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分類
社會領域
搜尋相關的資源 2,440 筆
web農業成長時期(1954-1967)
1954-1967年可說是台灣農業的快速成長時期,是台灣農業支援工業發展使得台灣經濟起飛的時期。由於實施「耕者有其田」,大部分農民成為自耕農,提高從農意願,採用勞工密集的耕作方式,政府大力推行農業推廣計畫,擴大生產設施,改善生產技術等配合,各種作物產量不斷提高。這一時期成長較快的有:蘆筍、高樑、香蕉、玉米、柑橘、鳳梨、大豆、麻類、樹薯、花生、洋蔥、茶葉、菸草、小麥、甘藷、稻米、洋菇及甘蔗等。由於經濟發展的結果,國民所得增加,生產水準提高,消費型態開始轉變,水果蔬菜的消費開始增加,於是農業生產也往果菜方面發展。可是由於農業政策措施?了支援工業發展,採用低價糧政策、肥料換榖制度、以及各種歲賦征購、教育捐、水利工程費及農業推廣費用之分攤等措施,都加重農民負擔,所以農產品的產量雖然增加,可是農民所得並無顯著增加。1954年開始,政府實施四年經濟建設計畫,這一期間共實施四期,以促進台灣工業化為目標,當時是以出口農產品所賺的外匯來進口工業原料,在國內生產,並以內銷為主,所謂以進口替代的方式發展工業,所以農業除了提供食品加工業的原料、供應大量的廉價勞工、以及出口最好的農產品—米、糖、香蕉、蘆筍、洋菇等之外,廣大的農村社會也成為當時工業產品的銷售市場,這一期間是農業對台灣經濟貢獻最大的時期。但是國內工業產品的市場狹小,於是改以出口擴張的外銷方式來發展,加上當時國際經濟的穩定,因此出口擴張的政策非常有成效,在1963年,工業生產毛額再超過農業生產。
蔡佳妏/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點閱:343
下載:4
web農業重建時期(1945-1953)
1949-1953年,是戰後台灣經濟發展奠定基礎的時期。台灣農業,因戰時遭到破壞,田園荒廢,台灣原有的化學肥料生產停頓,又因海上交通受阻進口困難,戰後農業生產一落千丈,糧食缺乏,加上當時國民黨政府來台的軍民約200萬人,致使台灣的人口急劇增加,為滿足軍糧民食,必須加速恢復生產,因此,這一時期台灣農業發展即以生產設施的重建及加強增產為其特點。1948年以後,由於來自中國共產黨及內外情勢的壓力,才迫使政府踏出「微溫」的土地改革作為緩和長久以來與農民之間的緊張關係,因此戰後的土地改革基本上是政府、舊地主、農民三者具有利害的關係。1949年1月陳誠出任台灣省主席後,即著手減租政策的準備。同年4月公布「台灣私有耕地租用辦法」,甚至不待「三七五減租條例」的正式立法(1951年始正式立法),從1949年第一期稻作起,就將「三七五減租」政策付諸實施,即將地租的上限規定為收穫物的37.5﹪,以減輕過去佃農沈重的地租負擔,並立法律保護耕作物價格,以謀求佃農之安定。因此,三七五減租實行後,達到的顯著效果是增加農業生產與農民收益、改善佃農生活、耕地地價跌落及佃農購地激增、促進佃農和諧、安定農村社會、奠定實施耕者有其田之基礎。1951年6月,「公有耕地放領政策」與「減租政策」告一段落後,「台灣省放領公有耕地扶植自耕農實施辦法」付諸實施,主要係利用戰後從日本人手中接收的耕地,實施佃農的土地放領轉移土地,佃農承購公地之價格訂為該耕地全年正產物總收穫量的二倍半,分十年期償還。公地放領政策的目的是扶植自耕農、改革土地政策、促進土地利用,使農地平均地權的實施更向前邁進一大步,台灣的農地改革獲得初步的成效。
蔡佳妏/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點閱:741
下載:3
web兩岸交流競爭問題
研究指出,開放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在維持現有境內措施,未有配套措施的情況下,我國農畜業的產值、所得、農畜業勞動力需求都將下跌,尤其相對不具競爭力的產品,例如飼料玉米、花生、蔗糖、蒜頭等作物及養豬、養牛等畜產業可能受到極大的衝擊,引發勞工過剩問題。然而,並非所有的農畜業都將受創,部分具有台灣特色的水果產業,未來將是能與中國大陸在國際市場競爭的農產品。海峽兩岸在產品上不無互補性,若能充分運用中國大陸的資源,以及台灣的技術,兩岸的農業不無合作空間。未來如何在日趨自由化的國際貿易趨勢下,為台灣農民找到一線契機,或使農民的衝擊降至最輕,是台灣農改單位的當務之急。研究者建議農改單位輔導台灣農業朝「小而美」方向發展:一、強化具本土特性、具高附加價值、具競爭力的農作物朝精耕的方式經營,以提高農產的競爭力。二、擴大生產規模,鼓勵不具競爭力的農民將其土地出租給具競爭力的農民,透過農地合併或合作生產方式以達企業化經營的目標。三、透過可行的補貼方式(GreenBox等眾多方式),維持農糧生產於一定的安全水準,並促其朝精耕方向經營。四、輔導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價值。五、加強對台灣農民的教育宣導,一以提高農民的農情資訊,二以增加農民對農業政策的配合度。宣導內容至少應涵誚bWTO組織架構下,有關可行與不可行的農業支持政策的相關資訊,以及強化農民企業化經營的理念與技術,提供台灣農業的競爭力的相關資訊,輔導農民配合台灣農業結構化的調整。六、利用中國大陸農產品低價優勢,配合台灣高科技、高品質的加工技術,透過台商為兩岸共創農業共存、共榮的契機。
