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教育大市集Logo

另開新視窗,顯示搜尋技巧說明 另開新視窗,顯示熱門搜尋文字雲
網站導覽
:::

資源分類

社會領域
搜尋相關的資源 2,789
樟腦的用途-資源代表圖
web樟腦的用途
王政文/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樟腦經加工可為賽璐珞Celluloid,為當時世界上重要的工業原料。Celluloid 為1869年,美國人John Wesley Hyatt 所發明,其外型如象牙,原料為精製樟腦和纖維素,其獲利為原來樟腦價格的三倍。Celluloid的形狀有棒狀、管狀和片狀等各種外型,在民生用品上可製作人造絲、梳子、玩具,在化學工業上可製作硝酸、硫酸、火藥,還可以作為染料、塗料等用品。在二次世界大戰前,是安全玻璃的原料,在汽車、飛機上皆可利用,用途可說是十分廣泛。
點閱:1883
下載:14

中央造幣廠簡介-資源代表圖
web中央造幣廠簡介
陳炯智/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本廠前身為民國九年奉准籌設於上海的「上海造幣廠」,民國十七年改名為「中央造幣廠」,隸屬財政部。至民國二十二年方才正式開鑄,但民國二十六年,抗日軍興,追隨政府遷往後方,先後於武昌、成都、桂林、蘭州及昆明成立分廠。抗戰勝利後,各分廠陸續結束鑄造。民國三十五年,本廠復遷回上海,但於國共內戰失利後,於民國三十八年,又隨政府播遷來台,設廠於台北市酒泉街,同時改隸中央銀行。民國六十五年遷建新廠於現址─桃園縣龜山鄉振興路577號。本廠為中央銀行轉投資生產事業機構,主要任務為經營流通硬幣及紀念幣之鑄造、銷毀、回籠硬幣整理等業務。並在不妨礙流通硬幣及紀念幣生產任務下,得依業務及市場需求,兼營紀念章牌及其他各種金屬鑄品業務。─以上資料摘修自中央造幣廠官方網頁http://www.cmc.gov.tw/main.htm
點閱:408
下載:0

樟腦的製作流程-資源代表圖
web樟腦的製作流程
王政文/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蒸腦時,將水由木桶上端倒入鍋中,引燃灶中木材,更換碎片,連續十天後,鍋中沸騰的水蒸氣透過木板孔,將樟木碎片蒸熱,也蒸出含腦的氣體,這些氣體進入倒置陶缸後開始凝結。十天後將陶缸拉開,半凝結的樟腦遇到冷空氣會凝結為霜狀,即為樟腦。
點閱:250
下載:3

樟樹的植物特性-資源代表圖
web樟樹的植物特性
王政文/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樟樹樹皮深褐色,葉互生,花被6片,卵形,外側光滑,內側有毛,雄蕊12枚,4輪,其中最內輪之3枚為不孕性,漿果球形,熟時呈紫黑色。
點閱:262
下載:2

荷蘭的黃金時期-資源代表圖
web荷蘭的黃金時期
葉信亨/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荷蘭東印度公司的大本營設立在巴達維亞(印尼),主要目的在於經營東亞地區,以擴張殖民地為手段,獲取商業貿易利益、資源和傳教為主要的二大目的。東印度公司成立的一百多年間,剛好見證了荷蘭的黃金時期,它在1799年解散,也正好是荷蘭黃金時代的尾聲。而這段時期,因為歐洲各強國的殖民地與貿易範圍的迅速擴張,引領了資本主義的逐漸盛行,許多中產階級和商業新貴開始出現,讓各國本身的經濟、社會體制開始產生巨大的轉變。
點閱:242
下載:1

樟腦的種類-資源代表圖
web樟腦的種類
王政文/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樟腦依蒸餾程度不同,可分為五大類:在山林中將樟樹碎片進行初步蒸餾即為粗製樟腦,再提煉可成再製樟腦、改良乙種樟腦、甲種樟腦、精製樟腦,精製樟腦除為賽璐琭的重要原料,亦為重要的醫藥原料。
點閱:595
下載:3

