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造船技術
唐初往來於南海的商船,幾乎為外人所有,且其船大於中國。至唐末,中國的海船則凌駕於外人之上。據《一切經音義》僧人玄應說,唐代有種「蒼舶」海船,長達二十丈,可載六、七百人。另如《中國印度見聞錄》記載,中國船大且堅固,能渡過波斯灣的凶險風浪,而且中國船體龐大,在港口納的稅也比其他國家船舶為多。唐代的造船技術可從考古文物中看出。出土文物證明:唐代造船已採用水密艙的船體結構。這種結構有兩個顯著優點:1˙如果一艙受到損壞,其他艙不致受累被毀,既保證了船隻和貨物的安全,又便於修復壞艙2˙隔艙板橫向支撐船舷板,增強了船體抗禦側向水壓的能力。這個技術比歐洲早九百年,可見唐朝的造船技術是世界首屈一指的。西元一九六O年年在江蘇揚州施橋鎮出土一大一小的木船,皆屬唐代晚期,使用於江面的船隻。小船是用獨根楠木挖成的獨木舟,兩頭上翹,船頭有釘補的木板,是大船的隨行船。大船殘長18.4公尺,最大寬4.3公尺,深1.3公尺。全船分為五個大艙和一些小艙,整個船身是以木榫和鐵釘聯結的,隔艙板及艙板枕木皆與左右船舷銜接。船的結構堅實,製作精細,木板夾縫、空隙都用油灰填塞;木料上的結疤和裂縫處則用小木片修補。
授權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資源類型
素材
互動形式
混合式
領域
社會領域-社會
學習階段
國小3-4年級(二)
國小5-6年級(三)
國中7-9年級(四)
國小5-6年級(三)
國中7-9年級(四)
學習內容
Ca-Ⅱ-1 居住地方的環境隨著社會與經濟的發展而改變。
Ce-Ⅲ-2 在經濟發展過程中,資源的使用會產生意義與價值的轉變,但也可能引發爭議。
歷Ha-Ⅳ-1 商周至隋唐時期國家與社會的重要變遷。
Ce-Ⅲ-2 在經濟發展過程中,資源的使用會產生意義與價值的轉變,但也可能引發爭議。
歷Ha-Ⅳ-1 商周至隋唐時期國家與社會的重要變遷。
學習表現
1b-Ⅱ-1 解釋社會事物與環境之。
2b-Ⅲ-2 理解不同文化的特色,欣賞並尊重文化的多樣性。
歷1c-Ⅳ-2 從多元觀點探究重要歷史事件與人物在歷史中的作用與意義。
2b-Ⅲ-2 理解不同文化的特色,欣賞並尊重文化的多樣性。
歷1c-Ⅳ-2 從多元觀點探究重要歷史事件與人物在歷史中的作用與意義。
議題
閱讀素養教育
核心素養
A2 系統思考與解決問題
更新時間
2020-07-02
點閱數:597
下載數:3
點讚數:0
分享數:0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his_00000816.zip (33KB)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