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全民國防教育
【國中小融入式教學優良教案】
國防在彰化縮圖
國防在彰化
吳美均/彰化縣石牌國小
教學設計理念 將國防教育相關內容融入生活課程領域,以潛移默化方式培養學生對國家的認知、安全意識及應變能力。 透過補充教材、結合生活經驗、以及跨領域學習等方式實現,讓學生在課堂上就能學習到與國防相關的知識與技能,並培養相關素養,以達到扎根全民國防教育的目的。 1.融入式教學: 將全民國防教育內容與生活課程領域綱要結合,讓學生能夠培養相關素養。 2.補充教材:將教育部編纂國民中小學全民國防教育補充教材,相關內容融入課堂教學,例如「國家與安全生活」、「機械與國防科技」、「救災防災與動員」等。 3.結合生活經驗:教材內容結合學生生活經驗,例如加入「媒體素養」、「環境教育」與「性別平等教育」內容,讓學生更能夠理解並參與相關議題。 4.強調學習表現:教材強調學生的學習表現,讓學生能夠透過學習,提升自己的安全意識、應變能力,以及對國家的理解。
國小1-2年級
國土·國軍·國際觀縮圖
國土·國軍·國際觀
吳佳宜/水上國小
隨著全球局勢的變動、自然災害頻仍與資訊爆炸的年代,學生在面對「國家認同」、「防災知能」、「國防意識」以及「國際關懷」等議題時,常因資訊片段或缺乏系統化的引導,而無法建立正確理解與價值判斷。本課程旨在透過連貫、有層次的教學活動,帶領學生從認識自己出發,了解國家與社會的角色,進而關心災害應變、國防安全與國際情勢,培養他們具備初步的公民素養與危機意識。 透過五節教學內容,學生將逐步建立「我是誰、我來自哪裡、我如何與國家同行、我如何面對災害與衝突」的整體概念,進一步在日常生活中培養同理心、責任感與行動力。 1.從認識自我出發,建立國家認同 透過探討中華民國的國名、國旗、護照與國家四要素等主題,引導學生理解國家的構成,並透過自身經驗連結,強化對國家的歸屬感與尊重。 2.結合理論與生活,強化防災意識 採用學生熟悉的真實案例(如凱米颱風等新聞),讓學生理解天災與環境風險的存在,並認識國軍、民眾、政府等在災害應變中的角色與責任。 3.結合國防教育,落實全民參與精神 介紹空軍、海軍、陸軍與實地觀察軍事活動,讓學生理解國軍的任務與訓練,並思考如何以平民角色支持與參與國防,培養公民參與意識。 4.拓展國際視野,關懷世界和平 透過烏俄戰爭、以巴衝突等實際案例,結合地理與時事,引導學生討論衝突的成因與影響,從中認識戰爭的殘酷與和平的珍貴。 5.強調學習有感,培養行動力與表達力 設計豐富的討論、發表、畫圖、便利貼牆等互動式活動,讓學生主動參與、表達感受,將知識內化為態度,態度轉化為具體行動。
國小3-4年級
自保英雄:全民國防從我做起縮圖
本課程「自保英雄:全民國防從我做起」的設計動機源於提升學生的國防認識與自我保護能力,並透過多元化的學習方式,激發學生的興趣與參與感,讓學生在理解國防的重要性之餘,強化對於家鄉與民族的歸屬感。以下是具體的設計理念: 一、 家鄉認同感的培養 在「飛閱仁武看臺灣」單元中,透過對家鄉地名由來以及空中視角的探索,學生可深入理解地域文化及歷史背景,使其更能明白家鄉在臺灣這個大家庭中的獨特性,藉此促進學生對地方文化的關心與思考,進而培養學生對於土地的認同感與責任感。 