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新上架資源
過濾條件

致敬英勇國軍縮圖
國小4年級
2024~2025,媒體不斷播放共機擾台、盤旋於臺灣海峽四周的新聞;四年級的學生,對於共軍擾臺的新聞雖不陌生,但由於社會課尚未提到臺灣與中國在世界地圖上的相對位置與兩岸之間歷史發生緣由,因此四年級學生對於「共機擾臺」這四個字的感覺是奇特,為什麼中國要派飛機或是戰艦這麼靠近臺灣? 嘉義市志航國小原為「空軍總司令部附設空軍子弟學校」,政府為了紀念空軍烈士高志航先生的英勇事蹟而更名為「志航國小」。本校與空軍有很深的淵源,除了認識高志航烈士是每個志航國小學生必備的知識外,志航國小有許多家長也在嘉義水上空軍基地服務,也因此學校可以透過公文申請到空軍基地參訪,或是邀請家長利用休假時蒞校分享飛行員以及地勤人員在空軍基地擔任的任務與勤務工作。 2024年臺灣花蓮發生大地震,我們從新聞報導中看見國軍投入救災與物資援助行動,筆者本次設計國防教育課程著重於國軍投入救災的心力與付出,因為聽課者是9-10歲學生,筆者上網找尋關於去年花蓮地震國軍救災相關新聞報導,由於時間點離目前時間相近,相信看見相關新聞報導學生會有所感觸,進而了解國軍除了平時訓練勤務保衛國家安全外,亦扮演國家發生重大災難時的救援者。
點閱數38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11-07
空飛「清」天,「泉」面盤旋,「崗」守基地!縮圖
國小5年級
依據總綱,「核心素養」是指一個人為適應現在生活及面對未來挑戰,所應具備的知識、能力與態度,換句話說,素養力也可以說是學生未來的競爭力,讓學生能夠在未來面對生活與挑戰所具備的能力!課堂教學與生活結合,更能將教學效益放大,實際上學生的學習也與生活連結,無法進行明確的區分,各領域的學習融入在生活中,當然,國防教育的學習也在學習範疇之內。 連結學生生活日常,將學生生活透過課程設計,讓學生進行多元學習。將課程內容跨域設計,包含:國語文、綜合以及健體領域進行結合。通訊設備日新月異,資訊傳遞速度飛快,交通便利打開學生的眼界,看見世界走已不再只是口號,更能透過力行實踐發生在每個人生活。許多學生都有出國搭乘飛機的機會,在天際翱翔不再是難以實踐的夢想,甚至可能學生談話間的日常話題之一,基於此,為讓學生對話相關的日常能有更進一步的認識,因此,進行機種的介紹,幫助學生打開眼界。國語文領域學習讓學生善用網路資訊,以團隊合作方式整理出各軍種的介紹與採訪,再呼應國語文採訪方式,讓學生扮演小記者進行內容採訪,讓學生對於軍種介紹有基礎認識。當學生建立起基礎認識後,需要讓學生實地考察,透過相關的導覽與介紹,認識不同機種,身歷其境,感受同處這片土地,建立起的國防意識,當學生建立起國防意識後,還需要顧及到技能的學習。透過虛擬的無人機操控,幫助學生認知學習增廣,情意激發創造力以及在自我學習整理資料的技能也大幅增加,對於學生的素養力提供實質的增長。 帶學生走出教室,學習融入生活是現代教師需要將素養帶給學生的學習力,透過多感官衝擊學習,根據學習金字塔理論:感官影響範圍愈大,學生學習保留程度會愈高。
點閱數35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25-11-07
軍與防災,君知毋知?縮圖
國中7-9年級
全民國防課程雖從課綱而言並非以國小領域作為主要實施對象,然觀其精神與內涵便可發現不僅貼近於日常生活,其教育之宗旨和訴求更是值得自小便讓學子以正確的方式去接觸和體認。由於本校學生對於此類課程幾無嘗試,加上所處生活環境對於軍事相關的先備經驗更闕如,因此本教案之設計動機與理念便從與學童最切身相關之遭遇天災出發,旨在融入綜合活動、社會課程,讓學生了解到國防並非僅在戰端展開時才有其衛國功能,其實平時在保家的功能上亦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期待透過此課程規畫與實施,學生除了對於如何居家防災有概念以外,或可對全民國防有進一步認識,並奠基於此而產生重視、尊敬和感謝之意。 故本教案主要利用數位工具以及四學機制,並呼應素養導向教育而多採取小組合作以及多元教學和評量的方式,從國防災害救治到居家防災辦法,共設計三大活動四節課。最後為求修正與精進,故當中亦邀請本校校內教師進行觀議課,給予專業的實施回饋。
