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先秦與漢代的農田水利
先秦時期,各個諸侯為了富國強兵,大力發展農業,而最具代表性的農田水利工程,是為「都江堰」與「鄭國渠」。都江堰位於現今四川省灌縣境內,秦昭襄王末年(B.C. 256 - 251),由蜀郡太守李冰主持興建。晉代稱為都安大堰、湔堰,唐代又稱為楗尾堰,宋代才稱都江堰,為成都平原賴以維生的農田水利系統,歷代都受到官府的維修與擴建,如西漢景帝後元三年(B.C.141)文翁為蜀守,引湔江水灌溉農田一千七百頃,後與都江堰統合,使都江堰灌溉區向東北擴展;三國時,諸葛亮亦發民丁一千二百人,對都江堰加以維護。《水經注》上記載:「沃野千里,世號陸海,謂之天府也!」可見都江堰對該區農業發展的貢獻,並沿用至今,為現存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無壩引水工程。鄭國渠建於戰國末年的秦王政元年(B.C.246),由韓國水利家鄭國主持興建,十年後完工,渠長三百餘里,灌溉面積達四萬多頃。據《史記?河渠書》記載:「關中為沃野,無凶年。秦以富強,卒并諸侯」可顯示其重要性,而鄭國渠在後世接續的開發下,亦成為關中最有影響力的水利工程建設。到了漢代,農田水利以關中地區最為發達,不僅延續前代的發展,更新建立許多灌溉渠道,其中以白渠與成國渠最具代表性。漢武帝元鼎六年(B.C.111),為灌溉鄭國渠旁邊的高地,由倪寬主持鑿渠工程,開六條渠道以輔助鄭國渠灌溉,其灌溉區域也向北面擴大,稱「六輔渠」。後來趙國中大夫白公建議增建新渠,武帝於太始二年(B.C.95),開鑿引涇水灌入渭水的渠道工程,渠長二百里,灌溉面積四千五百多頃,使鄭國渠的灌溉區域向南面擴張,稱為「白渠」。由於白渠與鄭國渠的灌溉區域相連,後代常合稱為「鄭白渠」。成國渠建於西漢中期,渠首位置在眉縣(現今陜西境內)東北,曹魏時向西延伸至陳倉(今陜西寶雞市東邊),灌溉面積達兩千多頃。西魏大統十三年(547 A.D.)進行整修,並加建六門堰來增強蓄水量。成國渠與六門堰所組成的水利系統,在唐代稱為渭白渠,灌溉面積達兩萬多頃,由當時京兆尹直接管理,並曾多次大規模維修。後歷經宋元時期,至明代時漸漸沒落。
授權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資源類型
素材
互動形式
混合式
更新時間
2020-07-02
點閱數:604
下載數:2
點讚數:0
分享數:0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his_00001231.zip (34KB)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