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Candidia barbata (臺灣鬚鱲)
學名:Candidia barbata(臺灣鬚鱲)
俗名:鬚鱲、憨仔魚、一枝花、山鰱仔、臺灣馬口魚、馬口、臺灣馬口鱲、臺灣縱紋鱲、豆仔魚(臺東)
棲息深度:0 - 10公尺
形態特徵:體延長而側扁,腹鰭基部後方具不完全的腹稜。頭中大。吻略短。口端位,口裂中大,向後達眼前緣下方;口裂末端有一對細小的紅色觸鬚。成熟雄魚的上頜較為前突,且略呈鉤狀。體被細小圓鱗;側線完整,由鰓蓋的上緣向腹側明顯下彎呈弧形;側線鱗數54-57。各鰭均無硬棘,背鰭軟條 3(不分枝軟條)+ 7(分枝軟條);臀鰭 3(不分枝軟條)+ 9(分枝軟條)。體背側呈灰褐色,腹部灰白,體側自前鰓蓋的後緣至尾鰭基部有一極為明顯的藍黑色縱帶;成熟雄魚的吻部有極為明顯而尖銳的追星,其頭部下側、腹部、胸鰭及腹鰭均呈鮮紅色;雌魚的體色較淡;各鰭微黃至白色。
棲所生態:初級淡水魚。喜低溫而清澈的水域,游泳能力強,多棲息在河川中、上游及支流。其族群大多喜好在潭尾、潭邊的淺灘以及潭頭較緩流處活動;稚魚則會成群地聚集在溪流兩岸的緩流處覓食。雜食性,極為貪食,有時體型會變的極度肥胖。
地理分佈:臺灣的特有種,普遍分布於西部各河川以及恆春半島西側的小溪流中。
漁業利用:油炸或紅燒皆宜,亦可飼養於水缸內,極易飼養,但需防其跳出缸外。
資料來源:邵廣昭 臺灣魚類資料庫 網路電子版 http://fishdb.sinica.edu.tw, (2018-12-12)
授權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3.0 台灣
推薦者
資源類型
素材
互動形式
主動式
領域
自然科學
學習階段
國小3-4年級(二)
國小5-6年級(三)
國中7-9年級(四)
國小5-6年級(三)
國中7-9年級(四)
學習內容
INb-Ⅱ-7 動植物體的外部形態和內部構造,與其生長、行為、繁衍後代和適應環境有關。
INe-Ⅲ-11 動物有覓食、生殖、保護、訊息傳遞以及社會性的行為。
Db-Ⅳ-5 動植物體適應環境的構造常成為人類發展各種精密儀器的參考。
INe-Ⅲ-11 動物有覓食、生殖、保護、訊息傳遞以及社會性的行為。
Db-Ⅳ-5 動植物體適應環境的構造常成為人類發展各種精密儀器的參考。
議題
海洋教育
核心素養
A1 身心素質與自我精進
更新時間
2021-11-01
點閱數:227
下載數:0
點讚數:0
分享數:0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candidia-barbatus.jpg (38KB)
Xray_ASIZP0059714.jpg (198KB)
fp01426.jpg (471KB)
fp01427.jpg (425KB)
ycchang02.jpg (361KB)
ycchang02a.jpg (265KB)
Jheng0329.jpg (152KB)
NMMBOL001080.jpg (151KB)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