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源分類
社會領域-國小3-4年級(二)
過濾條件

搜尋相關的資源 2,164
天壇-資源代表圖
web 天壇
曾雅瑜/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小1年級~國中9年級
中國古代為了適應禮制的要求,為表達對天地、祖先的崇敬和感恩,為奉行各種祭祀活動提供場所而產生壇、廟、祠等建築類型。現存的北京天壇建築群便是中國現存最大的一處壇廟建築,也是現在世界上最大的祭天古建築群,因此於1998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文化遺產)。明清兩代皇帝每年「三孟」會在天壇祭天,「三孟」即孟春祈穀、孟夏(夏至)祈雨、孟冬(冬至)祀天,所有祀典分三等,其中以大祀最為隆重,而冬至日皇帝赴天壇祭天便是大祀中的一種。天壇位於北京城區西南部,建於明永樂四至十八年(西元1406-1420年),與紫禁城同時興建。天壇的整個建築布局呈「回」字形,分為內、外壇兩部份,內外壇北端的圍牆高大呈半圓形,南端的圍牆較矮呈方形,象徵中國古代「天圓地方」之說。天壇主要建築物都是圓形的,整個建築群共有祭壇兩座,「祈穀壇」在北,「圜丘壇」在南,兩壇在同一條南北中軸線上,中間有牆隔開。「祈穀壇中是祈年殿。祈年殿是一座有鎦金寶頂的三重檐圓形大殿,殿基庭落在三層圓形的白石台基上。殿檐上深藍色琉璃瓦象徵天空。( 明代原為藍、黃、綠三色,清乾隆時一律改為藍色琉璃瓦。 )全殿高三十八公尺,直徑三十公尺,全憑內外三層共二十八根木柱和複雜的木結構支撐沉重的檐頂。而殿內柱子的數目據說是按天象建的-中央四根龍井柱,象徵四季;中層十二根金柱,象徵十二個月;外層十二根柱,象徵一天十二時辰。加起來二十四根,象徵二十四節令,三層相加二十八根,象徵周天二十八星宿。此殿是中國古代獨特的木結構体系抬梁式構架的典型作品,也是世界建築藝術的珍貴遺產。「圜丘壇」則是冬至祭天大典舉行之地。
點閱數162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10-05-27
後甲好厝邊-資源代表圖
web 後甲好厝邊
林大正/東光國小國小3-6年級
1、能認識學校周圍的鄰居 2、能確認鄰居與學校的相對位置 3、能知道鄰居所發揮的功能性
點閱數513
下載數6
修改日期:2022-02-14
社區有教室之廟宇彩繪藝術課程教師手冊-資源代表圖
web 社區有教室之廟宇彩繪藝術課程教師手冊
劉奕甫/市立新興國小國小3-6年級
94學年新興國小社區有教室之廟宇彩繪藝術課程教師手冊
點閱數490
下載數17
修改日期:2011-10-25
農業衰退時期(1968-1980)-資源代表圖
web 農業衰退時期(1968-1980)
蔡佳妏/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1968年至1980年稱之為台灣農業的衰退時期,也就是農工發展不平衡的時期。這一時期是台灣從農業社會轉變為工業社會時期,由於非農業部門快速發展,農業嚴重衰退,農業經營從專業轉變為兼業生產,甚至成為副業生產,這種現象有人稱之為「週末農業」。政府為了解決當時困難,提出很多對策,像是1972年宣布「加速農村建設九大重要措施」,1973年設置「糧食平準基金實施保證價格計畫收購稻穀」,1975年頒行「農業發展條例施行細則」,1978年推行「提高農民所得加強農村建設方案」、設置「農業機械化基金促進農業全面機械化計畫」等重要計畫,可惜都未能徹底執行,以致農業發展的困境無法紓解。
點閱數846
下載數9
修改日期:2010-06-08
交通安全-資源代表圖
web 交通安全
鄔季修/縣立水美國小國小4年級
交通安全
點閱數526
下載數31
修改日期:2010-12-24
探索十三行-資源代表圖
web 探索十三行
趙秋蓉/市立新埔國小國小4年級
探索十三行
點閱數631
下載數243
修改日期:2012-04-12
童年的綠色回憶電子書-資源代表圖
web 童年的綠色回憶電子書
呂建瑤/縣立文澳國小國小3年級
童年的綠色回憶電子書
點閱數710
下載數22
修改日期:2013-12-20
文化人活動 - 鑑真-資源代表圖
web 文化人活動 - 鑑真
傅莉芬/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因佛教傳入日本後受國家之優遇,故僧侶激增、干預政治、破戒犯戒問題漸至無法收拾,故有嚴守戒律之思考,日僧榮叡、普照等乃懇請鑑真赴日。鑑真五次渡海,出入生死之間,經歷種種挫折,終於在玄宗天寶十二年成功。孝謙天皇禮遇之,安置於東大寺,皇族公卿受戒法者四百餘人,後於奈良建唐招提寺居之。鑑真及弟子對日本佛教天台真言兩宗之開創、書道及佛教藝術、本草學及漢文學之發達,均有宏偉貢獻。
點閱數280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10-05-21
從媒體學思考-資源代表圖
web 從媒體學思考
王佩茹 /桃園市瑞豐國小國小4年級
影片、網頁連結
點閱數283
下載數4
修改日期:2021-02-19
學校-資源代表圖
web 學校
林淑鈴/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中國的新式學堂教育,最初是由傳教士所辦。鴉片戰後,傳教士在通商口岸開辦洋學堂。這些洋學堂都附設在教堂裡,規模很小,目的是為了傳教以及培養中國籍的傳教助手,主要是讓學生讀《教義問答》以及《聖經》等書,僅為啟蒙、小學程度。招生的對象,多為貧苦孩童,免收學費、膳宿費用也由學校供給,但學生人數很少,女校招生尤為困難。早期傳教士正式開設的洋學堂,較著名者有1843年(道光23年)馬禮遜(Robert Morrison)創辦的英華書院、1844年(道光24年)英國的東方女子教育會、1850年(道光30年)耶穌會在上海創辦的徐匯公學。學校除了有宗教課及宗教活動外,也教授中國經書,希望能把基督教義與儒家思想結合。另外,還有英語、西方科學知識等課程,藉此讓學生接觸西方的社會生活。1860年後,清廷為了洋務的需要,也開始設立洋學堂,如同文館、廣方言館等,聘請了許多傳教士擔任教師。同時期教會學校及女學校也不斷增加。值得注意的是,此時招生對象也有改變,尤其是通商口岸的學校,不再免費招收窮苦孩子入學,而是積極吸收富家子弟入學。傳教士可謂已為中國的近代化教育首開風氣了。
點閱數234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10-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