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源分類
過濾條件

搜尋相關的資源 3,323
臺灣戲曲專科學校-資源代表圖
web 臺灣戲曲專科學校
柯孟潔/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小1年級~國中9年級
「臺灣戲曲專科學校歌仔戲科」前身為「國立復興劇藝實驗學校歌仔戲科」,成立於1994年,在1997年與「國立國光戲劇學校」合併升格為專科學校。歌仔戲科曾經聘請的師資有,廖瓊枝、陳美雲、唐美雲、王金櫻、許秀年、呂雪鳳等歌仔戲界的資深藝人擔任;在樂器文武場方面,則聘請有柯銘峰、劉文亮等老師。課程內容教授,國中部課程有:戲曲教唱、身段練習、基本功夫、識譜聽音、歌仔戲語文、容裝臉譜、排練演出;高中部課程有:發聲訓練、臺灣戲劇史、歌仔戲語文、戲曲觀摩討論、劇藝分科、劇藝舞蹈、角色分析、舞台管理、藝術導論等。國中階段課程為歌仔戲的基礎,高中階段不僅內容加深,且加入劇場觀念,分析角色及劇場分工。對於戲曲的唱腔、身段、韻白、劇本,學生們都必須涉獵。歌仔戲科學生每年都會舉行畢業公演,且為推廣歌仔戲,更深入到社區學校、廟會、文化中心、國家戲劇院等地演出,且遠赴美國、日本公演,進行文化交流。所以臺灣戲曲專科學校的歌仔戲科,讓歌仔戲透過學校體系能夠繼續傳承。歌仔戲仍受部份民眾喜愛,如臺北社區大學也開設「歌仔戲研習班」,學員結業時公演《陳三五娘》、《山伯英臺》成果豐碩;某些歌仔戲班也開設「歌仔戲研習班」,招收有興趣學戲的學員,由劇團的演員直接擔任老師指導學員。
點閱數422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10-05-28
古埃及的學校-資源代表圖
web 古埃及的學校
黃麗瑾/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有些學者認為最早的學校的源起,是始自西元前3000年古埃及的「宮廷學校」。古埃及文明中,古王國(約西元前2686?2181年)和中王國(約西元前2040?1786年)是兩個主要的黃金時代,特別是其在政治和經濟上的高度發展,促成了文化教育的組織與內容。根據古埃及文獻的記載,埃及的學校大致分為幾種:古王國時期的宮廷學校,主要是教育政府的官吏與王室的子弟。中王國時期,則開始出現組織良好的學校,型態又分為宮廷學校、神廟學校、文士學校等等,分別培養不同的專業人才。到了國力強盛的新王國時期,神廟學校成為研究高深學術和培養高深專業人才的地方,如海立歐普立斯(Helioplis)大寺,它曾被譽為「最普通和淵博的知識中心」,神廟裡的祭司們研究天文、數學和物理學,也開設了幾何、測量、調查、測容量問題的預備課程。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Herodotus)稱海立歐普立斯大寺的祭司是埃及人中最傑出的歷史學者。該寺有藏書豐富的圖書館,經常舉辦一些學術討論,吸引各地慕名而來的遊學者,據說猶太的摩西、希臘政治家梭倫、哲學家泰勒斯和柏拉圖都曾遊學此地。宮廷學校是古埃及王朝建立的教育機構。從古文獻的出土中可以發現,古埃及有紀載歷史的習慣,他們會將大規模的宗教節日和法老的慶祝活動記載下來,而法老為了表彰功績,也會在墓室和神廟中記載下自己創建的功業,這使得古埃及的王室必須雇養一批熟稔文字書寫的抄寫員,而培養素質高的官吏也是古埃及宮廷學校成立的主要目的。神廟學校是神廟的祭司身兼教師,傳授神廟人員文字書寫、語言、計算、幾何、天文等學問,同時也教導他們有關神學、醫學與數學等高深又專門的學科知識。文士學校的教育內容則是屬於比較初級性的知識,主要教授一般人民有關識字閱讀與計算等生活能力,但家境貧寒或奴隸則很難進入學校學習。