台灣銀行發行的「新台幣」-資源代表圖
web台灣銀行發行的「新台幣」
陳炯智/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除了民國三十八年的首批新台幣外,在民國四十三、四十四年還有另一批直版的新台幣。到了民國五十年,已復業的中央銀行原擬收回紙幣發行權,但是受主客觀環境的影響,仍委託台灣銀行代理發行紙幣。五月一日開始發行新版紙幣,由原來的直式改為橫式。主要圖案則改為「西螺大橋」、「蘇花公路─清水斷崖」、「鵝鸞鼻燈塔」、「孫中山先生肖像」、「蔣中正先生肖像」及「中華民國總統府」等,有落實本土及強調國幣等意涵。而民國五十五年陽明山中山樓落成之後,配合孫中山遺像,亦在伍拾圓紙幣背面繪上「中山樓圖案」,彰顯紀念意義。至於在行政區劃上不隸於台澎地區,如福建省的馬祖、金門地區,則採用在紙鈔上加註地區註記的方式,以示區別。
點閱:461
下載:8

幣制整頓過渡階段的貨幣措施-資源代表圖
web幣制整頓過渡階段的貨幣措施
陳炯智/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明治維新有成之後,日本國內為配合國際貨幣體系,改採金本位制;乃定於1897年(明治三十年、光緒二十三年年)十月一日起施行其〈貨幣法〉,為配合其〈貨幣法〉的施行,遂於同年九月二十一日再度舉行貨幣會議,經參酌臺灣的實際情形,乃決定其改革臺灣幣制的基本方針:「〈貨幣法〉之施行於臺灣,不以明文規定;臺灣之主要通貨,以鑿印之一圓銀幣充之,並按時價(即金銀比價)核算,使用於島內之一般公私交易上;原來允許使用於繳納租稅等公課之外國銀幣與私人鑿印粗銀,今後禁止使用。」日人在臺灣實施「流通銀塊的金本位制」,固屬一項精心的設計,雖然尚未能將臺灣所流通的貨幣,立即完全納入日本的貨幣體制內,但是,其欲藉此而增強日本貨幣在臺灣的流通勢力,以逐漸驅逐與取代原先所流通的雜亂貨幣。由於殖民政府未能積極收換新幣,於民間使用上又未能禁絕使用舊幣,所以造成鑿印銀幣運行效果不佳的情況。最後不得不停止銀幣鑿印,改為所有銀幣均按「時價」無限制流通。日本的鑿印及未鑿印銀幣都按「時價」流通時,舊有的各種貨幣亦都繼續在民間使用,且仍有外國銀幣、乃至粗銀輸入。等到1903年(明治三十六年、光緒二十九年)九月二十六日,臺灣總督府即以法令規定,對進口粗銀課稅百分之五,並禁止「歹錢」(私鑄之劣質銅幣)輸入,自翌年四月一日起施行;繼至1904年(明治三十七年、光緒三十年)三月二十四日,更規定「折合日本貨幣(按係指其金幣而言)達三圓以上之外國輔幣(按此當包括清鑄銅錢在內),禁止輸入。」自同年六月一日起實施。此兩項規定,是日人採漸進方針,對臺灣進行進一步幣制改革的準備行動。另外,1899年(明治三十二年、光緒二十五年)九月二十六日臺灣銀行正式成立,並發行「銀?」,並對於之後臺灣幣制整頓發揮重要的作用。
點閱:493
下載:2

幣制整頓的完成-資源代表圖
web幣制整頓的完成
陳炯智/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由於,日本在上一階段對台灣所實施的幣制改革,採行「流通銀塊的金本位制」,既衍生釵h相當嚴重的問題,特別是由貨幣投機所引發的弊端為甚,迫使日本不得不進行幣制再改革。而日台之間及台灣對外貿易的需要,加上日本「站在開發南方與擴張南進政策之立場」,即考慮其末來向中國南部及南洋地區的侵略,將以台灣為基地或跳板,亦有需要將台灣的幣制加以再改革。乃於1904年(明治三十七年、光緒三十年)七月一日起,修改法令,規定台灣銀行開始發行「金券」,由是日本對台灣幣制的進一步改革,即告展開,邁向施行與日本相同的金本位制度,同時,也就進入其對台灣幣制改革的完成階段;經過五年半的時間,至1909年(明治四十二年、宣統元年)底,台灣原有的各種雜亂貨幣,以及台灣銀行在先前所發行的「銀券」,都整理與兌換完畢,台灣的幣制改革即告完成。此距日軍於1895年(明治二十八年、光緒二十一年)五月開始登陸的時問,已歷時超過十四年半,不可謂不長。台灣自漢民族大量移入後,歷經荷蘭人與西班牙人之統治,明鄭時期及入清以後的經營,嗣有咸豐年間的開港,繼之遂為日本人所領有,在各不同的時期,俱有新增的貨幣,故在日本人進行整理與改革以前所流通的貨幣,常是極為複雜與混亂,迨至本階段結束時,乃已初步建立可與其時世界潮流相契合的現代貨幣體制。同時,先前的貨幣雜亂現象,大致上宣告終止。惟在實際上,仍有一部分銀幣於有限的範圍或地區內流通,並又經過約計九年的時間,直迄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前後,時在1918-1919(大正、民國七、八年)間,由於世界銀價空前暴漲,於是銀幣多被熔化,而後方告絕跡。
點閱:304
下載:1

