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學校
中國的新式學堂教育,最初是由傳教士所辦。鴉片戰後,傳教士在通商口岸開辦洋學堂。這些洋學堂都附設在教堂裡,規模很小,目的是為了傳教以及培養中國籍的傳教助手,主要是讓學生讀《教義問答》以及《聖經》等書,僅為啟蒙、小學程度。招生的對象,多為貧苦孩童,免收學費、膳宿費用也由學校供給,但學生人數很少,女校招生尤為困難。早期傳教士正式開設的洋學堂,較著名者有1843年(道光23年)馬禮遜(Robert Morrison)創辦的英華書院、1844年(道光24年)英國的東方女子教育會、1850年(道光30年)耶穌會在上海創辦的徐匯公學。學校除了有宗教課及宗教活動外,也教授中國經書,希望能把基督教義與儒家思想結合。另外,還有英語、西方科學知識等課程,藉此讓學生接觸西方的社會生活。1860年後,清廷為了洋務的需要,也開始設立洋學堂,如同文館、廣方言館等,聘請了許多傳教士擔任教師。同時期教會學校及女學校也不斷增加。值得注意的是,此時招生對象也有改變,尤其是通商口岸的學校,不再免費招收窮苦孩子入學,而是積極吸收富家子弟入學。傳教士可謂已為中國的近代化教育首開風氣了。
授權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資源類型
素材
互動形式
混合式
領域
社會領域-社會
學習階段
國小3-4年級(二)
國小5-6年級(三)
國中7-9年級(四)
國小5-6年級(三)
國中7-9年級(四)
學習內容
Ab-Ⅱ-1 居民的生活方式與空間利用,和其居住地方的自然、人文環境相互影響。
Ab-Ⅲ-2 交通運輸與產業發展會影響城鄉與區域間的人口遷移及連結互動。
公Dc-Ⅳ-3 面對文化差異時,為什麼要互相尊重與包容?
Ab-Ⅲ-2 交通運輸與產業發展會影響城鄉與區域間的人口遷移及連結互動。
公Dc-Ⅳ-3 面對文化差異時,為什麼要互相尊重與包容?
學習表現
1a-Ⅱ-3 舉例說明社會事物與環境的互動、差異或變遷現象。
1b-Ⅲ-2 理解各種事實或社會現象的關係,並歸納出其間的關係或規律性。
社1c-Ⅳ-1 評估社會領域內容知識與多元觀點,並提出自己的看法。
1b-Ⅲ-2 理解各種事實或社會現象的關係,並歸納出其間的關係或規律性。
社1c-Ⅳ-1 評估社會領域內容知識與多元觀點,並提出自己的看法。
議題
多元文化教育
閱讀素養教育
閱讀素養教育
核心素養
A2 系統思考與解決問題
A3 規劃執行與創新應變
A3 規劃執行與創新應變
更新時間
2020-07-02
點閱數:156
下載數:1
點讚數:0
分享數:0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his_00000530.zip (33KB)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