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分類
社會領域
搜尋相關的資源 2,781 筆
web耶穌會與中國科技
明末耶穌會士來到中國,他們以傳播西方科學知識打入中國上層社會,藉此拓展傳教事業。在耶穌會士傳播的科學知識中,以天文學知識最為重要。湯若望便是藉著修訂曆法,得以接觸中國統治者,使傳教事業站穩腳步。湯若望(Jean Adam Schall von Bell),是活躍於明清之際的著名耶穌會傳教士。他先在明廷修訂曆法,政權交替後,獲得新統治者的允許,仍留在朝廷繼續曆法修定的工作。 湯若望在華四十多年,將西方先進的天文學、光學、火器、礦業等新知介紹到中國。最重要的貢獻,是參與了曆法改訂,編定了《崇禎曆書》。湯若望還編纂了《遠鏡說》,這本書對伽利略望遠鏡的製作原理、結構、功能以及使用的方法都做了詳盡說明,是中國科學史上很重要的一部著作。傳教士為中國朝廷服務,天文曆法最為重要。因為中國向來特有的皇帝祭天權力,以及觀察天象與政治之間關係的傳統,也使得傳教士能夠藉由制定曆法、製作天文儀器等方法,順利進入中國統治階層。傳教士對他們在中國的政治影響力特別注意。不管是明、清政權,都是他們爭取的對象。此外,製砲技術亦極受朝廷歡迎。明朝即多次依靠洋砲擊潰清兵。後來清人也掌握了紅夷砲的製作技術,才能成功擊敗明兵。康熙也命西洋教士造西洋鐵砲120門,1680年又造神武砲320門,及威力巨大的神威砲240門,以裝備八旗。南懷仁依康熙的要求,製造出砲身小,火力強,命中率高,又可置於騾馬背上行軍的輕巧火砲,在平定三藩之役立了大功。
林淑鈴/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點閱:251
下載:0
web英國國教派
當馬丁路德的思想與著作陸續傳入英國時,吸引了不少支持者,但英國的貴族及教會都反對新教,英國政府因而採取嚴厲的反新教措施,將路德的學說斥為異端,禁止新教言論的散佈,逮捕倡導新教的改革人士,當時的國王亨利八世甚至還親筆寫了一篇「七大聖典衛護論」(Defense of the Seven Sacraments)以反駁馬丁路德,並且為了表示忠於教宗,還特別包裝以金色封面,派遣特使呈獻給教宗李奧十世,李奧十世封贈亨利八世為「信仰衛護者」(Defense of the Faith)。不久之後,亨利八世卻因為婚姻問題而與羅馬教廷決裂。原來亨利八世的哥哥亞瑟(Arthur)娶了西班牙公主凱薩琳(Catherine)為妃,不到半年,亞瑟去世,為了延續與西班牙王室聯姻的機會,便將凱薩琳改配給亨利八世。凱薩琳比亨利八世大六歲,兩人所生的子女多數夭折,只有瑪麗(Mary)一人存活,加上凱薩琳已難再生育,於是亨利八世想起了舊約聖經中所言︰「人若娶兄弟之妻不能生子」,認為自己應是違背天意而遭天譴。此時,亨利八世迷戀上凱薩琳身邊年輕貌美的侍女安妮寶琳(Anne Boleyn),深得亨利八世喜愛。亨利八世於1527年向教宗提出離婚要求,以年幼被迫與寡嫂成婚為由,請求當時的教宗克力門七(Clement Ⅶ)批准其離婚案。面對此案,克力門七世陷入左右為難的困境。若批准了離婚案,則勢必為教廷埋下後患,因為凱薩琳是西班牙兼神聖羅帝國皇帝查理五世的姑母,而且查理五世的軍力控制了羅馬等地;若不批准離婚案,則又得罪了亨利八世,克力門七世只得採取拖延戰術,壓下此案不批。亨利八世對教宗的拖延感到不耐煩,在國會的支持下,遂自任為英國教會的最高領袖,成功結束他與凱薩琳的婚姻關係。亨利八世雖然脫離了羅馬教會的控制,但英國國教派仍保有舊教的教會組織、教義解釋、禮拜儀式等。直到1547年,亨利八世病逝,年僅九歲的愛德華六世(Edward Ⅵ,1537-1553)即位。