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泡茶步驟
如何泡一壺好茶,說來簡單,卻未必人人能駕輕就熟。要熟知每一種茶性,掌握正確的方法,方能發揮其特性,而使人欣然接受。泡茶要有好水、好工具,親朋好友相聚,知心聊天,更增情趣。自從明朝至今,流行小壺泡的功夫茶,沏茶養壺,休閒清雅,於今台灣的民間甚為流行。 烏龍茶:1?置茶量約壺的1/3?1/42?沸水以100℃沖泡3?靜置時間,第一、二泡約30秒,第三泡起每泡累加20秒附註:普洱茶可比照焙火熟茶泡之。普洱湯色雖比烏龍茶濃但香與味則稍較淡薄些。鐵觀音茶:1?置茶量約壺的1/3?1/42?沸水以100℃沖泡3?靜置時間,第一、二泡約40秒,第三泡起每泡累加20秒凍頂烏龍及松柏長青茶、明德茶:1?凍頂茶置茶量約1/3?1/4,松柏長青茶約3/42?凍頂茶與松柏長青茶皆以90℃沖泡3?凍頂茶靜置時間與松柏長青茶皆約40秒以後每泡累加20秒附註:明德茶的泡法可比擬松柏長青茶。 文山包種茶:1?置茶量約壺的1/2?2/32?沸水以(80?90℃)90℃沖泡3?靜置時間,第一、二泡約30?40秒,第三泡起每泡累加10?20秒綠茶:1?置茶量每人份約2公克對150cc的水量2?沖泡水溫以70?80℃為宜3?靜置時間約二?四分鐘可沖二?三次大壺泡茶法:容器:3?15公升容量的壺為方便茶量:與水量比為1:100為宜水溫:第一沖以沸水拉抬茶葉溫度迅速倒掉,再充滿水量浸泡時間:約五分鐘就可飲用優點:經濟實惠又便利蓋杯泡茶法:容器:約140cc容量的蓋杯為方便茶量:10?12公克為宜水溫:第一沖以沸水拉抬茶葉溫度迅速倒掉,再充滿水量;第二沖?第四沖以85±5℃的溫度為佳浸泡時間:約20秒?45秒,依各人喜好茶水濃度而定優點:出水速度快、有蓋與杯間的隙縫不會過悶,使茶葉能夠伸展,香氣完整散發缺點:蓋杯溫度過高,入門者比較不容易操作飄逸杯泡茶法:容器:飄逸杯茶量:泡茶用內容器的一半為宜水溫:第一沖以沸水拉抬茶葉溫度迅速按鈕流掉,順手將外面盛茶水用的茶盅洗滌一下,再充滿水量;第二沖?第四沖以85±5℃的溫度為佳浸泡時間:約20秒?45秒,依各人喜好茶水濃度而定優點:1?增加眼睛觀賞茶葉伸展的舞姿2?可以精確掌控水流,不讓茶葉過渡浸泡在沒有倒出來的水中,影響茶葉質變3?最方便的泡茶用具缺點:1?感覺不像在泡茶2?無法展現茶藝美姿功夫泡茶法:「功夫茶」乃是這種泡法,需要講究純熟的泡茶功夫,才能泡出色、香、味俱全的茶。首先是:1?賞茶:由主人介紹將要泡的茶葉,表達誠意2?溫壺:目的是清潔茶具,並藉熱度表現茶香的特性3?置茶:A. 條形茶(坪林包種茶)大約放入壺的1/2至2/3茶量B. 半球形茶大約放入壺的1/3茶量C. 球形茶大約放入壺的1/4至1/3茶量D. 後發酵茶(普洱茶、陳年茶)大約放入壺的1/3至1/2茶量4?溫潤泡:可使茶葉雜味清除,更可使茶葉吸收溫熱幫助茶葉抒展5?沖泡:水的溫度決定泡茶成功與否,大概分為:A. 全發酵茶用攝氏100度B. 半發酵茶(如白毫烏龍茶)用攝氏90度至100度C. 輕發酵(如坪林包種茶、高山烏龍茶)用攝氏80度至90度D. 不發酵茶(綠茶如龍井、碧螺春)用攝氏70度至80度6?沖壺:目的在使茶壺內外溫度交融7?