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Scomberomorus sinensis (中華馬加鰆)
學名:Scomberomorus sinensis(中華馬加鰆)
俗名:中華馬鮫、馬加、大耳、西達、中華鰆、疏齒(澎湖)
棲息深度:10 - 50公尺
形態特徵:體延長,側扁;尾柄細,兩側在尾鰭基處各具3條隆起脊,中央脊長而高,其餘二脊短而低。頭中大,稍側扁。吻尖突,大於眼徑。眼較小,位近頭的背緣。口中大,端位,斜裂;上下頜等長,上下頜齒各具齒一列,齒強大,側扁,三角形,10-13枚,排列稀疏;腭骨及鋤骨亦具齒,舌上無齒。第一鰓弓上之鰓耙數為1-3+10-12。體被細小圓鱗,易脫落,側線鱗較大,腹部大部分裸露無鱗;側線完全,無分枝,沿背側延伸至第一背鰭後部急降至腹側,再呈波浪狀伸達尾鰭基。第一背鰭具硬棘XV-XVII,與第二背鰭起點距離近,其後具6-7個離鰭;臀鰭與第二背鰭同形;尾鰭新月形。體側灰綠色,腹部銀白色,成魚體側上方具10-12條不顥之不規則黑色窄橫帶,幼魚則呈點狀。
棲所生態:近海暖溫性中上層魚類,主要棲息於淺的大陸棚區,有時會出現於岩岸陡坡或潟湖區,亦出於現河口域,甚至被發現於泰國之眉公河。性凶猛,行動敏捷,成群捕食小型如鯷類之魚。
地理分佈:分布於西太平洋區,由日本海南下至中南半島,甚至發現於泰國之眉公河。臺灣主要分布於西部及北部海域。
漁業利用:重要之食用魚。一般以圍網、流刺網、定置網捕獲。煎食、味噌湯皆宜,亦可加工成鹽漬品或罐頭。
資料來源:邵廣昭 臺灣魚類資料庫 網路電子版 http://fishdb.sinica.edu.tw, (2018-12-12)
授權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3.0 台灣
推薦者
資源類型
素材
互動形式
主動式
領域
自然科學
學習階段
國小3-4年級(二)
國小5-6年級(三)
國中7-9年級(四)
國小5-6年級(三)
國中7-9年級(四)
學習內容
INb-Ⅱ-7 動植物體的外部形態和內部構造,與其生長、行為、繁衍後代和適應環境有關。
INe-Ⅲ-11 動物有覓食、生殖、保護、訊息傳遞以及社會性的行為。
Db-Ⅳ-5 動植物體適應環境的構造常成為人類發展各種精密儀器的參考。
INe-Ⅲ-11 動物有覓食、生殖、保護、訊息傳遞以及社會性的行為。
Db-Ⅳ-5 動植物體適應環境的構造常成為人類發展各種精密儀器的參考。
議題
海洋教育
核心素養
A1 身心素質與自我精進
更新時間
2021-11-01
點閱數:600
下載數:1
點讚數:0
分享數:0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