因為輔政大臣傾向新教,坎特伯里大主教克蘭姆(Thomas Crammer)在1548年寫成「公共祈禱書」(The Book of Common Prayer)一書,並經國會通過,下令全國的教堂一體遵行。政府積極的清查教堂的財產,同時焚毀與天主教相關的著作或是祭品,甚至禁止望彌撒,使得舊教在英國反而成為異端。西元1553年,愛德華六世病逝,其姊瑪麗繼承王位。瑪麗是個虔誠的天主教徒,在新教信仰者當政的時期,她的信仰讓她飽受苦難。1554年,她下令全國恢復天主教信仰,規定新教及其他教派均屬非法,不得活動與散發出版品。但英國國內的新教勢力並未因此衰微,瑪麗王后甚至聽聞新教徒正策劃叛變,為了貫徹天主教信仰,大開殺戒,前述的大主教克蘭姆也是殉道者之一,受迫害的新教徒因此稱她為「血腥瑪麗」(Bloody Mary),這段迫害時期並不長,她在1558年病逝,由亨利八世與安妮寶琳的女兒伊莉莎白一世即位。 羅馬教廷因為伊莉莎白一世的身世而拒絕承認她合法的英王地位,伊莉莎白一世決定恢復新教,使得英國教會再次脫離羅馬教宗而獨立,確立英王是英國國教派的領袖,並且修訂「公共祈禱書」,通令全國各教會採行。西元1563年,制定「三十九信條」(Thirty nine Articles),作為全英國國教派遵守的教規,奠定了英國國教派的教禮、教義之基礎。伊莉莎白一世不僅打壓了天主教徒,也不能容忍新教的極端派—清教徒(Puritans)的批評,這些清教徒後來便遠走北美洲,開闢新天地。
黃立儀/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點閱:1549
下載:0
web義和團事件後中國對基督教態度的轉變
義和團(原名義和拳),是民間練拳風氣加上鄉團和秘密宗教的組織。興起於1887年(光緒13年)山東冠縣教案,因教民拆毀玉皇廟改建教堂,發生群眾襲擊教士、教民事件。此後在官方的縱容之下,勢力日大。1897年(光緒23年),山東民眾攻擊德國教堂,德國趁機進占膠洲灣,築路開礦,山東仇外情緒高漲。1899年(光緒25年),毓賢繼任山東巡撫,篤信義和團神力,可抵禦洋人,故義和團氣焰愈高,到處焚毀教堂、殺教民,致愈演愈烈。經外國公使一再抗議,清廷改派袁世凱前往鎮壓,義和團無法在山東立足,乃向天津、北京進發。1900年義和團在慈禧太后的縱容下,圍攻使館、殺教士,遂有八國聯軍之役,北京淪陷。最後清廷求和,簽訂「辛丑條約」,才告落幕。這一次事變中,義和團民焚毀教堂,屠殺教民,使得京師大亂。京城內外所燒毀的西人住宅共計有三十四所,教堂十八所,男學堂十二所,女學堂十一所,傳道學堂四所,施藥局十二所,醫院八所,印刷處三所,盲人學堂一所。基督教遭受前所未有的打擊,也使他們反思在中國傳教的經驗教訓,開始注意約束教士、教民,盡可能的尊重中國的風俗禮儀。事後,洋教處境大為改善,一方面清廷態度丕便。由仇外改為「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宣佈實行新政。另一方面,中國人對傳統迷信、巫術已無信心,對於教會在中國的教育、醫療等事業也有好感。此外,在庚子新政時期,報刊的宣傳使得中國民眾對基督教有更多的了解,也多少幫助清廷調整對教會的政策。
林淑鈴/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點閱:472
下載:2
web熱帶沙漠氣候
埃及地中海沿岸約30公里寬的地區為地中海氣候帶,冬季溫暖濕潤,夏季炎熱乾旱,氣候溫和,冬季均溫為12度,夏季均溫為26度。其餘大部分地區屬於熱帶沙漠氣候,氣候炎熱,夏季(4-10月)酷?,溫度平均約32℃至40℃,部分地區氣溫會高於50℃,冬季(11-3月)北部寒冷,沙漠地區酷寒,日夜溫差大。