點閱數43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25-11-07
感謝國軍~防衛韌性一起GO GO GO縮圖
國小5年級
從2022年的烏俄戰爭、2025年印巴衝突、以伊戰爭到全世界極端氣候造成沙烏地阿拉伯、印度及美國熱浪侵襲、查德洪水災害、日本地震、緬甸風暴;再到臺灣2024年的0403花蓮地震及凱米颱風,我們不難看出,全世界正面臨日益嚴峻的天災及人禍,面對不同類型的災害,其災害應變能力及災後復原與重建,在在考驗人民防災韌性的能力及世界各國的治理能力。 全民國防教育的範疇愈來愈廣,從總統府新設置的「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中涵蓋五大範疇可以看出,分別為民力訓練暨運用、戰略物資盤整暨維生配送、能源及關鍵基礎設施為運、社福醫療及避難設施整備,以及資通、運輸及金融網絡安全,希望能強化我們國人的國防、民生、災防與民主四大韌性,以維護國家的安全、和平及穩定。 在108新課綱中強調的「素養導向」、「統整融合」、「知行合一」三大特色, 即希望新課綱能連結舊課綱,融合與建構為新課綱五大學習向度,並且聯結日常經驗與未來生活,讓學童藉以災害的經驗學習中,在災害防救與軍事知能可以並重發展。 本教案設計以臺灣去年的天災造成的災害影響來引起學生的生活經驗,並結合教育部編製之全民國防教育補充教材-「救災防災與動員單元-防颱防震動起來」,透過日常生活情境中地震及颱風等災害,讓學生認識天然災害的類別及應變措施,也知道國軍在天然災害中,協助重建人民家園的處理方式及付出的辛勞。 接著結合人權教育議題教材-「世界人權日教材包-戰爭與人權」讓學生認識戰爭對人權的侵害,激發學生對全民國防的意識與信念,並透過防災物資包的學習單讓學生學習如何快速在3分鐘內準備好防災包來應變災害,以提升自己的防災能力。 最後藉由世界近期的重大戰爭來說明戰爭的殘酷,以及結合教育部編製之全民國防教育補充教材-「救災防災與動員單元-英勇的國軍謝謝您」,介紹彰化縣眷村文化-中興庄的歷史背景,再透過實際防空洞演練及迷彩偽裝術來提升學生戰時防衛的能力。
點閱數40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25-11-07
八卦山大縱走-再現全民國防教育新里程縮圖
國中7年級
教育部108課綱強調素養導向為核心的學習,培養學生適應現在生活及面對未來挑戰,透過跨領域或議題融入式學習,能將學校課程所學各種知識,真實應用在日常生活當中,在面對挑戰時能思索解決問題的方法及有那些資源能夠運用。 教案設計者服務學校,位在擁有豐富自然生態、生物多樣性與多樣人文歷史地景的八卦山風景區裡。八卦山風景區裡,有歷史歲月所遺留下的1895乙未保台八卦山戰役場址、前陸軍成功炮兵營駐守的營區、國軍除役C-119軍用運輸機和F-5E/F戰機的「軍機公園」及山東青島保安旅攜眷搭乘渤海輪抵達臺灣居住地「中興莊」,因此學校延伸出校本人文歷史地景相關特色課程。 結合108課綱素養導向為核心課程及校本人文歷史地景課程理念規劃下,孕育出「八卦山大縱走-再現全民國防教育新里程」課程教案,讓學生在有系統脈絡下學習「全民國防教育」議題融入課程。 教學者透過學生生活裡能接觸到的人、事、物,做議題融入並結合全民國防教育五大主軸(國際情勢、國防政策、全民國防、防衛動員、國防科技)設計課程教案,期有效提升國中生對全民國防認識和實際參與全民國防教育活動。
點閱數34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11-06
國防在彰化縮圖
國小1-2年級