計時:一般功夫泡茶法泡輕發酵茶時,它的浸泡時間輕火焙製的生茶是15?30秒、中火焙製的熟茶是10?30秒、重火焙製的老茶是5?20秒8?倒茶:倒入茶海再分裝於聞香杯9?奉茶:一杯倒入八分滿的聞香杯,再配一個空杯,以客人的長幼、輩份大小,分送客前沖泡綠茶需知:由於高檔綠茶用細嫩的鮮葉原料製成,因此絕不能用大杯、大碗等容器,用大水量去沖泡,否則會使葉芽燙熟,令茶湯失去翠綠而泛黃,茶姿變軟而不能挺立,葉底由綠潤變得枯黃,滋味變得不夠鮮爽而帶有熟湯味。因此,最好用小杯、小碗為好,個小身矮的玻璃杯沖泡。沖泡綠茶的水溫一定要在80度左右的水溫。太低水溫會使茶飄浮水面,茶湯濃度達不到品飲要求;太高水溫會使茶中的葉綠素因高溫而遭受破壞,使葉底變黃,還會使茶中的多酚類物質因高溫而氧化,使茶湯很快泛黃,茶湯很快失去應有茶香。 名優綠茶沖泡方法:先準備茶罐、開水壺、品茶杯、茶巾、賞茶盤、茶荷、茶匙。備具:茶具搭配、應錯落有致,大小相稱,色澤相配。在準備過程中,最好用簡單幾句話,說出沖泡綠茶應選配的茶具,引發品茶者的情趣。賞茶:沖泡綠茶前,根據需要,用一至兩句話介紹該茶的品質特徵和文化背景。接著開起茶罐,用茶匙攝取少量茶樣,置於賞茶盤中,端於客人前,用雙手奉上,供客人觀賞聞香,給品賞者一種美的享受。置茶:將茶杯一字擺開或呈弧形排放,以有利沖泡為准,然後將茶罐打開,用茶匙將所需的茶撥入茶荷,並將茶樣撥入茶杯中待泡。浸潤泡:根據沖泡水溫,傾入開水,用水量為茶杯容量的四分之一至五分之一,提杯向逆時針方向轉動數圈,目的在於使茶葉浸潤,吸水膨脹,便於內含物質浸出,時間掌握在十五秒鐘以內。沖泡:提壺沖水入杯,通常用鳳凰三點頭法沖泡,使茶杯中的茶葉上下翻滾,游移於沉浮之間,從而使茶湯濃度達到上下一致。期間,人們可觀看茶的動態舞姿,以及茶的舒展變形。一般沖水入杯至七成滿為止。不過,品飲時為使茶湯濃度上下一致,最好在入口前,提杯稍加搖動。奉茶:給客人奉茶,要臉帶微笑,做到雙手奉茶。茶杯擺放位置,以方便客人提取品飲為原則。茶放好後,應向客人伸掌示意,說一聲請用茶!青茶泡法-工夫泡法(宜興式品茗法):工夫泡法的動作講究「韻律美感」,即是對「純熟度」的發揮及表露「自然的美」,動作太儀式化反而失怡情養性之趣。欲得純熟之藝,時常品茶,並於其中體其涵蘊,自然熟而生巧,如此而已,別無奧祕。 賞茶:沖泡前先將茶葉置於乾燥的盤上或茶荷裏,讓賓客好友鑑賞一番。一方面使大家瞭解此茶的品質,一方面也表現出主人的誠意。同時也可徵詢大家的意見或將此茶的來歷娓娓道來。品茗須重謙和,在賞茶過程中,主人應介紹得宜,誇張或做神祕狀,都確有失禮之嫌。從外觀評鑑茶質,遠比沖泡後來得困難;由生疏而熟練,端賴個人經驗的累積。溫壺:溫壺的目的之一是清潔茶具。因為每泡過一次或一種茶葉後,壺裏就殘留那種茶的味道。若不用熱水溫壺,再泡另一種茶時,就會有異味出現,而隱沒了該種茶的風味。因此一定要溫壺將雜味去除,同時又可滌淨茶具。另外,壺身溫熱則可令茶葉色、香、味的本質藉著熱度表現出來。溫壺後的水,倒在茶船中也可預先用來溫洗茶杯,然後將這些水倒掉。置茶:溫壺後就可將茶葉置入壺內,置入時須視茶葉的性質放置適當的份量,過多則茶葉難伸展,太少則勁道不足。置茶量雖無一定標準,然而還是有一般人適量的程度,均以置入壺的1/2至2/3為宜,以這種茶量泡出來的茶,可適合一般人的品味。