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分類
社會領域
搜尋相關的資源 2,853 筆
web學校
中國的新式學堂教育,最初是由傳教士所辦。鴉片戰後,傳教士在通商口岸開辦洋學堂。這些洋學堂都附設在教堂裡,規模很小,目的是為了傳教以及培養中國籍的傳教助手,主要是讓學生讀《教義問答》以及《聖經》等書,僅為啟蒙、小學程度。招生的對象,多為貧苦孩童,免收學費、膳宿費用也由學校供給,但學生人數很少,女校招生尤為困難。早期傳教士正式開設的洋學堂,較著名者有1843年(道光23年)馬禮遜(Robert Morrison)創辦的英華書院、1844年(道光24年)英國的東方女子教育會、1850年(道光30年)耶穌會在上海創辦的徐匯公學。學校除了有宗教課及宗教活動外,也教授中國經書,希望能把基督教義與儒家思想結合。另外,還有英語、西方科學知識等課程,藉此讓學生接觸西方的社會生活。1860年後,清廷為了洋務的需要,也開始設立洋學堂,如同文館、廣方言館等,聘請了許多傳教士擔任教師。同時期教會學校及女學校也不斷增加。值得注意的是,此時招生對象也有改變,尤其是通商口岸的學校,不再免費招收窮苦孩子入學,而是積極吸收富家子弟入學。傳教士可謂已為中國的近代化教育首開風氣了。
林淑鈴/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點閱:230
下載:1
web埃及的相關地理位置
現代埃及首都位於尼羅河三角洲頂點的開羅,位於非洲東北角與亞洲的西南角。西與利比亞為鄰,南與蘇丹交界,東臨紅海並與巴勒斯坦接壤,北臨地中海,國土面積100.2萬平方公里。埃及國土形狀接近方形,尼羅河河岸谷地約20至30公里寬,屬於狹長的耕地,河谷東邊為阿拉伯沙漠(Arabian Desert),西邊是利比亞沙漠(Libyan Desert)。
陳文珊/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小1年級~國中9年級
點閱:651
下載:2
web日常用語
古代的譯經者為了更有效地傳播佛法,總是運用社會大眾的口語來進行佛經的翻譯。佛經雖然是外來文化,但是長久以來已經融入中國文化當中,成為中國文化的一部分。例如「三生有幸」、「兩世為人」的輪迴思想;「大千世界」、「恆河沙數」宇宙觀;「頑石點頭」、「立地成佛」的勸善思想;「種瓜得瓜」、「自作自受」的因果思想,這些都是深入民間,成為中國文化的一部分。
范桂榕/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點閱:344
下載:3
web面紗的新意
關於伊斯蘭婦女的面紗,有兩種對立觀點,有人認為面紗為伊斯蘭婦女受迫害的象徵,面紗使婦女與外在社會隔絕;另外有人說,不允許伊斯蘭婦女戴面紗是卻乏多元文化的包容性,是宗教迫害、種族歧視。1970年代後期興起於伊斯蘭世界的「重戴面紗」(Re-veiling)運動,重拾伊斯蘭傳統服裝的女性,代表了穆斯林對自身文化、宗教內涵的重新瞭解,也表達了強烈情感的文化選擇象徵,給予社會正面價值。「面紗」(Hijab)除了是宗教信仰上的表現外,也代表穆斯林社群與信仰上的認同。藉著重戴面紗的運動,扭轉了伊斯蘭婦女對「面紗」的原本看法,並注入更深的宗教信仰認同。穆斯林女性將面紗視為宗教信仰(甚至是民族意識)的象徵,也認同面紗的社會穆斯林女性重新戴上面紗後,與異教信仰者和不同族群有所區別,也代表了對宗教信仰的忠誠。然而重戴面紗之舉,在非伊斯蘭國家仍引起不少爭議,例如:在教室中是否可以戴面紗,在法國引發長達十年的爭論,而2005年2月,法國通過法令—禁止在公立學校佩帶明顯的宗教飾物,以維護政教分離的政體。而此法令是否會引起其他國家跟進,仍值得觀察。
劉佩詩/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點閱:510
下載:4
web教會內部的腐敗
