲交替)制度,將地方大名集中到幕府的所在地—江戶,以補充完善幕府將軍的權力。這兩項措施是與經濟上的土地分配制度相一致的。「參勤交代」對於控制各地大名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幕府規定,各地方大名要輪流到江戶居住一段時間,參謁幕府將軍。原則上關東地區的大名每6個月一往返;離江戶較遠的大名隔年一往返,即在領國居住一年,在江戶居住一年;每年的四月為交替期。為了使大名不背叛幕府,所有大名都必須在江戶建造住宅,將妻子兒女作為人質,長期留住。在權力的控制之外,幕府還對各地大名施以情感控制。每位大名必須對將軍以個人身份發誓,聽從將軍的命令,不與人勾結反對將軍,向將軍效忠。幕府將軍則根據各地大名的忠誠程度,決定其領地佔有時間的長短。一般來說,大名的封地應該是世襲的,然而實際上佔有期並不穩固。在德川統治的初期,充公或移交別人的情況屢見不鮮。只有幾個最強大的親藩和外樣大名,在整個德川幕府時期保持了世襲的土地。大名的職責雖然沒有明文規定,但一般情況下必須做到:一、為將軍提供軍事服務(譜代則需要為行政服務);二、有責任應召提供特殊服務;三、必須有效地、和平地管理好領地。通過一系列的統治措施,德川幕府最終建立起一整套幕府高於一切的制度,也可以說是「高度集權的封建權力形態」。但是,實際而言,德川幕府並不能直接統治全日本的土地和百姓,幕府必須通過地方大名來間接地實現自己的統治。也就是說,地方大名直接統治管理所屬領土與人民,並以俸祿的形式支付下屬武士,而將軍統治大名,統治的權力只達到地方大名一級。「東海道舊草津宿本陣」的大門口。「本陣」(高級旅館)是高級官吏或是諸侯們在「參勤交代」時,夜晚住宿的地點。各家「本陣」不但有大門,進門後也有玄關,更有可以置放轎子的「式台」,官吏或諸侯們可以直接從轎子進入旅館內。諸侯住宿時,「本陣」四周會圍上印有各大名「家徽」的帳幕,並點上同樣印有家徽的燈籠。「本陣」主人穿著外掛與褲裙的盛裝,與旅館內的服務員,全體在入口處列隊相迎。「本陣」主人通常是當地的權威人士,可以佩刀。位在北九州市的常盤橋,是昔日「參勤交代」隊伍來往使用的古橋。
點閱數4019
下載數3
修改日期:2006-07-06
身體圖像-資源代表圖
web 身體圖像
張慧瑩/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中7-8年級
觀看是瞭解事物的最直接、最簡單的方式,醫學上亦是如此。關於醫療文化史上的圖像問題,在近代以前,圖像是中醫說理時的輔助工具,是將上古中醫經典之言具體化的視覺證據,主述以文字、輔助以圖像,使經典所言歷歷在目。然而,自西醫傳入以後,圖像用以展現真實形質,抽象或不具形質可見的身體與臟腑,像是「氣」,就絕對無法藉由圖像表現,圖像開始與形質劃上等號。譚嗣同(1865-1898)曾為西醫院中繪製精細的「全體圖」所震撼。他說:「然全體學又極難講。何則?無圖以供指點也,無蠟人以為模樣也。」又言:「是僅即臟腑言之,亦只能言其部位功用,不能將其形狀,曲曲傳出。」由此可知,對長久而來以人體「氣」的醫學知識為主的思考方式而言,西醫解剖學之奇特,就在於它能將藏於人體內的身體實情挖掘出來,再透過圖像(或模型)留下視覺證據,此轉變對中醫的衝擊也不小。
點閱數273
下載數14
修改日期:2006-06-27
形質與氣化-資源代表圖
web 形質與氣化
張慧瑩/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中7-8年級
