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電影歌仔戲
戰後初期的電影事業,片商大都是從香港引進以廈門語發音的劇情片,以「臺語片」做號召,由於語言相近,民眾無須透過辯士解說便可了解劇情,所以深受歡迎。在此風潮引領之下,許多劇團負責人或文化人便看準拍攝電影市場,紛紛開拍台語片電影。第一位拍攝臺語片的導演是邵羅輝,西元一九五五年,他應「都馬劇團」團主葉盛福之邀,在臺北「大橋戲院」搭景,拍攝歌仔戲電影《六才子西廂記》,主角為筱明珠。不過,邵羅輝當時以十六厘米的攝影器材拍攝,與電影院所用三十五厘米放映機規格不合,所以放映出來的畫面模糊,影像與聲音搭配不良,觀眾反應不佳,因此上映沒有幾天便匆匆下片。雖然《六才子西廂記》的票房失敗,但是並沒有打擊其他劇團的信心,「拱樂社」團長陳澄三也開始籌拍電影歌仔戲,他聘請何基明擔任導演,陳守敬為編劇,演員為「拱樂社」班底,開拍《薛平貴與王寶釧》。由於記取《六才子西廂記》失敗經驗,所以在影片放影規格、電影宣傳上都特別注重,在臺北首映當天造成空前轟動,隨後在中南部上映,仍舊受到歡迎,因此又繼續籌拍第二、三集,帶動拍攝臺語片熱潮。其他歌仔戲團在「拱樂社」成功拍攝歌仔戲電影的腳步下,都躍躍欲試,跟在「拱樂社」之後的劇團是蔡秋美的「美都劇團」,請何基明執導,拍攝《范蠡與西施》。西元一九五五年至一九五九年是歌仔戲電影的興盛時期,但是西元一九六○年至一九六一年間,電影歌仔戲出現低靡現象,為力圖挽瀾,當時的天華影視周天素、臺聯有限公司賴國村、大來有限公司鄭錦洲,便租下霧峰文化戲院為拍片場,聘請李泉溪為導演,與新南光、日月園、賽金寶等團合作,大量生產歌仔戲電影,締造電影歌仔戲另一波的興盛時期。但是隨著電視歌仔戲的出現,造成戲院生意蕭條,且西元一九六九年時,大量拍攝電影歌仔戲的新南光、日月園兩劇團先後解散後,電影歌仔戲便正式走入歷史。
授權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資源類型
素材
互動形式
混合式
領域
社會領域-社會
學習階段
國小3-4年級(二)
國小5-6年級(三)
國中7-9年級(四)
國小5-6年級(三)
國中7-9年級(四)
學習內容
Af-Ⅱ-1 不同文化的接觸和交流,可能產生衝突、合作和創新,並影響在地的生活與文化。
Bc-Ⅲ-1 族群或地區的文化特色,各有其產生的背景因素,因而形塑臺灣多元豐富的文化內涵。
歷Cb-Ⅳ-2 漢人社會的活動。
Bc-Ⅲ-1 族群或地區的文化特色,各有其產生的背景因素,因而形塑臺灣多元豐富的文化內涵。
歷Cb-Ⅳ-2 漢人社會的活動。
學習表現
2b-Ⅱ-2 感受與欣賞不同文化的特色 。
2b-Ⅲ-2 理解不同文化的特色,欣賞並尊重文化的多樣性。
社2a-Ⅳ-3 關心不同的社會文化及其發展,並展現開闊的世界觀。
2b-Ⅲ-2 理解不同文化的特色,欣賞並尊重文化的多樣性。
社2a-Ⅳ-3 關心不同的社會文化及其發展,並展現開闊的世界觀。
議題
多元文化教育
閱讀素養教育
閱讀素養教育
核心素養
C3 多元文化與國際理解
B3 藝術涵養與美感素養
B3 藝術涵養與美感素養
更新時間
2020-07-02
點閱數:311
下載數:1
點讚數:0
分享數:0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his_00001702.zip (34KB)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