教會威望的低落固然削弱了教會的力量,但真正讓許多人痛心疾首的是教會腐化奢侈的生活,這是許多宗教改革者急欲根除的弊端。在中古時代,教宗的地位超越任何世俗的君主而成為歐洲的共主,累積的權勢與財富等更是驚人,例如︰教會領有的土地約占當時西歐土地的三分之一,除了領主應享的權利外,還向人民徵收「什一稅」等稅捐。中古後期城市興起後,受到商人牟利行為的感染,教廷從教徒手中搜刮錢財的方法更多,他們利用各種方式牟利。安貧、守貞與服從的誓約早已拋諸腦後,許多鄉村教堂裡的教士開設酒店、賭場以增加個人收入,甚至還娶妻生子。不只低階教士如此,更令人痛心的是連教宗都不能堅守誓約,如亞歷山大六世(Alexander Ⅵ)有不少情婦,生子女八人,還為他的子女奪取封建領地;又如教宗李奧十世(LeoⅩ,1513-1521)曾利用他的職權,出賣兩千多個高級教職,平均每年可增加約一百多萬金元的收入。面對如此腐敗的教會,許多人急欲改革。「贖罪券」(Indulgence)是教會歛財的方法,也是促使馬丁路德改革的導火線。贖罪券是在十字軍東征期間,為了籌措軍費而發賣的物品,後來成為教廷斂財的工具。教徒透過購買贖罪券,來求得自身罪惡的減免,因此,贖罪券與罪罰的赦免有密切的關係。理論上,只有上帝才能赦免人的罪,但是教會認為他有能力可以為教徒取得一紙減免狀,雖然不能保證能夠赦免全部的罪惡,但是贖罪券可以減免教徒在世上及死後可能遭遇的苦行與懲罰。此外,為了使行為合理化,教會認為賜與罪人贖罪券,贖罪券領受者出於自由意志而「奉獻」給教會的金錢,並不涉及買賣行為的關係。十六世紀初,教宗李奧十世為了解決財務問題,因而擴大規模發行贖罪券。為了鼓勵一般人多買贖罪券,教會人士常過份吹噓贖罪券的好處,一般人普遍流傳這樣的想法︰「金錢投進募捐箱的當兒,從煉獄中就飛出來一個靈魂」,甚至還將贖罪券比作進入天堂的通行證。因為宣傳得力,能夠免除罪惡的說法頗具吸引力,不少民眾爭相購買贖罪券。但已有人對教廷的行為提出強烈質疑,認為此舉根本違背了聖經的說法。雖然有教宗李奧十世正式公布的教令,允許贖罪券的發售,但不少歐洲國家的君主仍禁止在其境內發售贖罪券,許多知識份子也抱持著反對的立場,例如︰馬丁路德的「九十五條論綱」(95 Theses)就是針對教廷販售贖罪券的不當而寫的名作。
黃立儀/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點閱:646
下載:0
web英國國教派
當馬丁路德的思想與著作陸續傳入英國時,吸引了不少支持者,但英國的貴族及教會都反對新教,英國政府因而採取嚴厲的反新教措施,將路德的學說斥為異端,禁止新教言論的散佈,逮捕倡導新教的改革人士,當時的國王亨利八世甚至還親筆寫了一篇「七大聖典衛護論」(Defense of the Seven Sacraments)以反駁馬丁路德,並且為了表示忠於教宗,還特別包裝以金色封面,派遣特使呈獻給教宗李奧十世,李奧十世封贈亨利八世為「信仰衛護者」(Defense of the Faith)。不久之後,亨利八世卻因為婚姻問題而與羅馬教廷決裂。原來亨利八世的哥哥亞瑟(Arthur)娶了西班牙公主凱薩琳(Catherine)為妃,不到半年,亞瑟去世,為了延續與西班牙王室聯姻的機會,便將凱薩琳改配給亨利八世。凱薩琳比亨利八世大六歲,兩人所生的子女多數夭折,只有瑪麗(Mary)一人存活,加上凱薩琳已難再生育,於是亨利八世想起了舊約聖經中所言︰「人若娶兄弟之妻不能生子」,認為自己應是違背天意而遭天譴。此時,亨利八世迷戀上凱薩琳身邊年輕貌美的侍女安妮寶琳(Anne Boleyn),深得亨利八世喜愛。亨利八世於1527年向教宗提出離婚要求,以年幼被迫與寡嫂成婚為由,請求當時的教宗克力門七(Clement Ⅶ)批准其離婚案。面對此案,克力門七世陷入左右為難的困境。若批准了離婚案,則勢必為教廷埋下後患,因為凱薩琳是西班牙兼神聖羅帝國皇帝查理五世的姑母,而且查理五世的軍力控制了羅馬等地;若不批准離婚案,則又得罪了亨利八世,克力門七世只得採取拖延戰術,壓下此案不批。亨利八世對教宗的拖延感到不耐煩,在國會的支持下,遂自任為英國教會的最高領袖,成功結束他與凱薩琳的婚姻關係。亨利八世雖然脫離了羅馬教會的控制,但英國國教派仍保有舊教的教會組織、教義解釋、禮拜儀式等。直到1547年,亨利八世病逝,年僅九歲的愛德華六世(Edward Ⅵ,1537-1553)即位。