中央印製廠簡介-資源代表圖
web中央印製廠簡介
陳炯智/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民國十七年北伐成功之後,國民黨政府開始大刀闊斧從事財政金融建設,同年十月六日公佈「中央銀行條例」明定中央銀行為國家銀行,並在上海正式成立總行,肩負起當時統一幣制、統一國庫及調節金融之責任;二十四年十月一日又成立中央信託局,負責購料、信託、儲蓄、保險、易貨儲運等業務,其中購料業務中即包含籌辦設廠自行印製鈔券事宜。 對日抗戰前及抗戰初期,中、中、交、農四家銀行所發行之法幣仍全數委由國外印製,迨至二十九年夏,因中國海岸線幾全部遭日軍封鎖,國民黨政府當局為免鈔券供應中斷起見,乃在重慶籌購鈔紙、油墨,準備鈔券印版事宜。三十年二月一日籌備完成,於中央信託局成立「印製鈔券事務處」(旋改稱為印製處),資本額為五百萬元法幣,同時接收財政部重慶印刷局(位於重慶棗子嵐埡),改稱為「重慶印刷廠」,本廠自是日起正式創立。大陸時期之組織可概分為重慶時期與上海時期二階段,前者自三十年二月至三十四年底,後者自三十五年元月至三十八年六月,在區域上則涵蓋北平、上海等地,而組織上多為接管(收)或收購當地現存印刷(造紙)工廠後投入生產。惜因時隔久遠,相關文件資料多已佚失,僅能以簡述方式行之。民國三十八年七月一日本廠總管理處正式遷台辦公,在民國四十三年四與台北廠合併改稱為「中央印製廠」。民國五十年六月中央銀行復業,同年九月奉命接收台灣銀行大理街印刷所,改稱本廠萬華廠,印鈔工作方始統一全部交由本廠印製。同時,早在民國四十一年春,為防範空襲及維護安全起見,曾分期疏建廠房於新店青潭。民國四十七年成立青潭辦事處,迄至民國五十二年九月十一日「葛樂禮」颱風之後,因三重舊廠歷經災患,且廠房四周已被市廛包圍,無法擴建,不堪重任,遂將經營十數年之三重廠址所有機器設備人員,陸續分批遷移青潭,於五十三年五月執行完成。嗣為提高生產品質,加速本廠生產設備現代化,續於五十二年八月購妥新店鎮安坑土地,開始籌建安康新廠。民國六十一年七月一日設總廠及安康廠於台北縣新店鎮二城路三十號(即現址新店市安康路三段二三五號),青潭原址(即現新店市北宜路二段二00號)設為青潭廠,原設之萬華廠併於青潭廠。 本廠遷台初期因業務清淡,全廠人員最多時亦僅約五百人,俟接管總統府印鑄工廠及台灣銀行印刷所後,人數增為九百餘人,其後青潭、安康兩廠陸續成立,進而突破千人。至民國七十八年七月因鈔券委印量大幅增加,全廠員工達到最高峰之一四五六人(當年度預算員額為一四七七人)。此後本廠為配合行政革新組織員額精簡計畫,人數乃逐年遞減至目前之一一四一人(截至八十九年六月底止)。。─以上資料摘自中央印製廠官方網頁:本網簡介http://www.cepp.gov.tw/cweb/cepwpart2/cepwpart2.htm
點閱:1884
下載: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