陳文珊/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小1年級~國中9年級
點閱:388
下載:1
web長老教會的傳入
醫學博士馬雅各(Dr.James L.Maxwell)醫師,於1865年5月28日正式受英國蘇格蘭長老教會海外宣道會所派,在臺灣南部的打狗(現今高雄)登陸。和他同來的尚有杜嘉德(Rev. Carstairs Douglas)與威利(Rev.Alexander Wylie)兩位牧師,以及吳水文、陳子路、黃嘉智三位漢人信徒為助手。他們來到臺南府城西門外的看西街租屋,並於1865年6月16日開始設教行醫。後來因為臺灣人以為馬醫生以病人的心肝配藥施醫,或奉耶穌的名念咒挖出死人的眼球等等,遭百姓包圍住所,並以石頭攻擊,官府亦下令他們離開府城,於是被迫到打狗的旗後(旗津),繼續佈道行醫,成效不錯,並有高長等最初的信徒四人。 1865年11月由英國商人必麒麟(William A. Pickering)帶領馬雅各醫師進入旗山附近的木柵、拔馬和台南附近的玉井、左鎮、崗仔林等平埔族地區傳教而大受歡迎,並設立教會。1867年在埤頭(鳳山)成功的設教。1867年12月13日首任駐臺牧師李庥(Rev. Hugh Ritchie)偕夫人抵達打狗,他是屏東、阿里港、東港及東部教區的開拓者。1868年馬雅各醫師又將傳教中心自打狗移往臺南府城,積極在此進行醫療傳道。 1871年12月10日甘為霖博士(Rev. Dr. William Campbell)來台,來臺傳教47年之久,是澎湖和嘉義教區的開拓者。南臺灣長老教會傳入會被當地人的認同到接受大部分還是因病而得信,因此,醫療傳道是長老教會得以傳入臺灣的關鍵因素。偕叡理博士(George Leslie Mackay)(又稱馬偕)是加拿大長老教會宣教師,是北台灣長老教會最早引進者。他的傳教過程: (1)1872年3月7日抵達打狗,隨即由李庥牧師及德馬太醫師(Dr. Matthew Dickson)由海路來北部。 (2)1872年3月9日登陸淡水並和李庥牧師約定以大甲溪為界,以北區域屬於加拿大長老教會之宣教區。 (3)1872年4月10日於淡水租屋設教(開設淡水教會)。 (4)阿華(嚴清華)為馬偕牧師第一位學生。 (5)1872年9月26日收吳寬裕、王長水、林杯、林孽等人為弟子,並且率領他們經內港(台北)、錫口(松山)、水返腳(汐止)及雞籠(基隆)等地為人拔牙與傳教。 (6)1873年2月9日為嚴清華、吳寬裕、王長水、林杯、林孽等五人洗禮,是北部長老教會的第一批信徒。 (7)1878年5月27日馬偕牧師在淡水英領事館,和五股坑的張聰明(漢人)結婚。
曾煥玲/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點閱:276
下載:1
web宗教戰爭
宗教改革期間,新舊教徒尚不知寬容,常藉異端之名,彼此迫害,再加上各國間複雜的政治關係與利益的糾葛,致使歐洲在十六、十七世紀間戰爭不斷,這些戰爭也常披著宗教的色彩。例如:西班牙為了保護其與美洲之間的貿易獨立地位,派遣「無敵艦隊」征英,便是以捍衛舊教,討伐新教為名。最慘烈的一場宗教戰爭莫過於「三十年戰爭」。三十年戰爭一開始只是神聖羅馬帝國內部的新、舊教爭執,起因於神聖羅帝國皇帝鎮壓境內的新教徒,激起波希米亞(Bohemian)新教徒的叛變,並意圖尋求獨立。後來丹麥、瑞典、法國等也都因為各自的利益而加入了戰團,最後竟演變成全歐洲的大戰爭。 西元1618年,信仰新教的波希米亞人民發動叛變之後,當時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斐迪南二世(Ferdinand Ⅱ,1619—1637)迅速派兵鎮壓,事後並迫害新教徒,下令廢止一切宗教自由。