二、 戰地生存技能的強化 在「戰地生存小達人」單元中,透過多元學習活動,讓學生理解迷彩服的隱蔽原理與防空洞的用途,增進防災知識與安全意識,課程鼓勵學生發揮創意設計軍服與防空洞,培養問題解決能力與想像力。同時,透過認識防空演習及校園防空避難所標示的認識,使學生熟悉應變措施,提升自我保護能力,落實生活中的安全防護觀念。 三、 安全意識的提升 在「安全魔法學院」單元中,透過閱讀《全民國防手冊》《全民國防應變手冊》及防災物資的介紹,讓學生習得實用知識與技能,使學生了解災難發生或戰爭時的自我保護措施及應對策略。在「小小戰爭藝術家」中,學生將發揮創造力,以藝術表達對安全與和平的追求。 透過以上的教學設計和多元的學習方式,期望學生能夠在認識國防與自保的同時,提升自身的生存技能,並培養對和平和安全的珍惜與追求。
國小3-4年級
圓夢·尋夢·緣夢縮圖
圓夢·尋夢·緣夢
洪玉珊/載熙國小
全民國防教育以國家安全為核心,但其內涵對小學生的品格養成與未來人才的培育具有深遠影響。而在現今科技變化快速的年代,新知識與科技對全球產業產生系統性衝擊,而教師應以學生學習為主軸,以新思維與作為,培養適應新時代全民國防未來人才。 在這樣的理念下,本方案首先透過活動激發學生對未來充滿憧憬與規劃,進而引導他們前往職業探索中心,讓他們親身體驗真實的職業環境,也激發他們對未來工作的想像與思考。並到科學園區探索館了解家鄉產業與國際接軌,在與世界的真實互動中,孩子逐步認識自己的興趣與潛能,描繪屬於自己的職涯藍圖。 然而,在歷史時代中,戰爭的無情導致許多人未能成就自己的夢想。本次透過到日本海軍第六燃料廠新竹支廠,從走讀日治時期戰爭遺址到新竹支廠戰後廢棄多年,因位於眷村區,有許多榮民及家眷定居於此。學生在與爺爺奶奶的對談中,瞭解許多軍人與軍眷保家衛國的大義,犧牲小我與夢想的遺憾,也反思現在民主與自由之不易。 最後,在學生與教師商量後,決定為爺爺奶奶辦一場屬於他們年代的Party,並利用所習得的生成式AI與FaceFusion程式,幫爺爺奶奶圓起那少年時的夢。在這樣的學習歷程中,學生從一開始關注自己,瞭解家鄉產業與國際關係,立志成為未來人才,讓世界看見臺灣;到後來逐步看見無名英雄的偉大,融入人文情懷,在聽見遺憾後,決定自主利用所學,用最新的科技,用創意為爺爺奶奶圓夢,感謝長輩對土地的付出。
國小5年級
軍民同心感恩情縮圖
軍民同心感恩情
許瓊文/重陽國小
  對於低年級學生而言,對國防意識尚未明確的建立,學生所在的三重地區雖然沒有軍事要塞或訓練基地,本教學活動以結合國語課本的課文引起動機,引導學生認識三軍所代表意涵,進一步讓學生認識全民國防的相關內容,也結合學生在地生活圈的「空軍一村」的眷村文化,啟發學生能對國防動員的意識,最後將心中對國軍的無限謝意化為有聲卡片,表達致敬之意,展現同理關懷的能力。
國小1-2年級
心戰•新戰縮圖
心戰•新戰
范佳莉/金城國中
  臺灣是接受境外假訊息最頻繁的國家,且已連續蟬聯十年冠軍,這也代表著中國對臺灣的「認知作戰」不曾間斷。現今綜觀訊息取得方式的多元,而使得謠言、假資料及假新聞等散播迅速,造成了民眾視聽混淆,如何才能做好訊息的過濾,避免消息來源陌生不明而降低了資訊的真實性,建立「手機滑世代」的學生良好的媒體識讀能力是刻不容緩的教育工作。   從雙乳山坑道和北山播音牆的校外探訪活動中,讓學生實地走訪這些軍事遺跡,想像過去戰爭時代如何在這潮濕、陰暗的坑道底下生活?