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分類
社會領域
搜尋相關的資源 2,858 筆
web吐蕃習俗制度
風俗方面:食-氣候大寒,不能種稻,以青稞、小麥、喬麥為主食,畜養犛牛、豬犬羊馬。衣-皆穿著毛氈,以赭塗面,婦女辮髮,有一種天鼠大如貓,皮可用來做衣裘。住-藏人畜牧維生到處居住,住居城郭者,如國都邏些城(今日拉薩),房屋皆平頭屋,高屋子亦甚高。貴人住在大?帳內,名叫拂廬。居住的地方有點污穢,藏人不常沐浴。宴客-與異國宴會,驅趕犛牛,令客人自己射殺以供享用。親族-重壯賤老,母拜於子,父親對兒子低聲下氣,出入皆少者在前,長者在後。戰鬥-軍令嚴肅,前隊皆死,後隊方進。重視戰死,戰敗脫逃者,懸狐尾在他頭上,以嘲笑他怯懦。喪禮-父母去世,剪去頭髮,青黛塗面,穿黑衣服,埋葬後不必守孝。若贊普去世,以衣物用具和活人、馬匹殉葬。制度方面:官制-其俗謂強雄為贊,丈夫為普,故國王稱為贊普,贊普妻為末蒙。宰相有大論、小論,另有內大相、副相、整事大相、副整事、小整事等官。文字-初無文字,結繩刻木來記事。後採印度梵文創藏文三十字母及四母音符號,字體有正楷與草書兩種。法律-十分殘酷,雖小罪就挖眼睛、削鼻子,或用皮鞭抽打,關在深達數丈的地牢中不見天日兩三年,判刑隨喜樂決定。
傅莉芬/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點閱:362
下載:0
web宗喀巴
宗喀巴(西元1357~1419年)生於青海湟中縣,其父是元朝政府派任的「達魯花赤」(地方官)。原名為洛桑札巴,而藏語稱湟中為「宗喀」,「巴」是人的意思。幼年出家,十六歲到西藏求法學經,拜各派高僧為師,為重振佛法,提出改革西藏宗教的看法:如要求僧人遵守戒律,嚴禁娶妻生子、干涉世俗事務,並提出完整的佛學理論。西元1409年宗喀巴召開「火龍年法會」,在拉薩以東達孜縣興建甘丹寺,正式建立格魯派,隨後再建立哲蚌寺和色拉寺,共稱拉薩三大寺,另加上日喀則的札什倫布寺和青海湟中的塔爾寺,人稱格魯派五大寺。此派僧人戴黃色僧帽,所以漢語多稱其為「?教」,其勢力後來居上,成為西藏佛教中最大的教派,宗喀巴被尊為始祖。西元1419年宗喀巴圓寂於甘拉寺,現其遺體靈塔尚存。傳承他的宗教理念的是兩大門徒:一個名叫根敦珠巴,後被封為第一世達賴喇嘛(喇嘛是上師的意思),另一位克珠杰,亦被封為第一世班禪喇嘛。採用的是「呼畢勒罕」轉世相承的方法,漸漸形成兩大活佛系統至今。
傅莉芬/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點閱:859
下載:0
web市舶司制度 - 後世市舶司的演變
唐代設立市舶司為後代管理對外貿易的制度奠下基礎。尤其宋室南渡後,財政困難,更仰賴市舶收入。市舶制度更加完善,如同近代海關。但明清實行朝貢制度後,市舶司只剩下迎接、招待貢使的工作,失去貿易的功能了。
傅莉芬/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點閱:673
下載:0
web廣州通商航線 - 唐代世界性海上貿易圈的形成二
當時的中國還是世界海上貿易的中心。當時海路分為兩個方向。一是往東北亞的航線,二是往南洋、印度洋的航線。東北亞的航線在中唐以後有所轉變,日人不再從朝鮮渡渤海到山東,改由日本南方島嶼橫渡東海至長江口。更多的日本使節與商旅來到江南,使中國東南沿海港口更加興盛。而往南洋、印度洋的航線,此時波斯商人與興起的阿拉伯商人,正活躍於南海、印度洋,往來中國貿易。於是,中國成為世界海上貿易的輻輳點。
傅莉芬/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點閱:189
下載:0
web廣州中外文化交流所呈現的生活風貌
廣州是中國的絲瓷文化和印度洋的香料文化的交會點。在廣州可以嘗到具有阿拉伯風味的椰棗,欣賞來自印度的耶悉茗(茉莉花),使用阿拉伯的乳頭香(樹脂)製作的蠟燭,佩帶印度的真珠,並用沉香、檀香做薰香料,還可塗抹來自阿拉伯的薔薇水和香脂香膏。而來到廣州的外國人,他們可以在這裡品茶、享受中國的烹飪文化,最後,滿載著中國瓷器和綾羅緞匹而歸。
傅莉芬/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點閱:285
下載:5
web家鄉事.鄉土情.澎湖記
一、能了解居住地方古蹟、自然或人文的特性二、能紀錄居住地方古蹟、自然或人文的特性三、能關懷居住地方古蹟、自然或人文的特性四、能學習思考及批判,表達自己的觀點
歐德孝/澎湖縣中興國小國小4年級
點閱:605
下載:20
web童工大直擊
1.比較自己和童工的生活處境。2.瞭解自己擁有和童工失去的權利。3.歸納為何會產生童工。4.思考可能減少童工的方案。
ELLENHSU/基隆市立建德國中國中9年級
點閱:2556
下載: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