波希米亞戰爭的結果,讓英國、荷蘭、瑞典、丹麥等新教國家感到震驚,擔心舊教的勢力會因此而壯大,有意派兵干涉。丹麥在英國的支持下,在1625年派出六萬大軍,進軍神聖羅馬帝國。表面上,丹麥是同情神聖羅馬帝國的新教徒,實際上,爭取新領土才是丹麥出兵的主因。波希米亞貴族出身的華倫斯坦(Wallenstein)意識到這是一個攸關國家存亡的戰爭,乃自費招募軍隊,力阻丹麥侵略國土。1629年,兩軍講和,簽訂了「律貝克和約」(Peace of Lubeck)。戰事至此,舊教徒占盡上風,斐迪南二世趁勝追擊,頒佈一項法令:要求新教徒歸還在西元1552年之後所取得的教領地及教產。丹麥失敗後,西元1630年,因為對神聖羅馬帝國的勢力進出波羅的海同樣感到不安的瑞典,也組織了一支新教軍向神聖羅馬帝國宣戰。素有「北歐雄獅」之稱的瑞典國王哥斯塔夫阿道夫(Gustavus Adolphus)是位軍事天才,他以「步兵五列,騎兵四列」的新戰法大敗神聖羅馬帝國的軍隊,正當戰事順利推進之際,阿道夫卻慘遭大砲擊斃,瑞典軍情告急。為了支援友邦,原本在幕後支持的法國也派兵加入戰局。 法國雖然是典型的舊教國家,卻因為想要削弱鄰國—神聖羅馬帝國,進而擴大自己的政治勢力而一直默默地支持新教國家。當時的神聖羅馬帝國唯一強大的盟邦是西班牙,因為兩個國家的皇帝同為哈布斯堡家族成員,但西班牙本身的麻煩不少,征英之役失敗後,還得應付國內接連獨立的葡萄牙和荷蘭;雪上加霜的是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斐迪南二世又在西元1637年駕崩,而且境內的新教徒早已明白這場戰爭是針對統治者哈布斯堡家族而來,因而紛紛宣佈中立。神聖羅馬帝國的舊教軍隊只能苦撐應變。 其實早從1644年以來,參戰各國的代表便在西發里亞地方開始討論如何結束這場大戰。談判內容主要是由法國主導,談判期間,打打談談,一直到1648年才正式簽訂「西發里亞條約」(Treaty of Westphalia),和約中最重要的意義是承認新、舊教同獲平等地位。
黃立儀/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點閱:281
下載:1
web何謂伊斯蘭教?
伊斯蘭(Islam)本意有「順從、服從、降服、歸順、純淨、和平」的意思。就宗教意義而言,「伊斯蘭」一詞是指歸順唯一真神阿拉的旨意,服從阿拉的戒律,也就是說個人唯有透過對阿拉旨意的歸順和對阿拉戒律的服從,才能得到真正的和平,並永久享有純潔。為穆斯林(Muslim),該詞意思是「順從者」、「皈依者」,即順服真主或皈依真主意志的人。伊斯蘭教,廣義而言是一種宗教文化,由核心向外可以分為四個層次,核心是「除真主外,再無神靈;穆罕默德是真主的使者」的基本信條;第二層是宗教的思想體系,包括觀念、意識、教義…等;第三層則為呼應第二層思想體系的外在具體展現,形成社會制度和生活方式,例如儀式、教規教律、教派組織…等;最後一層是宗教實物,比如宗教典籍、建築、藝術品..等。而狹義的說,它就是穆罕默德所創立的一神信仰宗教。伊斯蘭教創立之前,阿拉伯半島上有多神崇拜及外來的基督教和猶太教這些信仰,穆罕默德創立伊斯蘭教一神思想後,取代阿拉伯半島上原來複雜的宗教意識。伊斯蘭教教義形成的過程中,它反對猶太教、基督教和多神崇拜,另一方面卻也受到古阿拉伯習俗和猶太教、基督教的影響,保留了原始宗教的某些習慣。
劉佩詩/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點閱:596
下載:4
web古埃及人的住處
