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源分類
社會-國小3-4年級(二)
過濾條件

搜尋相關的資源 2,263
褲革命運動-資源代表圖
web 褲革命運動
黃巧蘭/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雖說一次大戰後,女性穿著男子式的褲子有普遍的趨勢,但這只侷限於穿褲子去工作,或是參加體育活動,1920年代掀起了女子體育的熱潮,褲子成為運動服的固定衣服。女生穿褲子無可非議,然而把褲子作為女子日常服裝仍然受到強烈的抵制。女人要取得完全的衣著自主權還得等待下一個時機。
點閱數272
下載數4
修改日期:2010-05-27
山頂洞人-資源代表圖
web 山頂洞人
曾雅瑜/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小1年級~國中9年級
“山頂洞人”之稱呼是因為其遺址正好位於龍骨山的山頂,剛好在”北京人”居住的”猿人洞”的頂部之上。這個遺址是在1930年發現的,1933-1934年進行了兩次發掘,發現重要的古人類化石和文化遺存。“山頂洞”遺址分為洞口、上室、下室和下窨四個部分,古人類化石和文化遺物主要是出土於上室和下室。上室地面有灰燼層,並發現骨針和裝飾品,推測應是山頂洞人的居住地,而下室發現3具完整的頭骨和一些體骨化石,人體周圍並散佈有赤鐵礦粉和陪葬品說明這裡是墓葬地。經過測定,”山頂洞人”生活年代距今約2.7萬年前,屬於舊石器時代晚期的原始人類,由頭骨及一些體骨化石推算,他們的骨骼型態與現代人類已沒有太大的差別。山頂洞人遺址中出土的石器很少,只有25件,但骨角器和裝飾品卻非常豐富,從這些由獸牙、魚骨、蚌殼磨製而成的裝飾品以及骨針(用以將獸皮縫製成衣服)可以說明他們已開始用獸皮縫製衣服禦寒遮體並且具有審美意識。在他們墓地周圍散佈有赤鐵礦粉,表示他們在埋葬死者時可能實行灑赤鐵礦粉的原始宗教儀式,說明他們已有原始的宗教信仰。
點閱數743
下載數3
修改日期:2010-05-27
軍事建築-長城-資源代表圖
web 軍事建築-長城
曾雅瑜/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小1年級~國中9年級
中國的長城最初作為軍事建築,主要用來抵禦北方游牧民族的侵略,最早的長城建於春秋戰國時代,最早是為防止匈奴入侵而建,從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歷朝歷代都有對長城做過修復工作,而大規模修築長城的最後一代是明朝,主要是用來防備蒙古和女真等外族入侵,明代長城才是我們今日見到的萬里長城。居庸關-萬里長城西起甘肅嘉峪關,東至鴨綠江邊。居庸關是萬里長城上最負盛名的雄關之一。居庸關位於北京西北約60公里,南俯京師,北拒塞外,自古即為北京西北的重要屏障。居庸關兩側高山聳立,中間一條峽谷,縱深約20公里,俗稱“關溝”。居庸關關城即設於溝的正中。居庸關建築於太行山脈和燕山山脈的交會處,為北京與北方的門戶。居庸之名,始於春秋戰國時期,《呂氏春秋》中有“天下九塞,居庸其一”的記載。居庸設關始於漢代,但只是居庸縣和軍都縣兩縣之間的關口,還不是長城上的關口。據長城專家考証,居庸關修築長城是自北魏才開始的,到北齊天保六年(公元555年)自幽州北的夏口(今南口)至恆州(今山西大同)修了長900多里的長城,後來又從這裡往東修至山海關。這時居庸關才和長城有了聯繫,成為長城上的一處重要關口。
點閱數255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10-05-27
阿里山森林鐵路的過去與現在-資源代表圖
web 阿里山森林鐵路的過去與現在
杜曉惠/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小1年級~國中9年級