近代前往中國的西醫們到底看到了什麼?他們看到,並主觀的認為中醫有很多落後與不進步的部分,特別是外科學,故而特別重視這方面知識的傳遞。這也促使西醫解剖學所形成的實質臟腑學說在中國的流行。清代學者李經邦論到,中醫在臟腑形質的查驗上,明顯不如西醫,他說:「各國西醫雖無大異,而中醫與西醫,不特論病不同,即用藥亦大異。西醫精於臟腑功用,病形實在。」加上西醫的剖割與明識臟腑,皆是西醫在審視考察時所重視的要目;相對的,中醫卻沒有能繼續發展進步,在技術、制度與訓練各方面,皆不如西醫嚴謹。然而,中醫仍多數站在傳統醫學的立場,駁斥西醫解剖學的知識,並維護中醫傳統「氣化」的醫學,像是當時許多中醫就認為西醫研究的都是「死體」,沒有生氣,並不能得到真實的生理狀況。此即西醫與中醫形質與氣化這兩種截然不同的眼光。
點閱數352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06-06-27
伯駕-資源代表圖
web 伯駕
張慧瑩/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中7-8年級
1834年,第一位正式的傳教士醫師伯駕(P. Parker)前往中國。他先利用一年的時間學習語文,之後就開設了教會在中國的第一所現代化醫院─博濟醫院(Canton Missionary Hospital),它是遠東第一家西式醫院,也是孫中山的母校。這家醫院還有兩項特色,第一﹐它以眼科著名;第二﹐它是當時教徒們的宣教所,第一位中國籍的牧師梁發──影響洪秀全創教的《勸世良言》之作者,與伯駕友善,是這醫院的應聘傳教士。在這一段西力東漸的初期,外國人在中國沿海的活動,常是中國紳民仇視的目標,因此中國人對教士在各地的育嬰室、醫院、學堂等等善舉,實在難以信任。而基督教的各種禮儀及習俗,均為中國人聞所未聞之事,故一般人乃視之為邪術,並散布種種無稽而聳人聽聞的謠言。在這排外、疑外的空氣中,伯駕以其精明的醫術,贏得許多病人的信任,他們不敢白天到西洋人的醫院,大多數趁著黃昏或晚上到達伯駕的醫院,看完病後深夜才提著燈籠回家。 1838年(道光十八年),伯駕會同裨治文(E. C. Bridgman)、郭雷樞等,發起組織「中國博醫會」(Medical Missionary Society in China)於廣州,其設立宗旨為:「提供義診及資助澳門、廣州、上海、香港、寧波、廈門等地建設醫院,出版中文醫學書籍,主辦醫療人員之教育等事。」在中華醫學會未成立之前,中國博醫會一直負起傳布西方醫藥知識的責任,且於1887年開始出版「博醫會誌」(China Medical Missionary Journal),這是中國最早且發行時間最久的科學雜誌。
點閱數230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06-06-27
北宋以前的淮河-資源代表圖
web 北宋以前的淮河
張志強/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中7-8年級
淮河古稱淮水,北宋以前是一條獨流入海的河流,水流湍急順暢,河道深闊,沿河還有許多湖泊窪地,是洪水的自然調蓄水庫,外加上人口密度不大,環境破壞較小,所以洪水災害紀錄很少。另方面,淮河在北宋時,還是一條有潮河流,受海潮頂托,河潮可上溯至今洪澤湖地區。因此,在這種環境的影響下,北宋之前的治淮工程,多以灌溉、運輸為主,並兼具防洪性質的水利工程,如春秋楚莊王十六年至二十三年(B.C.598-591),由孫叔敖創建的「芍陂」,即具有蓄水防洪的功能;戰國魏惠王(B.C.369-337)時,所開鑿的鴻溝水利工程,不僅使濟、汝、淮、泗等河流成為通渠,更能調節該地區對洪水的吞吐。漢代鴻隙陂水利的修建,亦增強淮河對洪水的容蓄能力,據《水經注?淮水》的記載,鴻隙陂與焦陂、上慎陂、下慎陂等水利設施能夠相互連通,藉以調節灌溉水量。由此可知,這些灌溉水系應能調節淮河之水量,減少水患的產生。南北朝時期,在淮河曾築有攔河大壩,名曰「浮山堰」。原本堰壩工程的修建,都是用來興利除害(灌溉、防洪),但「浮山堰」卻著眼於戰爭。當時梁武帝為對抗北魏,採納其降將王足「蓄水攻敵」之意見,於天監十三年(514 A.D.)