學生通常在十歲左右入學,但因為家境與天賦的差異,只有少數學生能勤學不輟,直至成年。書寫在埃及的社會是一種具有權力的象徵,特別是具有書寫技能的高級官吏,他們的權力甚至能與法老不相上下。古埃及人在西元前3000年左右創造了象形文字,用來作為表達與紀錄的符號系統。早期的象形文字是以圖形為基礎,寫在墓穴的岩板、骨片上,多用來紀錄國王或宗教之事。後期象形文字益發成熟,具有表形、表意與表音的功能。學生們在學校學習象形文字的書寫與閱讀,培養基本的讀寫能力。象形文字系統是相當複雜的,因此學習書寫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老師對於學生的要求也十分嚴厲,並例行體罰,有句埃及的諺語是這樣的:「孩子的耳朵長在背脊上,挨打才會把話聽進去」。古埃及人書寫象形文字的材料有紙草、羊皮紙、木或鉛板和陶片,動物的骨頭、木乃伊的裹布也是書寫的材料。他們會用煤灰加水當作墨汁,或是用赭石做紅墨水;筆則是初期用燈心草製作,後來埃及人仿效希臘人,用蘆葦桿做筆。這些資料我們都能經由參觀現代的博物館來了解。
點閱數1538
下載數5
修改日期:2010-05-28
河洛歌仔戲團的演出特色-資源代表圖
web 河洛歌仔戲團的演出特色
柯孟潔/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小1年級~國中9年級
在民國八十年到民國八十六年間,「河洛」推出的戲劇,如《曲判記》、《天鵝宴》、《鳳凰蛋》、《浮沉紗帽》、《御匾》、《欽差大臣》等,是以官場事件為主軸,顯示出對統治階級醜態的嘲弄,《殺豬狀元》、《皇帝、秀才、乞食》、《命運不是天註定》則是對封建社會的統治階級進行嘲弄。《秋風辭》,是以歷史演義為本事,著重歷史人物的興衰成敗,極力描寫當時中央集權的帝制社會裡,宮廷內院的明爭暗鬥是最殘酷的戰場,在權力爭奪的扭曲下,就算是至親的天倫關係也顯得不堪一擊。劇中的每個人物,上至太傅石德、縣令李壽,都為了私利與「捉」「救」太子之間的衝突,心裡經過一番掙扎,一代君王如漢武帝,晚年也不免留戀帝位和生命,飽受小人、木人的擺佈,乃至信而見疑、忠而被謗,鑄下殺太子的大錯。親子歌仔戲《戲弄傳奇-白賊七、中山狼》這兩齣歌仔戲,由於是針對小朋友群眾所設計,因此內容活潑,通俗易懂,寓教於樂,其中《白賊七》是改編自《臺灣傳奇-白賊七詭計多端》這個故事中的三則故事來演出,內容描述白賊七利用人性貪婪的弱點,戲弄土豪與『膨風龜』,不過最後白賊七仍難逃法律制裁,故事簡單易懂,卻頗值得玩味。《中山狼》則是根據京劇故事之《中山狼》加以改編,但是情節旨趣已經完全不同,是以環保為主題。而近年來的新作如《臺灣,我的母親》、《彼岸花》、《東寧王國》、《竹塹林占梅-潛園故事》等,以臺灣史為故事背景,內容可以貼近民眾。《臺灣,我的母親》根據李喬史詩《臺灣,我的母親》改編而成,描述彭家兩代人從唐山到臺灣蕃仔林開墾的故事,雖然他們遇到墾戶惡意的壓迫以及颱風無情的摧毀家園,卻仍然不放棄土地,縱使知道要被日本人統治,彭家男人仍然堅守保護臺灣的信念,毫無畏懼的上戰場。《彼岸花》的歷史背景為臺灣漳泉械鬥最頻繁的時期,生為漳州人的陳秋生與泉州林秀蘭,希望能改變自身環境,結為連理,但卻事與願違,造成兩家無法彌補的遺憾,是漳泉械鬥下的愛情悲劇。《東寧王國》是鄭經與鄭克臧經略臺灣的歷史故事,不過短短幾年,東寧王國便因為權力鬥爭而走向滅亡。「河洛歌子戲」大都在國家戲劇院或是城市舞台等大型劇場演出,因此演出時對於舞台設計、佈景、燈光、音樂都非常講究,在戲劇的語言方面也善用俗諺、歇後語,使戲劇更加活潑且機趣橫生,演員們對於身段及唱腔的要求也頗高,所以整體演出相當精緻。
點閱數1029
下載數2
修改日期:2010-05-28
臺灣納入世界文化圈-資源代表圖
web 臺灣納入世界文化圈