神木、日出、雲海、晚霞與鐵路並稱阿里山五奇勝景。其中尤以森林鐵路最負盛名。直立式汽缸車頭、之字型折返道、螺旋形爬山道及熱帶、暖帶及溫帶三種林相為其特色。1906年臺灣總督府核准日人「藤田組」開始興築阿里山森林鐵路,以開發其森林資源。因為阿里山森林資源的開發,在阿里山北門車站附近聚集許多與林業相關的行業,帶動了嘉義地區的繁榮,並招來許多外地人來這裡討生活。尤其在林森西路一帶有很多木材商因此而發展致富。早期生活環境不好,許多阿里山沿線的住戶靠著在火車靠站時,在火車外面叫賣維生。這些叫賣的阿婆或小女孩拉高嗓門的叫賣聲,是早期火車停靠時常見的景象。隨著時代的進步與生活環境的改善,這些景觀已不復見。神木、日出、雲海、晚霞與鐵路並稱阿里山五奇勝景。但也有許多人是為了山櫻花而來,山櫻花成了阿里山除了神木、日出、雲海、晚霞與鐵路之外吸引遊客的另一大美景。花季時,滿山的櫻花讓人陶醉。
點閱數603
下載數10
修改日期:2010-05-27
巴黎憧憬的規劃圖-資源代表圖
web 巴黎憧憬的規劃圖
陳德智/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小1年級~國中9年級
柯布榭的《供300萬人居住的當代城市》對於城市發展提出了具體合理的辦法:1.分散市中心。2.疏散人口密度。3.提供更多交通運輸的方法。4.增加公園綠地和開放空間。1925年,柯布榭指出「現代都市隨著新建築而誕生」,但「巨大的、壓倒性的、殘酷的進展,破壞了我們和過去的連結關係。」而這市中心的四周是由185公尺高的摩天大樓包圍著。柯布謝的設計中整個都市就是一個綠帶,因而未包含公園的設計。
點閱數298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10-05-27
成都小吃-資源代表圖
web 成都小吃
林鴻偉/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夫妻肺片」是近五十年才出現的四川小吃,由來說法有二,說法稍有不同。一是五十年前,有對夫婦叫郭朝華和張田正,以牛頭皮、牛心、牛舌、牛肚、牛肉,炒「麻辣牛肉肺片」販售,從提籃叫賣、擺攤招客,最後開店做生意,由於並無真正用到牛肺,加上是夫婦一同販售,故稱「夫妻肺片」,以便和其他的麻辣牛肉肺片作區隔。第二種說法,郭朝華和張田正十分窮困,想做生意也沒有本錢,有個做鮮牛肉生意的肉販,看他們可憐,便把賣剩的許多牛雜送給他們,兩人便把牛頭皮、牛心、牛舌、牛肚、碎牛肉這些牛雜,加入香料滷汁去腥,隨意翻炒後上桌,不意結果大受好評,由於是夫妻倆人一起取用人家以不要的牛雜製作,故名「夫妻廢片」,後來客人認為「廢」字不雅,就替他們改為「夫妻肺片」。「擔擔麵」在臺灣俗稱「擔仔麵」,顧名思義就是挑著擔子賣的麵。臺灣的「擔仔麵」已經與四川的擔擔麵有著很大的不同,臺灣的擔仔麵是以肉燥、雞湯為主味,味道以鹹甜取勝。四川的「擔擔麵」,則是五味雜陳,酸、甜、辣、鹹、香俱全。先在碗底放上四料:蔥、薑、胡椒、冬菜,再淋上七油:辣椒油、花椒油、芝麻油、芥子油、茴香油、大蒜油、雞油後,然後放入麵與佐料拌勻食用。麵的味道會依所加的香料油與料而改變,「七油」之間和「四料」的比例,可以條出各種不同的風味,這就成了各個家庭的不傳之方,僅由婆傳媳一脈相承。
點閱數249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10-05-27
頤和園-資源代表圖
web 頤和園
曾雅瑜/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小1年級~國中9年級
中國皇家園林保存最好,規模最大的就是位於北京西北郊的頤和園,頤和園原是帝王的行宮和花園。在西元1750年乾隆皇帝改建,當時稱為「清漪園」,1860年被英法聯軍焚燬後,慈禧太后又在1888年挪用海軍經費三千萬兩白銀重建,作為她的消夏遊樂地,從此取名頤和園。頤和園主要由萬壽山和昆明湖所組成,佔地約290公頃,水的部份佔了四分之三,林園以萬壽山上高達41公尺的佛香閣為中心,共有殿、亭、閣、廊、樓、榭等精緻建築3000多間,撘配天然的高山和湖泊,可說是中國皇家園林藝術的巔峰之作,因此於1998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文化遺產)。園內的重要文物有佛香閣、仁壽殿、德和園大戲樓、樂壽堂、長廊、排雲殿、石舫、銅牛、十七孔橋、玉帶橋、蘇州街、諧趣園等一百多處,有”博物館公園”之美譽。佛香閣-在被英法聯軍燒毀後,1891年重建,花了78萬兩白銀,是頤和園裡最大的工程項目。長廊-北靠萬壽山,南臨昆明湖,在長廊上漫步可以欣賞湖山的景色,而且長廊的每根樑枋上都繪有精美的彩畫共8000多幅,是中國建築中最大、最長、最負盛名的長廊。長廊彩畫題材十分豐富,有名勝古蹟、神話傳說和歷史故事等,可以邊看景,邊賞畫,一舉兩得。石舫-這是一座由大理石雕成的大船,上面建洋式艙樓,名為清晏舫。造石船是因為乾隆期望大清江山能如石船般永不覆舟,可惜乾隆未能如願。石船精挑細刻,巧奪天工,與真船尺寸一般,所以很多人會誤以為這座石船可以開去遊湖。十七孔橋-橫跨南湖島與東堤之間,是頤和園中最大的一座橋,十七孔橋的正中是一個大孔,自兩邊分別往中間數都是”九”,因而十七寓含”九重天”之意,其造型優美宛如一道水上長虹。
