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教育大市集Logo

另開新視窗,顯示搜尋技巧說明 另開新視窗,顯示熱門搜尋文字雲
網站導覽
:::

資源分類

社會領域
搜尋相關的資源 2,479
再造歷史現場-和平島上的西班牙堡壘-再現聖薩爾瓦多城-資源代表圖
web再造歷史現場-和平島上的西班牙堡壘-再現聖薩爾瓦多城
基隆市文化觀光局/基隆市文化觀光局國小5年級
西班牙在亞洲的勢力範圍,從班達群島至摩鹿加群島的南部開始,一路北上到馬尼拉,最後延伸到台灣。和平島成為西班牙在亞洲防護網中最北端的力量,當西班牙人在和平島舉行佔領儀式後,隨即在島上建立主要塞,稱作「聖薩爾瓦多」。西班牙人在和平島所建的「文藝復興式堡壘」如今在哪裡呢?主要塞,聖薩爾瓦多城位於和平島西南角,部分城區沉埋在今天「台灣國際造船公司」,一號船塢西側舾裝工廠下方,在日治時期「基隆築港誌圖譜」中,可清楚看到當時和平島,存在著「城仔角」的地名。從歷史文獻中我們可以發現,西班牙佔領和平島前,即有中國漢人、日本人來到這裡進行貿易,西班牙佔領北台灣時期,不僅有西班牙帆船、華人舢舨、日本走私船等船隻在此匯集,這些船隻也從不同地方載運商品、人員、來到和平島,在聖薩爾瓦多城周邊,形成一個小型聯合國。
點閱:84
下載:0

再造歷史現場-跨越半個地球的旅程 再現聖薩爾瓦多城-資源代表圖
web再造歷史現場-跨越半個地球的旅程 再現聖薩爾瓦多城
基隆市文化觀光局/基隆市文化觀光局國小5-6年級
大航海時代的西班牙擴張,代表著對探索與發現的渴望,推動了全球貿易與文化交流。1492年,哥倫布在西班牙的資助下發現新大陸,並命名為聖薩爾瓦多,象徵著對神聖使命的追求。這一事件開啟了歐洲與新世界之間的聯繫,帶來了無數的發現與機會。隨著16世紀末荷蘭尋求新的貿易路徑,歐洲四大海上國家—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開始競爭東亞市場。東亞的豐富資源與貿易機會吸引了這些國家的積極參與,促進了全球化進程,並且使文化、技術和商品在不同地區間流動。這一時期不僅改變了世界的經濟格局,也加深了全球間的互動與理解。
點閱:91
下載:0

傳統技藝-粧佛工藝師 陳明洲-資源代表圖
web傳統技藝-粧佛工藝師 陳明洲
雲林縣政府文化觀光處/雲林縣政府文化觀光處國小5-6年級
陳明洲是北港神山堂佛像雕藝工坊的創辦人,自15歲起師從福州派藝師陳盛誥與陳雲,專精於木雕和粧佛技藝。多年來,他深耕傳統工藝,於2013年獲選為雲林縣傳統無形文化資產—傳統工藝類「粧佛」保存者,並於2015年獲得台中市第九屆大墩工藝師的殊榮。陳明洲的作品融合了木雕、漆藝與泥塑技法,展現了他對傳統工藝的深厚造詣與創新精神。北港是臺灣媽祖信仰的重要發源地之一,擁有豐富的民間藝術資源,被譽為「活的博物館」。當地的廟脊剪黏、交趾陶、木雕、石雕及彩繪等工藝,展現傳統美學和文化精神,並承載忠孝教化的意涵。
點閱:108
下載:0

傳統技藝 - 記憶魚笱-資源代表圖
web傳統技藝 - 記憶魚笱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國小5-6年級
日光小林部落工藝師,當地手工勞作的過程,採集製作魚笱植物,包括:砍樹、製作漁具、收割作物等。紀錄過程中了解採集黃藤(用於製魚笱)需要先整理環境,先清除黃藤外殼之刺;採藤時,除了拉取外亦須解開植物間的糾纏;採集笱頭藤(多花油柑)作為魚笱開口之材料;採集山棕,用於製作笱頭之材料等器具製作和使用漁具的細節。於高雄甲仙埔仔溪找笱位,尋找河床有高低落差的,放置魚笱所需: 笱頭、魚笱、鐵橇、藤皮,用石頭做記號,工藝師並示範如何操作器具。描述了過去的生活方式與現在的變化,讓現代不易看見的手工技藝、捕魚活動以及人們對過去和現在生活,提供了對比和反思。
點閱:87
下載:0

再造歷史現場-林田山林業發展 初探-資源代表圖
web再造歷史現場-林田山林業發展 初探
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花蓮分署/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花蓮分署國小3-4年級
19世紀末期,日本統治台灣後,立即展開土地調查與各種天然資源的盤點。其中「林野調查」計劃在西元1910年(明治43年)開始實施,但因為花蓮港廳觸及原住民生活地區,之後在台灣總督府強硬的「理蕃政策」,迫使原住民搬遷原居住地後,調查計劃才逐步完成。這段期間,營林局也執行有花蓮港廳的森林調查,當時的調查範圍就涵蓋了大部分的「林田山事業區」。結果發現未曾見過的大森林,特別是檜木…等高經濟樹種,然而主導「林田山事業區」森林開發的,並不是台灣總督府的官營伐木,而是資本家經營的伐木事業率先在此區展開。...在總督府的核准下,台灣興業株式會社陸續完成領用公地和收購民地等手續,建置起林木生產基地,很快地新林場誕生的消息傳開。各方人士紛紛移民到林田山或周邊山區,尋找就業機會,辦公室、工廠、宿舍、工寮等建築和員工的進駐,讓林田山「摩里沙卡(森坂)聚落」逐漸成形。
點閱:91
下載:0