何力友/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西方思潮對臺灣的影響,未曾斷絕,影響力不減反增。受全球化意識的影響,西方文學及作品的翻譯,也隨之興起。部份民間書商以翻譯西方文學及小說為主。西書翻譯風的熱潮,自解嚴以後,不曾遞減。西書翻譯更為臺灣人的智識及精神,注入了新的活力。臺灣人藉由西書翻譯得以與世界接軌,求知於世界。每年一度的國際臺北書展,眾多的西文及翻譯書商陸續進駐。藉由書籍的販賣與流通,臺灣民眾獲得窺探世界文化的機會。近年來,受全球化及現代化概念的影響,形成文化公民權的觀念,借著推動創意文化產業,達成文化消費,建立公民權利主體性及多樣性。文化政策受到西方文化政策的影響及衝擊,進而學習及轉變,更可看出臺灣文化發展的走向。臺灣社會日漸走向民主化之後,議題炒作,以及解釋權,不再屬於個人、政黨,甚至是男性的權利。西方文化的另一重大特點,就是多元性的呈現,關懷弱勢族群,爭取平等及平權運動。如:環保、婦女、弱勢族群等都是西方文學的課題。國內作家不止引為借鏡,更採橫向移植,透過文章翻譯,進入臺灣文壇。議題更為豐富,靈感更能文思泉湧。西化色彩,日益濃厚。
點閱數497
下載數11
修改日期:2010-05-28
河洛歌仔戲團的發展-資源代表圖
web 河洛歌仔戲團的發展
柯孟潔/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小1年級~國中9年級
「河洛歌子戲團」團長劉鐘元早期從事「民本廣播電臺」的廣告業務。1984年,劉鐘元先生成立「河洛有限公司」,1988年開始,為中國電視公司製作電視歌仔戲節目,有《漢宮怨》、《正德皇帝遊江南》、《江南四才子》等,1992年又改為「河洛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登記為演藝團體「河洛歌仔戲團」,1996年又更名為「河洛歌仔戲團」。河洛劇團的第一部舞台演出作品為《曲判記》,之後又推出《天鵝宴》、《鳳凰蛋》、《浮沉紗帽》、《御匾》、《欽差大臣》、《殺豬狀元》、《皇帝、秀才、乞食》、《命運不是天註定》,《賣身作父》、《秋風辭》、《戲弄傳奇》等戲,演員詮釋劇情相當動人,故事情節與時事搭配,頗受到觀眾喜愛。演員陣容有王金櫻、小咪、石惠君、林久登等人,對於舞台表演藝術都相當嚴謹。
點閱數444
下載數2
修改日期:2010-05-28
臺日人共學制-資源代表圖
web 臺日人共學制
皮國立/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第一次臺灣教育令公布之後的教育制度,無法滿足臺人長期以來的教育需求,連日本開明之士,亦覺不當,交相指責。總督府繼而標榜『內地延長主義』,藉以提升臺人教育及文化水準。所謂『內地延長主義』,即是認定臺灣為日本國土的延長,採取與日本國內相同的制度及教育方式。1922年,新臺灣教育令公布後,臺人子弟也可以進入日人子弟就讀的小學校。1941年總督府學務部再度修正「臺灣教育令」,取消公學校與小學校雙軌制,一律改稱為「國民學校」,惟考慮臺灣現況,故課程內容仍異於日本國內。新臺灣教育令實施後,臺灣中等以上教育機關比照日本國內制度設立,在各地增設中學校、高等女學校、職業學校及職業補習學校,另設高等學校一所,專門招收中學畢業生,但中等以上的教育仍感不足。可貴的是,新臺灣教育令公布後,在臺高等教育設施才成為可能。綜觀總督府的教育政策,乃採漸進原則,由教育力量逐步強化統治基礎。同化教育政策具有強烈的現代化取向,企圖改變臺灣社會。但是,教育制度的設計,長期存在著差別待遇及隔離政策,臺人始終未能與日本人享受同等權利,這也是日治時期臺灣教育的基本特徵。
點閱數233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10-05-28