置茶時最好用茶匙掬茶,而在壺口放個茶漏,如此茶葉可輕易倒入,不致散落於外。盡量避免用手抓茶,因為茶性乾燥,最易吸收溼氣及雜味,而手掌經常帶著溼氣或雜味,尤其是女性化妝品的香氣,一經接觸就會隱現於茶中,如此不但易使茶葉受潮而發霉。也會因雜味的介入而變質。同時還得考慮到講究衛生的禮節。溫潤泡:置完茶後,注入沸水,並以壺蓋刮去泡沫,隨即將茶湯傾入茶海或茶船、杯中,此稱之為「溫潤泡」。由於在製茶過程中或多或少都會含有一些雜質,而茶葉收藏不當,則會有雜味出現。溫潤泡的作用有三個:A. 可將茶葉中的雜質或附於表面上的雜味沖掉,使之更加純淨B. 能讓茶葉先吸收溫熱和濕度,助其抒展,以為其發揮香氣及滋味作準備C. 可將茶葉中的青草嗅味稍加去除沖泡:茶葉一經溫潤後,即以適溫的熱水沖入壺中,稱為「沖泡」。第一次為「第一泡」,第二次為「第二泡」……依此類推。熱水的溫度,約需95度或以上,視各類青茶而作調整。沖泡時,沖水速度不宜太急,因為茶葉是呈膨鬆狀態,如果太急,不僅開水會濺出壺外,而且也難以沖滿一整壺,所以沖水的動作宜稍加停頓再沖,即是「鳳凰吐水三點頭」的意思。提壺沖水的高度,一般以十五公分較恰當,因太高會濺濕他人,太低也不好看,「高沖低酌」可做為參考。淋壺:壺內注入熱水後,將壺蓋蓋好。之後再從壺蓋上沖澆一趟,這個動作就將之稱為「淋壺」。沖壺的目的有三個,一是為壺蓋加溫,使壺蓋與壺身溫熱相若,如此溫度較能上下交融;二是沖壺入船的水溫與壺內的水溫相若,有助於裏外圓融之效。三是船中之水可供「船裏溫杯」之用,同時還可滌去溫潤泡時所溢出或刮除的茶泡,使茶壺清淨舒爽。計時:茶葉浸泡時間的長短,對於茶的色、香、味等都有很大的影響,每種茶浸泡的時間都不等,同時也得視個人的習慣及嗜好。溫杯:在計時當中,第一泡未倒出之前,最好能再用熱水溫燙茶杯。因為保持茶杯的溫度,可使茶的香氣更明顯、滋味更加美。方法是把茶杯排在一起,將熱水或溫潤泡所倒入茶海中的茶湯少量地分入每個杯子,然後待第一個杯子溫好後再倒入第二個杯子。運壺及乾壺:溫杯後,待浸泡時間充足,將茶壺從船中提起。沿茶船邊緣運行一番,就將之稱為「運壺」。運壺的作用,可去壺底大部份的提水,不致使壺底的水滴濕桌面或順流到杯中,如此會影響茶質,也顯得失禮。運壺後,再沾貼於茶巾上去除殘附的水分,則「乾壺」的動作完成。倒茶:倒茶的方式一般有兩種,一是直接倒於茶杯;將茶杯緊湊排接,然後在每個杯子上一面倒一面走,使每個杯子能平均倒滿,而不是一杯倒滿後再倒第二杯,因為先倒出來的一部分都比較淡。如此才能使每個人都得到濃度平均、份量相當的茶。另一種方式是倒入茶海,再分入各茶杯;這種方式可使茶湯濃淡均勻,也有助於茶末沈澱,將之濾留在茶海裏,倒茶時。則不拘於必須巡迴分注,茶湯就較不會滴灑桌面。傾壺注茶,尚須講究自然。習慣用力強迫倒盡殘湯的用意本無可厚非,但仍不宜使勁迫之。不論那種方式,均須講究茶水的細勻穩健,切勿嘩啦直下,情趣盡失,不急不緩,掌握得法。奉茶:茶杯置於茶盤上奉茶最正式,並應以輩份大小,年齡長幼來區分順序,主人的一杯要留在最後。可是,一般工夫泡法是大家圍坐在一起,很少使用茶盤奉茶,而代以「手示」說「請」。個人取杯時仍應注意禮節:如應待長輩先取杯、或代長輩端杯後其他人才可各自取杯。主人請用茶時,客人應把握時機儘快品用,因茶湯溫度一降則精華易散。