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教育大市集Logo

另開新視窗,顯示搜尋技巧說明 另開新視窗,顯示熱門搜尋文字雲
網站導覽
:::

資源分類

社會領域
搜尋相關的資源 2,479
重回日治辦畢旅:1式教案、3式學習單-資源代表圖
web重回日治辦畢旅:1式教案、3式學習單
陳佩棻/嘉義市立嘉義國中國中7-9年級
1式教案、3式學習單
點閱:54
下載:4

第五單元第3 課:世界宗教如何傳播與發展?-資源代表圖
web第五單元第3 課:世界宗教如何傳播與發展?
黃凱揚/市立石門國小國小6年級
此教育資源為桃園市龍潭區石門國民小學113學年度的公開授課教案,屬於社會領域的素養導向教學活動設計。這份教案由魏博彥老師設計,針對六年級學生,規劃四節課(160分鐘)的課程內容,其中第一節課(40分鐘)聚焦於「世界宗教如何傳播與發展」的主題。課程採用多元教學策略,包含影片觀賞、課文閱讀、討論分享等方式,並融入海洋教育議題,旨在幫助學生探究宗教形成的原因,了解臺灣主要的宗教信仰,以及分析不同宗教文化的特色。教學設計特別強調培養學生對多元文化的理解與尊重,並透過PIRLS閱讀評量題組深化學生的學習成效。
點閱:47
下載:0

文化保存-復 修復的是建築也是歷史-資源代表圖
web文化保存-復 修復的是建築也是歷史
基隆市文化局/基隆市文化局國小5-6年級
建築是一種空間,空間永遠是人、故事的一個舞台。對臺灣在地的文化以及如何建立社區居民的自主意識,城鄉所在各地方在一二十年前就與社區互動。都市不一定是人多的大,重點是如何營造城市氛圍,基隆的定位是如何呢? 基隆地區不是單一存在民族的環境,是結合了許多不同的文化,四百多年來在臺灣所有重大事件中,可以說是都沒有缺席過,甚至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經歷過歷史的城鎮,讓我們去認識理解這地方以前發生過什麼,這就是建築。古蹟修復的是建築也是歷史,從不同角度,開始去認識與理解。
點閱:83
下載:1

文化保存-木都+1-資源代表圖
web文化保存-木都+1
嘉義市政府文化局/嘉義市政府文化局國小5-6年級
1912年阿里山森林鐵道開通,催生了嘉義木都50年的風光歲月,嘉義製材所在日治時期,就擁有東亞第一大製材所的盛名,嘉義堪稱是臺灣的木都,而木都嘉義也因而保留了豐富的木業資產與深刻的城市記憶,北門驛這個車站是從阿里山把這些檜木運送下來很重要的一個站別,早期在北門驛這邊是一個很熱鬧區域,現在的林森路兩旁早期大約有兩三百間的民間製材工廠,整個因為阿里山林業的關係而改變。嘉義街的樣貌改變了、建築與產業改變了,嘉義市透過這些木業木材的關係而發展,是嘉義很重要的特色。當地還有一個舊監獄於1919完成的,是國內目前唯一僅存的日治時期矯正機關,當中的房舍、屋頂、桁架全都是檜木製成的。林業的歷史文化遺留很多東西,像是製材的匠師師傅、技術,對於木材的回憶都還在。這一代的人對這都市還有連結,下一代對嘉義會保有何等想法?近年來嘉義市的舊屋力計畫保留不少木建築,有影響到市民的觀點,也許有人會思考為何要保存許多木造房屋,也間接引導民眾思考嘉義市要有什麼樣的特色。
點閱:84
下載:0

文化保存-賴氏祖厝-資源代表圖
web文化保存-賴氏祖厝
臺北市政府文化局/臺北市政府文化局國小3-6年級
賴氏祖厝是北投區具有百年歷史的閩南式建築,見證了地方發展與家族歷程,並在現代透過修復與活化,成為文化資產與社區活動的核心。賴氏祖厝位於台北市北投區石牌,建於1915年,經歷多次修復後,成為歷史建築的重要代表。該建築原由漳州平和人移民至台灣開墾,發展農業並設立碾米廠,家族興旺。賴家曾擁有約50甲土地,是當時地方的重要家族之一。建築特色為閩南式傳統農家住宅,設有稻田、古井與龍眼樹,象徵家族與土地的聯繫。隨著農業的衰退,賴家後代不再從事耕作,建築物也逐漸荒廢。2006年,賴氏祖厝被列為歷史建築,並進行了專業的修復工作,以保存其文化與建築價值。現今,它不僅是當地歷史的見證,也作為文化活動的場所,並為社區提供多功能空間,延續其歷史與文化使命。
點閱:92
下載:0

傳統技藝-鬥牛陣-資源代表圖
web傳統技藝-鬥牛陣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臺南市政府文化局國小5-6年級
陣頭在民俗活動或廟會中扮演極重要的角色,而鬥牛陣不同於一般的陣頭,表演的是結合農村生活、傳統工藝與「答啄鼓」的場景,故事是兩位牧童牽著兩隻牛相遇開始,進行一連串鬥嘴、打鬥的橋段,同時配合熱鬧的後場音樂,鑼、鈸、鼓的伴奏,為鬥牛的過程添增歡樂、緊張的氣氛。鬥牛陣源自於民間自創的陣頭,不但有平易近人的趣味性,也充分反映農民的生活寫照。關於鬥牛陣的起源,並沒有文獻記載,一般認為是由農村發展出來的趣味性的表演。相傳臺灣的鬥牛陣最早開始於臺南市學甲區大灣里,又稱為「大灣牛」,目前鬥牛陣又分為「黃牛陣」和「水牛陣」兩種,其分布大多在臺南、屏東一帶。
點閱:87
下載:0

