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於地名,學生常有「只知其名、不知其義」的現象,故難以自主覺察過去地名雅化議題背後蘊含的文化意涵與權力視角。是以本教案為配合國中地理科九下的課程所設計,在三節課當中,將教學重點放在認識地名如何隨時代、族群、政權更迭而改變,並討論「不雅」與「文雅」的標準是如何被建構的。
因此課程將運用臺史博典藏網、國家文化記憶庫、母語地名故事與地名資訊服務網等數位資源,並搭配澎湖、臺北、馬祖等地名變遷案例,讓學生在閱讀、比對與討論中理解地名從在地生活經驗出發,卻可能因外來政權或官方力量被重新命名,甚至導致原有文化記憶淡化。
本教案希望在學習的引導下,學生能說明地名雅化的目的與影響,並從多元角度審視「不雅」與「文雅」的定義,以培養批判性思考與多元文化的素養。
資訊
領域:社會領域-地理
學習階段:國中7-9年級(四)
學習內容:地Ca-Ⅳ-3 聚落地名的命名與環境、族群文化的關係。
學習表現:地1b-Ⅳ-1 解析自然環境與人文景觀的相互關係。
社1b-Ⅳ-1 應用社會領域內容知識解析生活經驗或社會現象。
領域:社會領域-歷史
學習階段:國中7-9年級(四)
學習內容:歷Ea-Ⅳ-1 殖民統治體制的建立。
學習表現:社3b-Ⅳ-3 使用文字、照片、圖表、數據、地圖、年表、言語等多種方式,呈現並解釋探究結果。
社2a-Ⅳ-2 關注生活周遭的重要議題及其脈絡,發展本土意識與在地關懷。
領域:社會領域-公民與社會
學習階段:國中7-9年級(四)
學習內容:公Ba-Ⅳ-2 在原住民族社會中,部落的意義與重要性是什麼?為什麼?
學習表現:社2b-Ⅳ-2 尊重不同群體文化的差異性,並欣賞其文化之美。
C2 人際關係與團隊合作
B3 藝術涵養與美感素養
A1 身心素質與自我精進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