此時主人宜再沖入第二泡,使客人品好茶後,不必等候太久而能適時多啜幾杯,則更能品出茶中奧妙。品茶:品茗是品其色、香、味。觀湯色之勻雅、尋茶香之撲鼻、嚐滋味之韻喉足是茗的要領。只要有心品之,即能享得茶中樂。切勿一口咕嚕直下,那就太辜負主人一片的美意了。每人的品茗習慣都稍有差異,經驗程度也有不同。大家先各自品嚐一番,再來談論一場,交換一點心得、一點意見,不信的話再試下一杯便得分曉。欣賞茶香,可舉杯鼻前,待熱氣過後再尋之,如覺得氣散不凝,可啜上一口,含在嘴中,讓茶香上撲,感應鼻腔,也是尋香佳法。再尋杯底留香,或搖晃一下杯子再尋杯底冷香。留香愈久則表品質愈高。繼而回尋壺裏茶香,更可感受陣陣飄香的自然幽雅。品味時,啜入一口後,常由口吸氣,帶之滾動茶湯而出聲,或是含於口中,用舌頭舐而品之,前者啜而有聲,講求風味,後者啜而無聲,注重意境。易位:第一泡由主人為賓友服務,是盡地主之誼。為使賓主盡歡並欣賞各人不同的茶藝,適時易換「主泡者」,既合乎禮節又可互為觀摩欣賞,所以賓客應坦誠表示「代勞」。「主泡」雖也是勞動的一種,但凡茶道中人卻認為那是一種集動、靜相宜的情趣,所以主人有時也不必太客氣,給賓客也能領受泡茶的情趣。如此更可提昇品茗氣氛的濃厚感。若仍以原茶葉繼續沖泡,則從第五個步驟再開始,若須更新茶葉,則應從第一個步驟開始。如要另換別種茶,講究的話還得另換一把壺。茶餘:擺完茶陣後,應將茶渣倒棄、剩水倒盡,並清理所有茶具,使其乾淨,置於通風無異味之處陰乾,保持乾燥。品嚐後,再看看葉底即茶渣,可觀察葉底老嫩、發酵、焙火的情形……等。一組家庭用茶具,通常配有四或六個茶杯。收拾整理時,會習慣先將杯子分放於茶船上,再以正確方位放同茶壺,輕輕一壓,杯子自然一「翻」而「合」。 資料來源:茶藝小網站-茶藝高階泡茶小撇步:「泡茶」、「飲茶」自唐以來就被文人雅士視為一種專門的技藝與學問,所謂茶道或茶藝遂因此而生。但畢竟茶已深入我們的生活,希望喝茶能生活化,普遍化。以簡易的方法推廣「家家泡茶,人人飲茶」。其實不論工作、閒暇、好友相聚、獨坐靜思,能不拘形式的飲用一壺好茶,就是人生一大享受。以下先分三方面簡述泡茶的基本方法,再分別茶種詳述其泡法的差異。水:以清新含礦物質少的軟水為佳。講究的可取潔淨泉水或蒸餾水,自來水應避免水中消毒藥水的味道,可前日放出過濾存放,隔日用以泡茶。茶具:綠茶、青茶(包種茶、未再一次烘焙的茶..)以瓷製品或玻璃製品為佳。熟茶、黑茶類以陶製品為宜。用前必洗淨,避免異味;茶葉放入前先以滾水燙過,可收保溫兼加速茶味浸出的效果。用茶量:依不同茶種、各人喜好而增減,茶量與浸泡時間成反比,世界評茶公認用量為三公克茶葉,沖入150CC沸水,泡後五分鐘飲用。資料來源:茗茶居
授權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資源類型
素材
互動形式
混合式
更新時間
2020-07-02
點閱數:517
下載數:15
點讚數:0
分享數:0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his_00000577.zip (40KB)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