教學設計理念 將國防教育相關內容融入生活課程領域,以潛移默化方式培養學生對國家的認知、安全意識及應變能力。 透過補充教材、結合生活經驗、以及跨領域學習等方式實現,讓學生在課堂上就能學習到與國防相關的知識與技能,並培養相關素養,以達到扎根全民國防教育的目的。 1.融入式教學: 將全民國防教育內容與生活課程領域綱要結合,讓學生能夠培養相關素養。 2.補充教材:將教育部編纂國民中小學全民國防教育補充教材,相關內容融入課堂教學,例如「國家與安全生活」、「機械與國防科技」、「救災防災與動員」等。 3.結合生活經驗:教材內容結合學生生活經驗,例如加入「媒體素養」、「環境教育」與「性別平等教育」內容,讓學生更能夠理解並參與相關議題。 4.強調學習表現:教材強調學生的學習表現,讓學生能夠透過學習,提升自己的安全意識、應變能力,以及對國家的理解。
點閱數19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11-07
國土·國軍·國際觀縮圖
國小3-4年級
隨著全球局勢的變動、自然災害頻仍與資訊爆炸的年代,學生在面對「國家認同」、「防災知能」、「國防意識」以及「國際關懷」等議題時,常因資訊片段或缺乏系統化的引導,而無法建立正確理解與價值判斷。本課程旨在透過連貫、有層次的教學活動,帶領學生從認識自己出發,了解國家與社會的角色,進而關心災害應變、國防安全與國際情勢,培養他們具備初步的公民素養與危機意識。 透過五節教學內容,學生將逐步建立「我是誰、我來自哪裡、我如何與國家同行、我如何面對災害與衝突」的整體概念,進一步在日常生活中培養同理心、責任感與行動力。 1.從認識自我出發,建立國家認同 透過探討中華民國的國名、國旗、護照與國家四要素等主題,引導學生理解國家的構成,並透過自身經驗連結,強化對國家的歸屬感與尊重。 2.結合理論與生活,強化防災意識 採用學生熟悉的真實案例(如凱米颱風等新聞),讓學生理解天災與環境風險的存在,並認識國軍、民眾、政府等在災害應變中的角色與責任。 3.結合國防教育,落實全民參與精神 介紹空軍、海軍、陸軍與實地觀察軍事活動,讓學生理解國軍的任務與訓練,並思考如何以平民角色支持與參與國防,培養公民參與意識。 4.拓展國際視野,關懷世界和平 透過烏俄戰爭、以巴衝突等實際案例,結合地理與時事,引導學生討論衝突的成因與影響,從中認識戰爭的殘酷與和平的珍貴。 5.強調學習有感,培養行動力與表達力 設計豐富的討論、發表、畫圖、便利貼牆等互動式活動,讓學生主動參與、表達感受,將知識內化為態度,態度轉化為具體行動。
點閱數40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11-07
自保英雄:全民國防從我做起縮圖
國小3-4年級
本課程「自保英雄:全民國防從我做起」的設計動機源於提升學生的國防認識與自我保護能力,並透過多元化的學習方式,激發學生的興趣與參與感,讓學生在理解國防的重要性之餘,強化對於家鄉與民族的歸屬感。以下是具體的設計理念: 一、 家鄉認同感的培養 在「飛閱仁武看臺灣」單元中,透過對家鄉地名由來以及空中視角的探索,學生可深入理解地域文化及歷史背景,使其更能明白家鄉在臺灣這個大家庭中的獨特性,藉此促進學生對地方文化的關心與思考,進而培養學生對於土地的認同感與責任感。 二、 戰地生存技能的強化 在「戰地生存小達人」單元中,透過多元學習活動,讓學生理解迷彩服的隱蔽原理與防空洞的用途,增進防災知識與安全意識,課程鼓勵學生發揮創意設計軍服與防空洞,培養問題解決能力與想像力。同時,透過認識防空演習及校園防空避難所標示的認識,使學生熟悉應變措施,提升自我保護能力,落實生活中的安全防護觀念。 三、 安全意識的提升 在「安全魔法學院」單元中,透過閱讀《全民國防手冊》《全民國防應變手冊》及防災物資的介紹,讓學生習得實用知識與技能,使學生了解災難發生或戰爭時的自我保護措施及應對策略。在「小小戰爭藝術家」中,學生將發揮創造力,以藝術表達對安全與和平的追求。 透過以上的教學設計和多元的學習方式,期望學生能夠在認識國防與自保的同時,提升自身的生存技能,並培養對和平和安全的珍惜與追求。
點閱數29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25-11-07
圓夢·尋夢·緣夢縮圖
國小5年級