皇民化運動下的歌仔戲-資源代表圖
web 皇民化運動下的歌仔戲
柯孟潔/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小1年級~國中9年級
西元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本對在台的「皇民化」運動更是雷厲風行,西元1942年皇民奉公會下設立「臺灣演劇協會」,負責管制劇團,獲准加入該協會的歌仔戲團都紛紛改變為演出臺灣新劇,才有演出機會,而且劇本還必須經過「臺灣演劇協會」核定,所以劇團生存空間受到很大限制。 「臺灣演劇協會」」負責管制劇團,之後成立的「臺灣興行統治株式會社」將劇團分成甲、乙、丙三級,分級標準是以劇團會說日語人數多寡決定。歌仔戲演出的公文送達「皇民奉公會」及「臺灣戲劇協會」後,要等待批准,接著便依照等級分配到不同戲院演出。甲級劇團通常可以到大都市及設備完善的劇團演出,乙級劇團雖無法被分配到較好的戲院,但是仍有演出機會,丙級劇團所受待遇最差。當時日本政府希望藉由歌仔戲進行人民思想的箝制,所以歌仔戲不得不演出發揚日本軍國主義的內容,雖然這種「樣板戲」內容曾到各地演出,但是成果不佳,日本當局也只好放棄。
點閱數531
下載數7
修改日期:2010-05-28
教育的意義與種類-資源代表圖
web 教育的意義與種類
黃麗瑾/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200年前,有人在法國的亞維隆森林裡,發現一名野孩子,他全身裸露、骯髒,不會說話,也不會表達情意。他只會用手吃生的食物,身體雖然健康,但彷彿完全與世隔絕。後來,由一位叫做伊達的醫生,進行了五年的教育方案,後來,這名野孩子成為法國社會中能表達自己思想的文明人。這個例子,展現了教育的影響力,也顯示出一個人具有改變的潛力與可能性。教育真的有這麼大的功能嗎?教育的意義是什麼?與我們個人的發展有什麼關係?「教育」是將上一代或若干代積累下來的知識傳遞給年青一代的過程,在原始社會中,這些知識包括:生火、工具製造的技術、狩獵的技巧等等。利用這些知識,年輕一代不必再去盲目地摸索或重複的經歷失敗,就可以生存下來。正因為這些知識對於生存不可或缺,因此「教育」對於人類社會,意義更加重要。等到生產技術提高,社會生活穩定,人們逐漸有更多的時間去思考、發明、交流,透過這樣的歷程並創造出文字與更多的知識,這個時候就需要一個傳遞這些知識產物的場所,來教導與傳承這些文明產物,這就是教育機構的由來。一般人常常將教育與學校教育畫上等號,以為只要到學校上學,就算接受過教育了。其實,教育是指一個人在生長的歷程中,有意或無意的受到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的種種影響,並不侷限於學校的圍牆內。因此,教育的管道是多元的,舉凡家庭、學校、社會、圖書館、音樂廳等等,都可算是人們接受教育的場所。每個時代都有其獨特的社會背景與認同的價值觀,同樣的,每個時代人們所抱持的教育觀點與教育方式也有所不同。在古希臘、羅馬時代,只有貴族子弟才能長期接受學校教育,他們以全人教育的觀點,重在啟發個體的均衡發展。中世紀時期則主要有由宗教組織主導的教會學校、以及因工商業發達而興起的行會學校;中古大學的興起,則象徵了學術自主,這種教育組織的形式與精神一直延續至今。近代,則受到文藝復興、民族國家興起,以及工業革命的影響,教育內容更豐富,教育組織更具規模、更多元……。歷史是一門鑑往知來的學問,藉由閱讀歷史,讓我們了解前人的經歷,並從中窺見不同時代人們所具有的特殊樣貌,進而幫助我們認識自己,展望未來。在這個子題中,我們就從「教育是什麼?」這個問題意識出發,來了解學校教育的起源與內容,進而回到古希臘社會中,了解當時希臘的教育概況,最後,讓我們一同思考你心中理想的「教育」究竟是什麼模樣吧!