點閱數320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10-05-27
宗教建築-牛街清真寺、白雲觀-資源代表圖
web 宗教建築-牛街清真寺、白雲觀
曾雅瑜/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小3-6年級
牛街清真寺-伊斯蘭教來華歷史甚早,位於北京牛街上的「禮拜寺」,興建於遼聖宗統和14年(西元996年),距今已有上千年的歷史,為北京最古老的清真寺。白雲觀-興建於唐代開元27年(西元739年)的白雲觀是北京最大的道教廟宇,目前為中國道教協會的所在地,當初唐玄宗為信奉道教而建,名為天長觀,明初才改為白雲觀,目前的建築是清朝時修築的。
點閱數477
下載數7
修改日期:2010-05-27
1900年黃玉階組「台北天然足會」,李春生也是其中一員-資源代表圖
web 1900年黃玉階組「台北天然足會」,李春生也是其中一員
杜曉惠/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1838年生於廈門,1924年去世。李春生從一介貧民到富甲台灣,為近代產業的先驅,曾到日本心有所感,回台後成為倡導放足解纏運動的一員。1915年各地均在廳長、支廳長督促下,由參事區長本人或其夫人,發起組織斷髮會或解纏足會,調查?髮及纏足人數,鼓勵限期放足斷髮,並舉行大會,足見放足斷髮已形成風氣,知識份子紛紛建議總督府以公權力介入,明令禁纏足?髮。在一般社會業界對於天然足者給予更多工作機會以及更高工資,促使更多人解纏足。據保甲規約第34條第5款規定:婦女纏足有害身心,故嚴禁之。第6款規定:矯正固有陋習,改正不良風俗。據第80條規定:有違規者,保正甲長審查其行為輕重緩急,將違反者處以過怠金百日圓以下。1900年放足運動展開之初,台北縣下各公學校即曾做調查和勸說,當時全縣女學生計448人,其中纏足者360人,支持天然足會而放足者僅二三人。1902年編『台灣教科用書國民讀本』第九冊編有「纏足」一課指出女子纏足的種種不良影響,並表示近來女童放足是好現象。
點閱數649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10-05-27
意象金蓮-近代洋人眼中中國婦女的腳-資源代表圖
web 意象金蓮-近代洋人眼中中國婦女的腳
顏汝庭/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17世紀左右,西方人來到中國時,對於當時中國的富庶與強大留下很深的印象,並對東方的一切產生新鮮、好奇、且崇拜。而這股中國風被西人商人引進西方,造成不小的風潮。當時來華的洋人對於中國婦女的小腳也感到十分有興趣,想一探究竟;但在當時纏足婦女大多待在家中,即使出門也不願以小腳示人,這使得西方人想看三寸金蓮十分困難,更增加西方人的好奇心,並對纏足產生一種神祕、奇特的東方想像。此外,早期西方人因為不易看到小腳,產生纏足婦女是神聖且貞潔的看法,進而認為纏足風俗是中國高尚、文明、道德的標誌。然而,對中國金蓮這樣的想像與觀點,隨著西方勢力強大、甚至打敗中國後,發生了改變。在清末,由於不平等條約的簽定,有更多的西方人更有機會進入中國。由於下層社會的婦女也有小腳,且不介意讓他人看到,大大增加西方人觀看金蓮的機會。再加上西方發明照像技術,使得更多西方人有更多機會看到中國的小腳。由於西方人的自信心增強,以及中國無力抵抗西方勢力,使得在清末時,西方人對中國的纏足觀感產生改變,視金蓮成為中國落後、腐敗、野蠻、醜陋的象徵,是重大陋習之一,甚至加以鄙視。
點閱數483
下載數4
修改日期:2010-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