全民國防教育以國家安全為核心,但其內涵對小學生的品格養成與未來人才的培育具有深遠影響。而在現今科技變化快速的年代,新知識與科技對全球產業產生系統性衝擊,而教師應以學生學習為主軸,以新思維與作為,培養適應新時代全民國防未來人才。 在這樣的理念下,本方案首先透過活動激發學生對未來充滿憧憬與規劃,進而引導他們前往職業探索中心,讓他們親身體驗真實的職業環境,也激發他們對未來工作的想像與思考。並到科學園區探索館了解家鄉產業與國際接軌,在與世界的真實互動中,孩子逐步認識自己的興趣與潛能,描繪屬於自己的職涯藍圖。 然而,在歷史時代中,戰爭的無情導致許多人未能成就自己的夢想。本次透過到日本海軍第六燃料廠新竹支廠,從走讀日治時期戰爭遺址到新竹支廠戰後廢棄多年,因位於眷村區,有許多榮民及家眷定居於此。學生在與爺爺奶奶的對談中,瞭解許多軍人與軍眷保家衛國的大義,犧牲小我與夢想的遺憾,也反思現在民主與自由之不易。 最後,在學生與教師商量後,決定為爺爺奶奶辦一場屬於他們年代的Party,並利用所習得的生成式AI與FaceFusion程式,幫爺爺奶奶圓起那少年時的夢。在這樣的學習歷程中,學生從一開始關注自己,瞭解家鄉產業與國際關係,立志成為未來人才,讓世界看見臺灣;到後來逐步看見無名英雄的偉大,融入人文情懷,在聽見遺憾後,決定自主利用所學,用最新的科技,用創意為爺爺奶奶圓夢,感謝長輩對土地的付出。
點閱數46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11-07
地名×地景×族群記憶:1式教案、4式學習單縮圖
國中7-9年級
本教案以「地名X地景X族群記憶」為主題,帶領九年級學生思考地名不只是空間的標示,而是族群文化、歷史記憶與地方感的綜合體。課程設計分三節進行:首先,透過臺史博「母語地名故事」網站與相關地名案例,讓學生觀察不同文字與命名方式如何反映族群文化背景;其次,從臺灣地名變遷的四個主要時期入手,拼湊加蚋仔、萬華等實例,理解地名隨統治權更迭而被覆蓋、轉譯的脈絡;最後,結合臺史博「我走.我尋:當代原住民族的移動記事」線上展,搭配小組學習單,讓學生認識原住民族近年恢復傳統地名的運動,並思索保留或重現傳統地名的文化意義。
點閱數50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25-11-07
地名會說話:1式教案、4式學習單縮圖
國中7-9年級
對於地名,學生常有「只知其名、不知其義」的現象,故難以自主覺察過去地名雅化議題背後蘊含的文化意涵與權力視角。是以本教案為配合國中地理科九下的課程所設計,在三節課當中,將教學重點放在認識地名如何隨時代、族群、政權更迭而改變,並討論「不雅」與「文雅」的標準是如何被建構的。 因此課程將運用臺史博典藏網、國家文化記憶庫、母語地名故事與地名資訊服務網等數位資源,並搭配澎湖、臺北、馬祖等地名變遷案例,讓學生在閱讀、比對與討論中理解地名從在地生活經驗出發,卻可能因外來政權或官方力量被重新命名,甚至導致原有文化記憶淡化。 本教案希望在學習的引導下,學生能說明地名雅化的目的與影響,並從多元角度審視「不雅」與「文雅」的定義,以培養批判性思考與多元文化的素養。
點閱數55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11-07
「流域共構」特展學習「我是埤圳主」遊戲設計:1式教案、2式學習單縮圖
國中7-9年級
本教案以「為何北回歸線多乾旱、嘉南平原如何擺脫看天田、臺灣水利治理如何從人定勝天走向永續」為核心提問,帶領學生以數位資源展開探究。適用對象為國中七年級地理。課程運用線上展間中「流域共構」與「我是埤圳主」小遊戲,結合《關西鎮志》文本閱讀,並透過Padlet與Gemini生成情境圖,完成「我是埤圳主‧關西版」關卡設計與口頭發表。預期學生能:(1)說明臺灣水資源分布與人地互動脈絡;(2)比較清代民間埤圳、日治整併與當代水庫維護之異同;(3)整合文字、地圖與圖像表徵呈現探究結果;(4)以在地歷史議題改編遊戲關卡,培養問題解決、溝通表達與跨域數位素養。
點閱數41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25-11-07