四月,遣康絢展開築堰工程,至十五年(516 A.D.)四月完工。堰旁開有兩條溢洪道,可調節淮河來水,其上游形成巨大水庫,據今遺址與當地地形推算,主壩高可達四十公尺,蓄水量可達一百億立方公尺。不料當年八月淮河大漲,浮山堰潰堤成災,下游居民死傷數以十萬計。隋唐時期,運河水利大興,其中通濟渠、邗溝對淮河的影響最大。前者溝通黃河,後者連接長江,雖以運輸為主要目的,但亦附有灌溉、防洪等功效。其中,楚州(今江蘇淮安)與泗州(今江蘇盱眙)之間的淮河河道,因成為運河中的一段,故受到官方較多注意。此外,尚有位於蔡州新息(今河南息縣)的「玉梁渠」,古代「芍陂」水利的重修,李吉甫所築「富人」、「固本」等塘堰水利的灌溉區,都能增強淮河對洪水的調節,減少水患的產生。北宋時,因楚州與泗州之間的淮河流速湍急,不利於航運,人們在此段河道的右岸,先後開鑿了沙河、洪澤新河、龜山運河等水利建設,藉以保障航行船隻的安全,也可分減淮河流水,調節運河的水位。總而言之,北宋以前的淮河,因水文環境較佳,故沒有較重大的防洪建設,其水利工程的興築,也多著眼於灌溉與運輸功效,因此防洪只是附帶的利益,並非主要的目的。這情況直到南宋初年,黃河改道由淮河出海後,才有重大的改變。
點閱數284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06-06-27
先秦與漢代的農田水利-資源代表圖
web 先秦與漢代的農田水利
張志強/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中7-8年級
先秦時期,各個諸侯為了富國強兵,大力發展農業,而最具代表性的農田水利工程,是為「都江堰」與「鄭國渠」。都江堰位於現今四川省灌縣境內,秦昭襄王末年(B.C. 256 - 251),由蜀郡太守李冰主持興建。晉代稱為都安大堰、湔堰,唐代又稱為楗尾堰,宋代才稱都江堰,為成都平原賴以維生的農田水利系統,歷代都受到官府的維修與擴建,如西漢景帝後元三年(B.C.141)文翁為蜀守,引湔江水灌溉農田一千七百頃,後與都江堰統合,使都江堰灌溉區向東北擴展;三國時,諸葛亮亦發民丁一千二百人,對都江堰加以維護。《水經注》上記載:「沃野千里,世號陸海,謂之天府也!」可見都江堰對該區農業發展的貢獻,並沿用至今,為現存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無壩引水工程。鄭國渠建於戰國末年的秦王政元年(B.C.246),由韓國水利家鄭國主持興建,十年後完工,渠長三百餘里,灌溉面積達四萬多頃。據《史記?河渠書》記載:「關中為沃野,無凶年。秦以富強,卒并諸侯」可顯示其重要性,而鄭國渠在後世接續的開發下,亦成為關中最有影響力的水利工程建設。到了漢代,農田水利以關中地區最為發達,不僅延續前代的發展,更新建立許多灌溉渠道,其中以白渠與成國渠最具代表性。漢武帝元鼎六年(B.C.111),為灌溉鄭國渠旁邊的高地,由倪寬主持鑿渠工程,開六條渠道以輔助鄭國渠灌溉,其灌溉區域也向北面擴大,稱「六輔渠」。後來趙國中大夫白公建議增建新渠,武帝於太始二年(B.C.95),開鑿引涇水灌入渭水的渠道工程,渠長二百里,灌溉面積四千五百多頃,使鄭國渠的灌溉區域向南面擴張,稱為「白渠」。由於白渠與鄭國渠的灌溉區域相連,後代常合稱為「鄭白渠」。成國渠建於西漢中期,渠首位置在眉縣(現今陜西境內)東北,曹魏時向西延伸至陳倉(今陜西寶雞市東邊),灌溉面積達兩千多頃。西魏大統十三年(547 A.D.)進行整修,並加建六門堰來增強蓄水量。成國渠與六門堰所組成的水利系統,在唐代稱為渭白渠,灌溉面積達兩萬多頃,由當時京兆尹直接管理,並曾多次大規模維修。後歷經宋元時期,至明代時漸漸沒落。
點閱數666
下載數2
修改日期:2006-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