坑道裡滿滿的精神標語用意何在?戰爭時期國軍如何加強自身軍隊的心理素質,而雙方的「心理戰」是如何在運作?心戰喊話是如何影響大家的認知?心戰喊話播音牆是歷史,但是轉換型態的媒體心戰喊話卻不曾停歇,也轉變成新型的戰爭「新戰」。從現在的角度看聽去北山播音牆的鄧麗君的歌聲,或許很難想像當年的心戰效果,但現在的我們卻像溫水煮青蛙般每天不間斷被各式媒體洗腦,這些混淆捏造之錯假訊息,刻意打擊民眾對國軍、政府的支持及信心,不排除係敵人認知作戰伎倆。研究指出,現代人一天會接收到105,000字的資訊,在如此多元、又無法事事查證的情況下,基於避險的本能,我們常常選擇說服自己相信,而散播是為了預防萬一。在資訊判讀時代,需要摸透的不只是訊息,更是人心。   解嚴迄今30年,年輕一代的國中生對於戰爭無感也存在著對臺灣的認同危機,臺灣目前的認同危機不僅表現於所謂的政治、南北地域差異而已,還有金馬的問題,凝聚臺灣共同體意識要該從年輕一輩開始。建立良好的媒體素養,避免誤入敵人破壞國家安全之圈套。看見真實,才能打造美好的台灣!
國中7-9年級
家園保衛隊-新城小兵探訪之旅縮圖
  對於國小一年級的學生而言,「國防教育」以生動有趣、容易理解的方式來進行,實施多元教學活動,幫助學生建立起基本的安全意識和國民素養。   「國家安全」這個議題對於國小一年級的學生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它能夠幫助他們建立起對國家安全的基本認識和意識。通過瞭解國家安全的概念、重要性以及每個人在其中的責任,學生可以開始意識到自己是國家安全的一部分,並且在日常生活中培養出正確的行為和價值觀。   筆者三年商借印尼泗水台灣學校的海外教學經驗中,每年元旦升旗典禮,身處海外僑界代表及台商排除萬難參與活動,熱情揮動青天白日滿地紅的國旗並大聲哽咽的唱著國歌,此情此景讓人振奮更深刻感受到國家的重要性! 回到國內觀察到學生普遍不熟國歌,有鑒於此,在課堂中用注音符號逐字句的教導小一生唱中華民國的國歌!   元旦及國家生日這特殊的日子,花蓮縣境內的主要道路上,懸掛四千多面國旗,看到旗海飄揚景象,搭配花蓮廣闊的山水景色,放眼望去相當美麗壯觀。學生對國旗都不陌生!   以學校升旗、唱國歌和國旗歌為起點,帶領孩子了解國旗和國歌的意義,更設計一連串的活動結合《十二年國教新課綱》之素養導向內涵,將教育部國民小學全民國防教育補充教材巧妙地融入在「生活課程」、「國語領域」及「藝術領域」課程中,透過參訪社區的警察局、消防隊、海軍敦睦巡洋艦艇和陸軍遺址活化的景點,緊密結合了學校的日常活動和國防教育,為學生提供了一個生動而深刻的學習體驗。新城國小一年級的學生們有機會走進國防世界,直接接觸到家園守護者。激發了孩子們對自己社區和國家的認同感,了解全民國防的重要性,既凸顯了參訪活動的目的和意義,又啟發了孩子們對國家安全的關注和認識。
國小1-2年級
背光中的英雄縮圖
背光中的英雄
許喬銨/南勢國小
