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968年至1980年稱之為台灣農業的衰退時期,也就是農工發展不平衡的時期。這一時期是台灣從農業社會轉變為工業社會時期,由於非農業部門快速發展,農業嚴重衰退,農業經營從專業轉變為兼業生產,甚至成為副業生產,這種現象有人稱之為「週末農業」。政府為了解決當時困難,提出很多對策,像是1972年宣布「加速農村建設九大重要措施」,1973年設置「糧食平準基金實施保證價格計畫收購稻穀」,1975年頒行「農業發展條例施行細則」,1978年推行「提高農民所得加強農村建設方案」、設置「農業機械化基金促進農業全面機械化計畫」等重要計畫,可惜都未能徹底執行,以致農業發展的困境無法紓解。
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素材
混合式
領域:社會領域-社會
學習階段:國小3-4年級(二)
國小5-6年級(三)
國中7-9年級(四)
學習內容:Ab-Ⅱ-1 居民的生活方式與空間利用,和其居住地方的自然、人文環境相互影響。
Ab-Ⅲ-1 臺灣的地理位置、自然環境,與歷史文化的發展有關聯性。
歷Ib-Ⅳ-2 甲午戰爭後的政治體制變革。
學習表現:1a-Ⅱ-2 分辨社會事物的類別或先後順序。
1b-Ⅲ-3 解析特定人物、族群與事件在所處時間、空間脈絡中的位置與意義。
歷1a-Ⅳ-2 理解所習得歷史事件的發展歷程與重要歷史變遷。
閱讀素養教育
多元文化教育
A2 系統思考與解決問題
A1 身心素質與自我精進
2010-06-08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

相關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