點閱數461
下載數2
修改日期:2010-05-28
電影歌仔戲-資源代表圖
web 電影歌仔戲
柯孟潔/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小1年級~國中9年級
戰後初期的電影事業,片商大都是從香港引進以廈門語發音的劇情片,以「臺語片」做號召,由於語言相近,民眾無須透過辯士解說便可了解劇情,所以深受歡迎。在此風潮引領之下,許多劇團負責人或文化人便看準拍攝電影市場,紛紛開拍台語片電影。第一位拍攝臺語片的導演是邵羅輝,西元一九五五年,他應「都馬劇團」團主葉盛福之邀,在臺北「大橋戲院」搭景,拍攝歌仔戲電影《六才子西廂記》,主角為筱明珠。不過,邵羅輝當時以十六厘米的攝影器材拍攝,與電影院所用三十五厘米放映機規格不合,所以放映出來的畫面模糊,影像與聲音搭配不良,觀眾反應不佳,因此上映沒有幾天便匆匆下片。雖然《六才子西廂記》的票房失敗,但是並沒有打擊其他劇團的信心,「拱樂社」團長陳澄三也開始籌拍電影歌仔戲,他聘請何基明擔任導演,陳守敬為編劇,演員為「拱樂社」班底,開拍《薛平貴與王寶釧》。由於記取《六才子西廂記》失敗經驗,所以在影片放影規格、電影宣傳上都特別注重,在臺北首映當天造成空前轟動,隨後在中南部上映,仍舊受到歡迎,因此又繼續籌拍第二、三集,帶動拍攝臺語片熱潮。其他歌仔戲團在「拱樂社」成功拍攝歌仔戲電影的腳步下,都躍躍欲試,跟在「拱樂社」之後的劇團是蔡秋美的「美都劇團」,請何基明執導,拍攝《范蠡與西施》。西元一九五五年至一九五九年是歌仔戲電影的興盛時期,但是西元一九六○年至一九六一年間,電影歌仔戲出現低靡現象,為力圖挽瀾,當時的天華影視周天素、臺聯有限公司賴國村、大來有限公司鄭錦洲,便租下霧峰文化戲院為拍片場,聘請李泉溪為導演,與新南光、日月園、賽金寶等團合作,大量生產歌仔戲電影,締造電影歌仔戲另一波的興盛時期。但是隨著電視歌仔戲的出現,造成戲院生意蕭條,且西元一九六九年時,大量拍攝電影歌仔戲的新南光、日月園兩劇團先後解散後,電影歌仔戲便正式走入歷史。
點閱數454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10-05-28
古希臘的地理位置概況-資源代表圖
web 古希臘的地理位置概況
黃麗瑾/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希臘的地理位置是蘊育豐富文化的重要條件。由於希臘北面依山,三面臨海,加上地處溫帶地區,氣候溫和宜人,並有得天獨厚的天然資源,皆為發展文化的助力。從陸上的位置來看,希臘的土地境內多山,僅能充分利用所有土地來種植穀物,所幸她擁有上等的大理石建材、品質優良的黏土和一些礦物,而終年溫暖的氣候更給她們一大恩賜,人們會種植橄欖樹、無花果、葡萄等作物,並成為經常食用的食物。從海上的位置來看,希臘人的生活與海洋息息相關,由於希臘本身是由許多大大小小的島嶼組成,鄰近的地中海、愛琴海與黑海更提供了豐沛的漁業資源,海洋深深地影響希臘人在飲食、交通、神話與世界觀等方面。隨著人口的增加以及農業發展貧瘠,西元前十世紀的希臘人就了解海洋經濟的重要性,開始在海外成立貿易站,積極向外尋求更多的經濟財富,他們更向外建立殖民地,範圍包括:義大利南部、西西里、地中海沿岸、黑海沿岸,甚至遠達北非沿岸,這些殖民地大多設在具有優良港口與農地的地方,與希臘城邦進行商業貿易,比如雅典城邦會運用自己生產的橄欖和酒來與殖民地交換穀物、瀝青等物,此外,也輸入埃及的香料以及殖民國的奴隸。除了商業貿易之外,思想與文化也經由海洋貿易而傳播開來,希臘人便由此借用他國民族的文化精髓和發明,來豐富自己的文化,比如:他們運用了腓尼基人的文字、巴比倫人的數學和埃及人的藝術雕刻等。從希臘挖掘出的考古物品中亦發現,許多陶器、陶罐與飾品都受到外國文化的幾何風格影響。至於希臘本身的文化也能經由這些海上交通的管道向外傳播,對於希臘與外界的文化交流很有幫助。由於希臘在自然地理與人文地理環境上的優勢,使得希臘半島上的人們在生活上無虞,並培養欣賞自然、善用自然、以及創造自然的智慧,他們以製作陶器、創作詩歌與史詩,展現自己的審美觀,他們讚頌宗教與諸神、發展關心自然與生命的宗教情懷與哲學思維,更經由與外界的認識與交流,開闊自己的心胸,形成自由開放的風氣,這些皆促成了希臘文化的光輝燦爛!
點閱數1454
下載數2
修改日期:2010-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