  「你是哪裡人?」   「你願意為國家做出什麼犧牲?」   「你要做出犧牲的國家是哪一個國家?」   「沒有國,哪有家?」   「回家,家在哪裡?」    一個個問題拋出,你回答的答案是什麼?然而這個問題若問的是1949年滇緬邊區游擊部隊,你的回答會跟他一樣嗎?   在遙遠的異國他鄉,他們曾拋頭顱、灑熱血;他們穿越火焰,從砲彈的轟擊中倖存,一心效忠國家,死守崗位,保衛國家。他們被稱為「滇緬邊區游擊隊」。這些孤軍奮戰的真實故事,幾乎沒有人知曉。   本教案名稱「背光中的英雄」的「背光」象徵「不為人知的歷史」,亦象徵「不為人知、容易被忽略卻24小時時刻待命保衛國家的人」,這群人無論在歷史上或是現在,都是值得被我們尊敬且讚揚的「英雄」。   配合康軒六上社會第二單元-戰後台灣的政治演變、六下社會第四單元-世界一家作為延伸教材使用,認識歷史創建的和平的英雄歷史,期許學生未來要持續一同為世界和平努力。過程融入SDG16 和平、正義及健全制度,減少暴力,盼向和平。   本教案第一節課: 引起動機-榮耀的背光面,象徵榮譽的背後,是如同我們記憶中的模樣?還是有我們尚未了解的情況?讓學生透過繪畫方式作為引入課程的活動。 發展活動:勝利的背光面,象徵戰爭的勝敗過程,讓學生體驗追逃活動,了解戰爭的恐懼,看見軍人的勇敢。 綜合活動:我看見背光面,讓學生透過我訊息練習,覺察自我,覺察他人。   本教案第二節課: 引起動機-被遺忘的英雄,透過平板,資料搜尋完成ORID。 發展活動-忠誠堅貞的英雄,經由戶外教育參訪:忠貞新村文化園區、龍岡大操場、馬祖新村眷村文化園區。 綜合活動-守護我們的英雄,製作國軍感謝狀。   教學架構搭配KWL-K(Know)知道什麼、W(Want to know)想知道什麼、L(Learned)學到了什麼。教學策略使用四學模式-自學、共學、互學、導學。以及ORID提問法,帶領學生進行反思討論,透過阿德勒學派溝通術的「我訊息」使學生溫和而堅定的表達自己的想法。並將過程透過Canva、Padlet等網路平台使得學生能表達想法與精緻化作品。   希望學生經由此課程的學習後,能支持國防,關心國防,進而參與國防。唯有認識自己的在地文化,才能擴展視野,望向全球。
國小5-6年級
國防安全小衛士~~探究澎 湖國防軍事建築縮圖
  藉由國防教育的教學主要培養孩子愛國情操,幫助學生理解和珍惜國家的安全與穩定,從小心中植下對國家的熱愛和保護之心。其次,增強國防意識,即使小學生理解能力有限,仍能從簡單的概念入手,逐漸意識到國防不僅是軍人的責任,更是每個公民應關注的議題。此外,在像澎湖這樣具有特殊地理位置的地區,國防教育有助於加深學生對家鄉的認同感,了解其在國家安全中的特殊地位。最後,這種教育還能初步建立學生的責任感與使命感,讓他們明白保護國家和社會是一項光榮的使命,可以從日常小事做起,貢獻力量。   教學設計以學生為中心,根據他們的年齡、理解能力和興趣設計課程內容,通過故事、遊戲和互動活動來吸引注意力,使學習過程生動有趣。其次,課程應循序漸進,從基本概念開始,隨著學生的成長逐漸引入更深層次的國防知識。在澎湖這樣的地方,結合當地的地理和歷史特色進行教學,有助於學生更好地理解國防的現實意義並熱愛家鄉。同時,強調實踐與體驗,通過模擬活動、角色扮演、參觀軍事設施等方式,加深對國防的理解。最後,應啟發學生思考與反思,鼓勵提問,培養批判性思維和自主學習能力,引導學生認識自己在國防中的角色與責任。   這些動機和理念旨在通過國防教育,使國小學生在早期階段就能夠理解國防的重要性,並逐步培養他們的愛國情操、責任感和社會使命感。
國小1-2年級
「鎮」守國家GO「西」力縮圖
「鎮」守國家GO「西」力
董淑慎/鎮西國小
