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人才的養成─以總督府醫學校為中心
「醫學校」創校初期招生不易,學生入學資格只須公學校初等科,能解日語,年滿十六歲即可報考。第一屆到第八屆均為公費生,由學校給予生活費及雜費。隨全島公學校畢業生增加,學醫風氣漸開,入學困難度增加,錄取率漸降,亦開放自費生名額,1908至1922年錄取率僅約8─10%,自費生比例逐年增加,至1917年廢止公費生制度。學生素質漸漸提昇,1908年之後畢業率超過85%。「醫學校」共畢業了28屆的本科生,總數772人,全數為臺灣人。醫校畢業生除懸壺濟世外,也成為臺灣社會的菁英份子。「醫學校」學制為預科一年,及本科四年。預科課程主要在培養學生的日文能力,奠定學生數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生物學的基礎。本科課程則以台灣的傳染病(包括瘧疾、鼠疫、天花、霍亂、赤痢、傷寒、結核病、癩病、腦膜炎、登革熱)及風土病(如甲狀腺腫、鴉片戒毒、腳氣病、膿瘍、恙蟲病、肺吸蟲、蛔蟲、鞭蟲、鉤蟲、蛇毒)為主,教授當時日本醫學界最新的知識,具本土化基層醫療的導向。「醫學校」第三任校長堀內次雄特別鼓勵有關熱帶醫學及臺灣風土病的研究,於1919年4月設立「熱帶醫學專攻科」,招收立志從事熱帶醫學工作的醫師 (醫學校畢業生或日本醫專的畢業生),修業期間一年,共舉行三屆,畢業生20名。另有「特設科」,專收中國留學生,由校方委託駐廈門的日本領事館,招收廈門日語小學校畢業生,自1915年開辦至1919年止,共五期,34名畢業生。「醫學校」升格為「台北醫專」後,不少「醫學校」畢業生在堀內次雄鼓勵下,以「台北醫專」作為畢業後的進修教育與繼續教育,醫學教育品質也隨之提升。除了一般授課外,還有臨床實習。臺北醫院雖是醫學校的教學醫院,且就在隔鄰,但因臺北醫院多數病人是日本人,而醫學校所有學生全部為臺灣人,因而很少使用臺北醫院作為學生的實習場所。1905年以前臨床實習就在艋舺仁濟院與愛愛寮,愛愛寮是乞丐與無家可歸者的收容所,仁濟院是臺灣人的基層醫療設施。1905年2月「日本赤十字社臺灣支部醫院」開始診療,成為醫學校正式的附屬醫院。實習學科中,由於解剖學實習所需的大體甚為難得,透過總督府於1899年發布的訓令350號,以及1908年設立的「臺灣全終會」,增加可供醫學實驗解剖之用的大體。
授權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資源類型
素材
互動形式
混合式
更新時間
2020-07-02
點閱數:300
下載數:1
點讚數:0
分享數:0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his_00002178.zip (34KB)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