由於尼羅河兩岸缺乏良好的建築木材,勞動者通常使用蘆葦、紙草、黏土等河岸邊容易取得的物品燒製成泥磚,建築房屋。貴族及富人多採用茅草、泥磚及灰泥作為主要的建築材料,牆壁上通常繪有壁畫。法老的原意是「大的房屋」,古埃及人的住所不管是國王住的宮殿、貴族的別墅或者平民住的房屋,皆以泥磚建造,神廟、金字塔則由石頭築成,以象徵法老死後「永恆的住所」。
陳文珊/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小1年級~國中9年級
點閱:1364
下載:13
web禁教時期天主教的傳教活動
康熙對天主教並非全面禁絕,而是必須領有傳教執照才能繼續在中國傳教,以便能夠控制傳教士的活動以及監督他們的傳教內容。但有一些傳教士拒絕申請,寧願以非公開的方式傳教。雍正即位後,因傳教士介入皇位之爭,對傳教士不滿,仍予以嚴禁。1724年(雍正2年)雍正諭令信奉天主教的中國人放棄信仰,否則處以極刑,並限西洋教士半年內離華,前往澳門。當時全國有教堂300餘間,自此以後,大部分改?公廨或倉庫等。雍正在位期間,只有北京的天主堂保持傳教活動,其餘各省的傳教活動均屬非法,傳教士只能秘密進入中國傳教。乾隆即位後,雖准許傳教士供奉朝廷,但對傳教活動嚴加取締,1757年(乾隆22年)並下令嚴查各海口,禁止外人自由通行。嘉慶皇帝亦堅持禁教,於1805年5月制訂取締天主教章程十條,嚴諭官員執行。禁教期間,基督教在中國並沒有絕跡,傳教活動仍在暗中進行。中國籍傳教士,打扮成商人,到各地傳教。西方傳教士則儘量打扮成中國人的樣子,以避人耳目。例如打扮成病人,每天以茶洗面,使顏色黧黃﹔休息時,則以被褥蒙首,面壁而臥;並靠著中國教友幫忙,暗地接送傳教士,長期暗藏或供養被追捕的神父。在江南地區傳教者,如1745年(乾隆10年),義大利談方濟神父(Franciscus de Attimis)在黃安多神父(Antonius Josephus Henriquez)的幫忙下,利用河道,白天蟄伏在教友的船艙,晚上才登陸活動,施行聖事,天明即散。
林淑鈴/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點閱:433
下載:1
web土地公的由來與發展
土地公的信仰由來已久,在很久遠的上古時代,人們還沒有足夠的知識、能力與大自然對抗,對於未知的大自然有著敬畏和感謝的心情,一方面害怕山川之神或日月星辰的神明降災禍,另一方面,他們相信掌管土地的神明,可以控制農作物的豐收與歉收。所以為了表示對掌管土地神明的尊敬與感謝,因此祭拜土地神,祈求保佑耕作順利。人們把掌管土地的神明稱為「社」,在商、周時期是以「示」這個字當作「神」字使用,所以「社」這個字拆開來就是「示」和「土」,表示「土地的神」的意思,「社神」也就是中國的土地神。在古代,「社」除了表示土地神,也可用來表示祭祀的場所,祭祀場所會以立石或種樹表示,所以許多土地公廟旁都會種植大樹,甚至田在田裡頭會以石頭代替土地公。每當清明節掃墓的時候,總要先祭拜墓旁邊的「后土」,大家都將「后土」視為土地公。《史記》中記載:「湯以伐夏,祭告后土」,「武王以伐商,祭告后土」,可見夏商周時期,后土的地位是非常高的,國家有何大事都需祭祀告知后土。在其他許多古書中都有提到「后土」一詞,有的認為是人名,有的認為是神名,也有說成是官名,但不管怎麼說,「后土」都是與土地的崇拜或祭祀有關。「后土」既然是掌管土地之神,當人們面臨親人死亡要安葬造墓時,就必須在墓地的旁邊祭拜后土神,除了祈求后土神能允許在土地開工外,也希望后土神能幫忙守護這個墓地。
張昀浚/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點閱:1990
下載: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