因為輔政大臣傾向新教,坎特伯里大主教克蘭姆(Thomas Crammer)在1548年寫成「公共祈禱書」(The Book of Common Prayer)一書,並經國會通過,下令全國的教堂一體遵行。政府積極的清查教堂的財產,同時焚毀與天主教相關的著作或是祭品,甚至禁止望彌撒,使得舊教在英國反而成為異端。西元1553年,愛德華六世病逝,其姊瑪麗繼承王位。瑪麗是個虔誠的天主教徒,在新教信仰者當政的時期,她的信仰讓她飽受苦難。1554年,她下令全國恢復天主教信仰,規定新教及其他教派均屬非法,不得活動與散發出版品。但英國國內的新教勢力並未因此衰微,瑪麗王后甚至聽聞新教徒正策劃叛變,為了貫徹天主教信仰,大開殺戒,前述的大主教克蘭姆也是殉道者之一,受迫害的新教徒因此稱她為「血腥瑪麗」(Bloody Mary),這段迫害時期並不長,她在1558年病逝,由亨利八世與安妮寶琳的女兒伊莉莎白一世即位。 羅馬教廷因為伊莉莎白一世的身世而拒絕承認她合法的英王地位,伊莉莎白一世決定恢復新教,使得英國教會再次脫離羅馬教宗而獨立,確立英王是英國國教派的領袖,並且修訂「公共祈禱書」,通令全國各教會採行。西元1563年,制定「三十九信條」(Thirty nine Articles),作為全英國國教派遵守的教規,奠定了英國國教派的教禮、教義之基礎。伊莉莎白一世不僅打壓了天主教徒,也不能容忍新教的極端派—清教徒(Puritans)的批評,這些清教徒後來便遠走北美洲,開闢新天地。
黃立儀/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點閱:1710
下載:0
web中東的複雜性
中東地區是指地中海東部與南部區域,從地中海東部到波斯灣的大片地區。該處一直充滿宗教、種族、領土和政治等紛爭。中東地區乃是世界三大宗教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的發源地,聖城-耶路撒冷的歸屬更是各國兵戎相見的原因。中東包括伊朗人、猶太人、阿拉伯人及庫德族等,是個多種族的社會,而阿拉伯國家間又有很複雜的政治歧視,領土間的爭執更是層出不窮。然而自1948年以色列建國以來,以、阿間的衝突,更為了中東動亂的根源。
劉佩詩/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點閱:322
下載:6
web初二十六拜土地公
古時候的每個月初一、十五,商人都會約定地點作交易,於是就逐漸形成了「市集」,在交易完成之後的第二天,就是初二、十六,為慶祝交易成功,便會宴請家人和工人,但是在吃飯之前會先祭拜土地公,感謝土地公保佑他們有豐盛的農作物或家禽,使他們有物可「易」,也感謝土地公保佑使他們交易順利,換得自己所需的民生用品。「頭牙」是指每年第一次祭拜土地公的日子,也就是農曆二月二日,因為正月初二,正當農曆過年期間,所有神明都要回到天廷,所以土地公不在人間,而正月十六時,與上元節(元宵節)僅相隔一天,所以將每年第一次做牙定在二月二日,也就是「頭牙」,而十二月十六日則是最後一次做牙,就稱為「尾牙」。虔誠的人們在每個月的初一、十五或初二、十六固定會祭拜土地公,另外每年有兩次更盛大的祭祀活動,一個為農曆的二月二日,這一天除了是商人們做頭牙之外,也是土地公的誕辰日;另一個是八月十五日,是土地公得道升天的日子。二月二日是春祭,祈求土地公保祐農作物生長順利;八月十五是秋祭,秋天收成之後,感謝土地公的保佑豐收,也就是所謂「春祈秋報」。這兩天,家家戶戶都會宰雞殺鴨,準備豐盛的祭品虔誠祭拜,也會在土地公廟前的演平安戲,又稱為 「土地公戲」。「安土地公金」就是在二月二日祭拜土地公祈福時,農人會以竹枝夾著金紙(土地公金),插在田中,祈求豐收。到了八月十五日會重複,以感謝土地公庇佑農作物豐收。「安土地公金」也稱為「安土地公拐杖」,民間流傳土地公是白髮蒼蒼的老伯伯,行動比較為不靈活,人們就以竹枝或蘆葦枝夾土地公金插在田地上,當作土地公的拐杖,而土地公金,則是作為答謝土地公之「禮數」。另一種說法認為「安土地公金」是土地公看管的標記,表示這塊田是土地公的管轄區域,就如同俗諺所說:「土地靈,虎豹不入境」,兇猛的野獸、妖魔鬼怪等,看到土地公金不敢隨便入侵,農作物自然可以豐收。