「快慢之間」特展─畢業戶外教育之路線設計:1式教案、3式學習單縮圖
國中7-9年級
交通工具的變革往往能徹底改變人地之間的互動方式,但對於剛升上國中的學生來說,生活經驗有限的他們很難想像這類的改變對人類生活具體的影響。因此本教案以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快慢之間:臺灣鐵道旅行特展」數位展為核心資源,先以學習單帶領學生進行展品、影像與時刻表的閱讀,理解鐵道速度變化如何縮短人地距離,並影響聚落發展與生活模式。最後運用「校園生活記憶庫」中有關修學旅行的資料,嘗試分組完成「模擬畢業旅行」的規劃任務,練習如何兼顧交通時間、票價與行程安排規劃給予自身戶外教育,最後以簡報發表成果。預期學生能夠掌握交通與地理概念的連結,培養資料判讀、比較與規劃的能力,並在過程中體會交通建設對人類社會的深遠影響。
點閱數47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11-07
母語話故鄉:1式教案、1式學習單縮圖
國中7-9年級
地名與當地人們居住環境、歷史發展息息相關,而母語地名更是蘊含了在地特有的知識與視角,是學生認識自身生活環境最好的入門磚之一。但對於現今學生來說,如何使用母語講述自身周遭環境的歷史,也是一項困難但富有意義的挑戰。因此本教案設計一個一節課的學習活動,運用臺史博「母語地名網站」,以簡單的步驟引導學生嘗試撰寫一則母語地名小故事。學生將透過網站資料檢索、地圖定位及辭典比對,逐步理解地名背後的自然特徵與文化脈絡,並將其轉寫為母語表述。課程結束前,學生需完成一則100字左右的母語地名故事,並上傳至網站。期望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僅能提升母語書寫與表達能力,更能建立對在地文化的敏感度與關懷,從而培養多元文化理解與敘事能力,為後續的探究學習奠定基礎。
點閱數44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11-07
水從哪裡來:1式教案、2式學習單縮圖
國中7-9年級
嘉南大圳是南臺灣最重要的水利工程之一。在氣候變遷的背景下,嘉南平原如何在北回歸線地帶仍能成為「臺灣穀倉」?現代水利又如何因應環境衝擊?這些問題正是中學生理解臺灣水文環境與水利設施的良好切入點。本教案運用臺史博線上特展「流域共構」中的展覽資源與互動遊戲,引導學生在數位學習與討論中,理解嘉南大圳的設計理念及其因地制宜的治理模式。課程設計適合國中七年級地理科,規劃1節課完成,共分兩個學習活動: 首先,學生透過學習單問題整理展覽重點,進一步認識嘉南大圳在清領、日治至當代的歷史變遷。其次,結合「流域共構」中的兩款互動遊戲,讓學生在遊戲體驗後,反思不同時期水利設施的管理方式,並思考現代社會成功治理水資源的條件。期望學生能從數位展覽與遊戲中,培養讀圖與史料分析能力,理解人地互動對農業生產的影響,並嘗試提出節水或友善水環境的行動方案,展現探究與公民實踐的素養。
點閱數28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11-06
大航海時代的美麗與哀愁:1式教案、3式學習單縮圖
國中7-9年級
十六、十七世紀大航海時代,是認識近代臺灣歷史發展的關鍵時代。然而當時複雜多變的歷史發展,對於國中學生來說是難以輕易掌握的。因此本教案特別借助臺史博《跨.1624:世界島臺灣》線上特展的數位資源,在3節課中安排3個學習活動,讓學生藉由體驗數位展覽的方式,探究大航海時代與臺灣歷史之間的關聯。 課程設計結合古地圖賞析、圖像判讀與多元觀點比較,讓學生理解十七世紀東亞海域各方勢力的互動,以及原住民族與外來者接觸後彼此間錯綜複雜的影響。此外,本教案也期盼透過學習單中的實作練習,培養學生從作者背景來覺察圖像背後創作意圖的技巧,進而體會該時代的歷史在不同文化記憶中的差異呈現。
點閱數35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