文化保存-圓山別莊-資源代表圖
web文化保存-圓山別莊
臺北市政府文化局/臺北市政府文化局國小3-4年級
圓山別莊在台北市的中山北路上,市立美術館旁,有一座外觀就像童話裡的奶油色房屋,卻有著一段輾轉的故事和命運。時間回到十九世紀中葉,在滬尾正式開港設立海關之後,大稻埕逐漸成為北台灣的商業中心,台北就此登入國際貿易體系裡,大稻埕到光緒年間以後他就發展非常快。主要是收集台北盆地甚至包括大漢溪上游的一些茶葉來這邊製造,製作完了以後,他就在這邊銷售,日本殖民政府改建台北通往基隆的鐵路,同時也拓展了大稻埕商業範圍,這地方就有很多茶商致富。也因為商業交流,需要一個能夠招待客戶和貴賓的地方,茶商陳朝駿就想要見一個別墅,可以招待外國人,因為在大稻埕一帶的傳統房子,他總得好像不夠風光,基隆川對岸,河景第一排,坐望台灣神社,明治橋頭,「圓山別莊」1914年全新完工。
點閱:104
下載:3

文化保存-後山軌跡 花東鐵道-資源代表圖
web文化保存-後山軌跡 花東鐵道
花蓮縣文化局/花蓮縣文化局國小3-4年級
花蓮後站見證歷史的一刻,2010年12月1號,這條980公尺長的762公釐軌距上,過去這一年將這部火車重新整修鍋爐,台灣鐵路管理局第一次復活LDK59蒸氣機車。距離LDK59上次在花東線行駛時間已經將近30年,762公釐窄軌的蒸汽火車雖然在台灣不是只有東線才有,但是東線鐵道的復活,這是歷史上的第一次。1917年從花蓮蓋到玉里,1926年從玉里延伸到台東,當時在花東縱谷這條762公釐軌距的鐵路,也就是現在花東線的前身。當時的考量因為認為沒有這麼大的運量以及考量材料的問題等,所以先蓋一個軌距比較窄的,後來因為玉里到台東這一段,有部分與糖廠買路權,有再興建,就導致到最後花蓮到台東間這段鐵路就一直持續屬於輕便鐵道窄軌的型態。以全世界來說輕便鐵道要肩負起這麼強大的幹線功能,台東縣是相當特別的,雖說國外也不乏有這樣的案例,然而花蓮台東這一段,唯一的主要幹線這是這一條。
點閱:89
下載:0

文化保存-愛國東路3號-資源代表圖
web文化保存-愛國東路3號
臺北市政府文化局/臺北市政府文化局國小5-6年級
台北市的大安區曾經有一座佔地19公頃的監獄,歷經台灣的日本殖民時代、戰爭與威權政治,見證了許多歷史事件。這座監獄始建於1900年,並於1904年完工,為東亞最先進的放射型設計,象徵著殖民政府的統治力量。監獄不僅關押犯罪者,也曾囚禁政治犯,如羅福興等抗日烈士。隨著台灣歷史變遷,監獄成為各種政治運動的見證,甚至在白色恐怖時期,也關押了多位知識分子。1975年監獄遷至土城,原址開始進行都市更新,這一區域隨後成為發展中的社區。然而,隨著都市化進程,原來的監獄區域與歷史建築面臨拆除危機。部分歷史建築最終得以保留並修復,將這段過去作為文化資產保存下來。這些老建築成為反映台灣歷史與文化的見證,並提供了一個理解過去與未來的窗口,讓人們在走訪城市的過程中,能夠更深入地了解台北的歷史記憶。
點閱:104
下載:0

文化保存-艋舺老街 新富町文化市場-資源代表圖
web文化保存-艋舺老街 新富町文化市場
臺北市立文獻館/臺北市立文獻館國小5-6年級
新富町文化市場早年名字叫做新富市場,是在日治末期1935年因為社會核心、政治改革、都市計畫、人民進步,生活層次的提高,這些因素蓋了這市場。早期來說這是具有現代感、很新奇的地方,這是馬蹄形。除了外面磚造、梁木鋼筋水泥、磨石子外牆鋪設,最特別是有公共廁所的設置,對當時來說正是現代化代表。這是建造之初是有周全的考量,有管理員與木造宿舍,有管理員就會有攤商之間的行政往來,有辦公室設置,就在宿舍旁邊,便於攤商往來溝通與購物需求或證照取得新興市場的建立在當時帶動非常多的人潮,熱鬧非凡。但好景不常,因這賺錢之處,引起外面攤商也擠進來,漸漸地外面攤商就圍繞這市場的四周圍非常壅塞,也出現了削價競爭,導致市場內的攤商生意慢慢沒落,這是原因之一。
點閱:89
下載: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