再造歷史現場-文化與歷史之島 再現聖薩爾瓦多城-資源代表圖
web再造歷史現場-文化與歷史之島 再現聖薩爾瓦多城
基隆市文化觀光局/基隆市文化觀光局國小5-6年級
基隆的歷史文化豐富多元,尤其是和平島,這片土地見證了西班牙人在17世紀的殖民歷史。1626年,西班牙人建立聖薩爾瓦多城,並持續治理至1642年,對基隆和台灣的歷史產生深遠影響。透過考古發掘,研究團隊在和平島發現了大量遺物和證據,揭示了這段歷史。2011年,台灣大學鮑曉鷗教授和當地居民合作,開展考古計劃,試圖還原西班牙人曾在此建立的城堡與港口。和平島歷史悠久,曾是基隆最繁華的地區之一,也是最早有人居住的地方。這裡的居民文化多樣,包括原住民和外來的西方勢力。當地的居民具有開放與包容的精神,重視社區合作和文化傳承。此外,河濱島的自然景觀、文化活動及其歷史遺跡,成為當地及外來遊客探索台灣多元歷史的重要窗口。這些考古發掘不僅重現了台灣的過去,也讓當地居民重新認識自己土地的價值和歷史深度,並成為文化創生和社區營造的動力。
點閱:96
下載:0

文化保存-復刻百年老花磚-資源代表圖
web文化保存-復刻百年老花磚
財團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財團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國小5-6年級
許家斌是台灣花磚文化的推動者,致力於保存日治時期的馬約利卡瓷磚,並於2016年成立台灣花磚博物館。馬約利卡瓷磚是一種製作工藝繁瑣的老花磚,主要由日本在日治時期製作,廣泛應用於台灣的老建築中。這些花磚以其多樣的圖案和色彩,以及具有吉祥寓意的圖形(如石榴、蘋果、魚等),在當時象徵富貴和尊榮。許家斌的團隊不僅積極保存老花磚,還復刻這些珍貴的作品,並希望將其推向國際,將台灣的文化和工藝帶到世界舞台。許家斌也協助拆遷、保存老屋中的花磚,並與鶯歌的陶瓷匠師合作,重現傳統工藝。台灣的花磚文化獲得國際關注,並被法國大學提名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花磚不僅是藝術品,也融合了台灣歷史和文化,成為不可多得的文化遺產。
點閱:86
下載:0

文化保存-俯 昭和摩登誕生的海景宅邸-資源代表圖
web文化保存-俯 昭和摩登誕生的海景宅邸
基隆市文化局/基隆市文化局國小5-6年級
在1931年,基隆流水交通社社長流水伊助建造了一座融合和洋折衷風格的高級自用住宅,規模與設計與當時基隆伊班公有日式宿舍截然不同。該住宅位於基隆要塞附近,1945年戰後,國民政府接管該建築,將其改為基隆要塞司令官邸,並由多位司令家族先後居住。1957年,司令部裁撤後,該官邸繼續作為軍事用途,直至1998年軍方遷出。隨著歲月流逝,該建築經歷了七十年的風雨,並在1998年後進行了翻修。翻修過程中,建築師發現建築物整體結構受到許多損壞,需依賴大量史料(如照片)及口述歷史資料,來深入了解建築細節及其歷史背景。通過這些資料的綜合分析,嘗試還原了原有空間的使用模式,來進行修復工作。
點閱:73
下載:0

再造歷史現場-戰爭與和平之島 再現聖薩爾瓦多城-資源代表圖
web再造歷史現場-戰爭與和平之島 再現聖薩爾瓦多城
基隆市文化觀光局/基隆市文化觀光局國小5-6年級
「和平島」這名稱是國民政府來臺後所命名,雖然名為「和平」,但其歷史背景反映出基隆在航海貿易及國際戰略中的重要地位。自1626年西班牙宣示主權以來,基隆成為國際爭奪的焦點,並見證了荷蘭與西班牙之間的衝突。儘管西班牙曾多次遠征,卻未能成功擊敗荷蘭,這顯示出即便面對逆境,基隆依然堅守其戰略價值。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平島不僅見證了早期的國際戰爭,也象徵著不同勢力間的博弈與合作,突顯了基隆在歷史長河中的重要性。這些歷史事件提醒我們,無論面對何種挑戰,只要堅守信念、勇於面對,就能在國際間找到自己的位置,為未來的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點閱:102
下載:3

文化保存-覓 官邸裡的那些人那些事-資源代表圖
web文化保存-覓 官邸裡的那些人那些事
基隆市文化局/基隆市文化局國小5-6年級
日治時代,流水伊助建造了一座獨具特色的海景宅邸,成為當時基隆的地標之一。1945年,原基隆要塞司令部在戰爭中遭炸毀,國民政府隨後選擇將流水宅作為新的司令官官邸,並由五位國軍將領先後居住。隨著時間推移,該建築的價值逐漸提升,並於1998年左右開始受到關注。2001年,基隆的雞籠文史協進會進駐該地,並積極爭取其保存。2002年,該建築被基隆市文化中心登錄為歷史建物,並成為文史工作者交流與彙整的場所,促進了當地文史活動的發展。然而,2004年,該建築遭遇土石流災害,造成嚴重損壞,隨後移交給基隆市文化局進行後續處理。此地擁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是基隆歷史的重要見證。
點閱:76
下載:0

上一頁按鈕圖示下一頁按鈕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