  全民具備國防教育意識,是國家安全的基石。近來,對岸對台灣不斷有挑釁與不友善的行為,以及烏俄戰爭仍未見休兵情勢,面對險惡的國際局勢,我們更應全國上下一心,人人皆有國防意識,才能保障國家安全。   對於小學階段的學生,尤其是低年級孩童而言,全民國防似乎與他們有著遙不可及的距離,然而生在台灣,並做為中華民國的一份子,從小學階段,開始讓學童們接觸、認識全民國防相關內容,意識到自己也是保護國家的重要分子,是相當重要的一個課題,因此本教案以《「鎮」守國家GO 「西」力》為題,設計了「你是我的英雄」、「孕育勇士的基地」、「鎮GO西力的防禦武器」、「我是小小國防家」、「向國軍致敬」與「國慶煙火在雲林」六單元,共8節課,320分鐘的課程,並結合國語文領域與生活領域,希冀學童們能將所學落實至日常生活,以實踐108課綱之精神。
國小1-2年級
走讀新竹歷史,奠基未來人才,成為國家後盾縮圖
  「載熙國小」前身是「空軍子弟小學」,目前校訂課程結合學校附近的黑蝙蝠中隊文物館及眷村博物館;然而,新竹市最早為平埔原住民道卡斯族「竹塹社」所在地,後經明鄭時期開墾、清領時期成立淡水廳,成為北臺灣閩南人最早建立的城市。日治時期亦築起新式學堂、混和巴洛克與德式風格的建築;到二戰末期,設置空軍基地,成立燃料廠,後成為美軍轟炸頻率最高地區。國民政府來臺,新竹則成為暫時安置軍眷、遺眷的重要場域。本次教學藉由走讀新竹市在不同歷史時代下的地景,系統性引導學生觀察並感受不同面向的場域所蘊含的精神,進而促發學生思考國防的重要性;接著透過實作,理解國土保衛的意義與全民國防的重要;最後讓學生共構行動方案,以生成式AI做為媒介,設計三軍文創商品(酷卡、貼紙...),引發更多學校同儕瞭解全民國防的重要。
國小3-6年級
戰爭與人權~國防與防災縮圖
戰爭與人權~國防與防災
張曦文/育英國小
  全民國防教育在十二年國教課綱中強調三大特色,「素養導向」-聯結日常經驗與未來生活;「統整融合」-連結舊課綱,融合與建構為新課綱五大學習向度;「知行合一」災害防救與軍事知能並重。   全民國防是一個國家立足於世界,生存與發展的重要基礎,因此全民國防教育要從小做起,透過不同型態的教育內涵、多元及活潑的教學,讓孩子凝聚對國家意識的認同感,建立全民國防的概念,進而確保國家安全,是每個國家所追求的目標。   本教案設計以本土語言歌曲「空襲警報」來引起學生的動機,並透過歌曲的空襲警報聲響來介紹台灣早期處在戰爭的文化,並且學習與戰爭有關的本土語言語詞。   接著結合社會領域,介紹臺灣歷史,以在地軍事公園-八卦山軍事公園及軍機介紹,呼應「空襲警報」中歌詞的「飛凌機飛來的時 盛盛叫是有夠大聲」、「阮厝邊有人未付 去乎彈到腳」等句子中描述的戰爭背景。   然後配合教育部111-115推動雙閱讀政策,同時以繪本及數位讀寫網的多文本與戰爭有關的文章,結合生生平板載具,讓學生自主學習,透過四學的學習模式,慢慢培養學生的雙閱讀素養能力。   之後運用世界人權日教材包-戰爭與人權,讓學生認識戰爭對人權的侵害,激發學生對全民國防的意識與信念,並透過防災物資包的學習單讓學生學習如何應變災害,以提升自己的防災能力。   最後結合補充教材-「救災防災與動員單元-防災救災與動員」,透過生活情境中地震及颱風等災害,讓學生認識災害的類別及應變措施,也知道國軍在災害中,協助重建人民家園的付出與辛勞。
國小5-6年級
來自南機場的孩子-我愛空軍,我愛國防縮圖