張昀浚/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點閱:918
下載:8
web白沙屯媽去北港進香
進香是神靈與神靈之間的尊崇,白沙屯媽祖到北港進香主要是要「刈火」,也可稱「乞火」、「合火」。刈火儀式是由朝天宮的住持法師主持,法師要從朝天宮終年不滅的常明燈裡,掏引火苗到白沙屯拱天宮的火盆裡,這火苗的傳遞象徵媽祖的萬年香火流傳不絕,媽祖的靈氣可延伸傳布。儀式完成後,在北港民眾的歡送聲中,信徒們滿懷興奮感激的心情踏上歸程,再回到白沙屯。在進香回來的第二天,白沙屯媽祖會舉行遶境遊庄,祈求確保地方平安,等12天後的開爐儀式完後,村民吃湯圓表示進香的圓滿順利。白沙屯媽祖的進香的活動,一向以媽祖旨意為依歸,從起駕、出發、進火、回鑾時辰,都是以擲筊來決定。每年進香沒有排定行程表,行程路線、歇宿地點都飄忽不定,完全由白沙屯媽的神意在前引領。每每到岔路,大家總是屏息以待,肩扛神轎的「勇字輩」便會停下來感受鑾轎的晃動,再確定行進方向。媽祖所到之處,炮聲隆隆,家家戶戶擺桌祭拜,甚至準備數十串鞭炮齊放,熱情叫喚著媽祖,希望祂能到家裡停轎休息,受到祝福。
張昀浚/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點閱:465
下載:3
web寺廟神的「升天」
與神社參拜政策互為一體兩面的,就是「寺廟整理運動」,日人拆除台灣舊有民間信仰的寺廟,獎勵各街庄以參拜神社取代傳統信仰,很多漢人信仰受到壓迫,甚至沒收寺廟的神像集中焚毀,稱為「神佛升天運動」。1938年台灣總督府召集各地方官會議,授權地方政府開始整頓寺廟,有關寺廟整理的原則為:一、寺廟以全廢為原則,但過度時期可一街庄保持一寺廟;二、舊有慣習中的祭祀活動的改善以及寺廟管理的行為須盡量合理化;三、祭祀的神明應改為純正的佛教或道教的神佛;四、寺廟的建築物必須漸次改為佈教所或寺院型態;五、被廢止的寺廟及神明會等宗教團體,其財產另外組織教化財。日人實施寺廟整理運動的原因,事實上與其因應戰爭爆發的政策有關:一來是為了排除皇民化運動的障礙,為了徹底根植臺灣人敬神尊皇的思想、神社參拜、大麻奉齋、日本式的生活普及等觀念,與台灣人日常生活的冠婚葬祭、年中行事等不可分割的寺廟,就變成皇民化最大的妨礙。二來台灣傳統的信仰可以說是「支那的信仰」,把中國的思想從台灣掃除是必要的,尤其是中日戰爭爆發之後,中國與日本是敵對的關係,中國的色彩變成疾病一般,在台灣被窮追猛打。寺廟的撤廢、神佛像的燒毀等等,是掃除從中國來的迷信很重要的象徵。其三,地方官廳對於寺廟或神明會龐大的財產都相當在意,若是寺廟整理之後,這些財力對神社的建造、國語講習所或集會所的建設,甚至可以轉為其他社會教化事業的利用,寺廟整理當然成為刻不容緩的事情。剛開始整理寺廟時,台灣傳統寺廟的各種神像,凡是泥塑者均被摧毀,木雕的除了部份送政府研究單位典藏外,大部分都被燒毀,寺廟則是被拆除,各種祭祀器具都被毀棄,如果能夠獲得保留的寺廟,還得將寺廟的屋脊兩個角拆除,讓寺廟變成日本式的建築物。廢除寺廟的行動實施後,引發民眾的不安,在台灣的日籍僧侶及學者,都不主張以強迫的手段整理台灣的傳統寺廟,1939年日本國會議員即質詢過這個問題。只是台灣總督府的目標是藉著皇民化運動讓台灣人的精神日本化,在日人看來,寺廟與迷信的整頓,不可諱言是皇民化運動的一環,只是這個措施雖然有助於陋習的改良,卻往往引起更多的民怨。很多寺廟為了自保,紛紛加奉佛教的神祇如觀世音菩薩、釋迦摩尼等,以免被拆除。1936年起,地方也發起改變台灣傳統廳堂配置與祭祖習俗的運動,台南州東石郡鹿草庄的後堀、麻豆店兩個村落,舉辦了「牌位燒毀儀式」,總共有1224座牌位堆積在焚燒場中,由僧侶舉行盛大莊嚴的焚化儀式,從此之後各地紛紛起而效尤,不僅祖宗牌位,連神佛像與掛軸都難逃燒毀的命運。
林佩欣/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點閱:551
下載: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