  本校位於南機場舊址周圍,由於附近設立許多眷村、國宅,學生也多半是軍眷子弟,因此本次課程即由南機場遺址作為發想,結合本校校訂課程-國際理解,首先認識南機場的歷史,南機場作為日治時期之軍用機場,目的即是為了提供空軍戰機起降。   然而在戰爭中當國土遇到戰機轟炸時,進行防空避難才能保護自 己,早期政府會建造防空洞提供民眾避難,因此課程中會帶著學生到學校附近的日善公園參觀尚存的防空洞,接著回到學校進行防空演習和疏散,學習如何在遭遇空襲時保護自己。   學生學會保護自己的方式之後,接著透過近日中共戰機頻繁擾臺的新聞讓學生了解中華民國空軍正辛苦的保衛我們的領空,才能讓我們在這裡安居樂業,進而體會到空軍的辛勞以及守護國家的忠誠。最後引導學生將這份對空軍的感謝製作小卡片,送給空軍弟兄姊妹們,讓這些守護國家領空的忠誠衛士感受到小學生對他們的衷心感謝。
國小5-6年級
「眷」戀臺灣,保家衛國!縮圖
1.百週年校慶串起信義眷村針線情 本校位於臺北市信義區,區內有名聞全球的臺北101及其他各具特色的商業大樓,同時也屹立著全臺北市第一個眷村-四四南村(信義公民會館)。本校興雅國小百周年校慶時,舉辦了一連串校慶慶祝活動。其中一項就是在信義區四四南村舉辦的「綠蔭霓裳 樹衣美學展」的校慶系列活動,由本校親師生編織團隊努力編織展出的樹衣作品以美化四四南眷村。此活動不僅讓學童藉由此次展出認識了四四南村的眷村文化,一針針一線線,更串起了對國軍保家衛國情操的認同與情感! 2.探訪「八二三砲戰紀念公園」,培養敬軍情懷 學習的場域,應不只限於教室空間,以家鄉臺北市信義區「四四南村」出發,結合探索臺北市另一個國防軍事公園「八二三砲戰紀念公園」,透過探訪「八二三砲戰紀念公園」重新認識這段屬於臺灣人的歷史,讓學生緬懷國軍英勇事蹟的歷史記憶、體認軍人的堅毅剛強與偉大,建立對國軍的認識,感念軍人艱辛保鄉衛土的奉獻精神。唯有從小培養認同國軍、肯定國防的情操,才能支持國防,關心國防,進而承擔保家衛國的大任!
國小3-4年級
眷念75載-宜蘭的軍事眷村縮圖
  「全民國防」是我國國防的主要政策,旨在建立「守護家園,你我有責」的觀念,因此,培養對國家、民族、歷史、文化的情感,是全民國防教育中不可忽略的一環。「國防文物保護、宣導及教育」便是全民國防教育的重要內容,除了有形的建築和文物,展露的歷史文化,以及蘊含的情感與回憶,更是值得保護與傳承的無形資產。   「眷村」承載著國家政治與國防軍事的脈絡,隨著時間的演進,眷村已成為臺灣重要的文化資產。本課程以「眷念75載—宜蘭的軍事眷村」為主題,包含「時代的轉折」、「離岸 靠岸」、「蘭陽平原上的紅門、灰牆和竹籬」、「落腳安身 安居成家」和「眷村轉身與新生」五個單元,結合教科書內容、生活經驗及地方議題,引發學習動機與興趣。透過課程探究思考、學習策略引導,構築認知發展學習歷程。期使學生理解眷村在臺灣近代歷史上具有獨特的象徵意義,蘊含的空間環境與人文生態,呈現眷村與軍事組織的緊密關係。從中體會國防事務與生活的關聯,理性思考國家處境與國家安全的重要。更期待在學習歷程中,了解這片土地上的歷史軌跡和生活經驗,每一段的時光印記,承載著族群間的交流融合和歷史的轉變。我們更應該學習包容,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背景的族群,一起捍衛家園,守護民主,堅定相信臺灣的未來。
國小5-6年級
GIBO熊出任務縮圖
GIBO熊出任務
蕭愉靜/板橋國中
  本教案融入數學領域、國文領域、健教領域內容,將國防教育與跨域教學融合,打破學科藩籬,透過三科協同教學,使學生切實了解到國防概念與我們息息相關。   數學領域融入步槍射擊要領、彈道教學與數學知識;國文領域則結合古典戰爭名詩(木蘭詩、聞官軍收河南河北)讓學生進入戰爭情境、聽聞戰爭勝利的欣悅之感;健教領域著重於提升學生在在害狀況下之應變能力,養成隨時保持警覺的態度,形塑安全的意識與行為。
國中7-9年級
「士」不宜遲縮圖
「士」不宜遲
許庭銨/東湖國小
  本教案名稱「士」不宜遲,的「士」藉「事」諧音為「士」,表士兵在戰場上不容遲疑,只管勇敢向前,保護身後的每一個人。   配合康軒五下社會第一單元-清帝國時期台灣發展重心的變化、六下社會第四單元-世界一家作為延伸教材用,了解那些在歷史上創造和平的英雄,希望學生們在未來也能繼續為世界和平而努力。過程融入SDG16和平、正義及健全制度,減少暴力,追求和平。   本教案:「士」不宜遲,分為三個部分: 引起動機:「有膽有士」 ,的「士」藉「識」諧音為「士」,象徵從歷史看見戰士的膽識與勇氣,透過ORID學習單進行四學模式的學習策 略。 發展活動:「人士無常」,的「士」藉「事」諧音為「士」,象徵戰爭帶來的無常,讓學生體驗射擊活動,認識戰爭的恐懼,體會軍人的英勇。 綜合活動:「士代相傳」,的「士」藉「世」諧音為「士」,象徵士兵英勇的歷史應該持續流傳,讓國軍精神記在人們心裡,因此設計盲包書展,擴大影響力。   教學架構搭配KML-K(Know)知道什麼、W(Want to know)想知道什麼、L(Learned)學到了什麼。教學策略使用四學模式-自學、共學、互學、導學。以及ORID提問法,帶領學生進行反思討論,透過阿德勒學派溝通術的「我訊息」讓學生溫和且堅定地表達自己的想法,並透過 Canva、Padlet等網路平台,使學生能夠展示和完善他們的作品。   希望學生通過這門課程的學習,能夠支持並關心國防,進而積極參與國防事務。只有了解自己的在地文化,才能夠擴展視野,放眼全球。
國小5-6年級
載熙有情、莫忘陳康縮圖
載熙有情、莫忘陳康
翁暄睿/載熙國小
  「載熙國小」位於新竹市東大路上,前身是「空軍子弟小學」,於民國57年更改校名,以紀念出特種作戰任務時不幸殉職的吳載熙先生。桃園市大園區的「陳康國小」,鄰近桃園空軍基地的眷村社區,在更名前叫做「空軍總部附設桃園小學」,只有空軍家眷小孩才能就讀,後來為紀念追擊叛逃飛機,而英勇赴義的陳康將軍,更名為「陳康國小」。兩所原空軍子弟小學,後為了紀念不同英雄的國民小學,其歷史脈絡、地景相似;本教學方案奠基於載熙國小學生瞭解學校校名與吳載熙先生之事蹟下,跨出新竹市,走讀桃園陳康國小、第一河濱公園、忠烈祠、龜山眷村故事館,透過戶外教學活動,引導學生觀察家鄉、走讀生活,進而實際體驗,同理歷史與先烈之大義,在自主學習動機促發下,真正產生信念,進而建立保衛家鄉之願景;最後,回到學校,將學習所得應用BOMO程式進行整理,透過團體討論、省思自我與土地的連結以及生活在這片土地的我們可以透過那些行動愛家衛國,有效落實全民國防教育理念。
國小5-6年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