蔡佳妏/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小1年級~國中9年級
點閱:206
下載:1
web加入WTO的衝擊問題
農委會表示,加入WTO後,關稅要降低,大概由20%降到12.9%,還有市場要比以前更開放,以前禁止進口的,現在都不能再禁止進口了。依照協商結果,加入WTO之後,除稻米採限量進口,花生、糖等22類農產品採關稅配額進口,蘋果、桃子等18種農產品,則將完全開放自由進口,對本土農業,將造成衝擊。在整體來講,加入WTO第一年,台灣農業產值會降低,估計總產值要降低247億左右。但是前農委會主委彭作奎表示,就總體來看,加入WTO以後的農業產值,會減少10%,就將近400億元。400億元大概等於四次的賀伯颱風,就是我們的農業損失。這樣的結果,不僅可能改變台灣的農產品市場,連帶地也影響到農業結構,而首當其衝的就是稻米農民。依山傍海,素有洋蔥故鄉之稱的屏東枋山,當地農會超市,陳列的不是傲人的本土洋蔥,卻是進口洋蔥。枋山總幹事表示,民國六十年到七十年的洋蔥,百分之九十都外銷,最高的外銷箱數,曾經到二百萬箱,對當時的農民而言,可以說種一分地的洋蔥,可以買一分地。這是農民種植洋蔥,最風光、最賺錢的時候。一個原本大量外銷賺取外匯的產業,在開放進口及國際競爭之後,近年來洋蔥產業快速萎縮,在加入WTO之後,這樣的衝擊將更巨大。加入WTO,按照以前的自由進出口以外,最主要是關稅調降,外國洋蔥價格將會下降,本地蔥農會變成更沒競爭力。但是洋蔥的故事並沒結束,加入WTO之後,蔥農們最擔心的勁敵,來自中國大陸。日本人和台灣人去中國大陸買賣,教他們栽培管理,所以他們的栽培管理有很大的變革,品質當然增加,但是他們栽培的成本,比台灣減少,台灣生產成本比他多六倍。 然而,中國大陸的農業競爭,已非單是農產品的低價傾銷,更嚴重是在農產品加工、經營上,中國大陸以廉價的勞力及技術的取得,在兩岸加入WTO之後,導致重創台灣農業的未來時,台灣農業該如何走?
蔡佳妏/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小1年級~國中9年級
點閱:575
下載:5
web環境保護意識高漲問題
農業生產導致環境污染或是環境汙染影響農業生產,要如何使「農業生產」與「環境保護」產生均衡,好讓農業與環境能?人類永續的經營和利用,是必須嚴肅面對的問題。而現代農業太過依賴農藥、化學肥料,導致地力衰退、農產品遭污染、水質惡化及生態不平衡等問題,威脅人類健康與生活環境。像是農藥是植物保護劑,在農業的生產與發展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更是農業生產與對外競爭力不可或缺之資材。根據歷年統計,台灣地區每年農藥使用量大約為45000公噸(若以有效成份含量計約11500公噸),國產農藥成品有38280公噸,其中,又以除草劑佔最多,其次為殺蟲劑、殺菌劑。鑑於此項工作應由農藥業者負起回收清除責任,因此,由農藥製造業者、輸入業者共同成立相關組織執行回收業務,積極部署回收管道,宣導農民配合業者執行農藥廢容器回收工作。因此推動農業畜產廢棄物資源再利用計畫,將相關廢棄物做一回收再利用,如有機肥料的推廣、稻草回收再利用及廢水減量等,以減緩農畜業廢棄物對環境衝擊,增進農田地利,以期能永續發展、經營。 再者對受污染的土壤及地下水需加以長期監測,避免污染物擴散,並對已受污染之土壤及地下水尋求最佳復育方式,加以復育,使土壤及地下水恢復往日風貌,避免民眾因土壤及地下水污染受災害。以達到農業的永續經營。
蔡佳妏/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小1年級~國中9年級
點閱:385
下載:1
web加強生物技術農業應用的研究開發
加強生物技術農業應用的研究開發:臺灣從1998年將生物技術列入“國家研究計劃”以來,在減少農藥、化肥的使用及防止農業廢棄物污染方面,研究開發出不少既簡便又實用的生物技術。(1)加強生物防治,減少農藥使用開發利用天敵、病毒、病菌等生物防治技術。臺灣已在省農試所興建一座天敵隔離檢疫室和生物防治研究室。有些已廣泛應用,僅推廣果實蠅誘殺防治,每年減少水果受害損失就達4億元,並建立殘毒檢驗制度。開發土壤添加物、植物營養液。其主要增強植物體質、防止多種病蟲害。其原料基本均以蔗渣、樹皮、蔬菜殘葉、蚵殼之類廢棄物為主,使之既含有改善土壤理化性狀與酸鹼值的成分,又含有直接毒殺或抑制病菌的成分。(2)利用生物技術開發有機肥生產為減少化學肥料使用、生產高品質農產品,臺灣還充分利用農牧廢棄資源開發有機肥生產。(3)致力分離有效微生物,開發微生物肥料乳酸菌、放線菌、光合菌、內生菌根菌、根瘤菌等的分離研究已初顯成效。在防止農業廢棄物污染方面,臺灣積極利用生物技術,開發變廢為寶的再生利用技術。生物技術開發不僅減少農業廢棄物污染,同時也推動農業生產的良性循環發展。
蔡佳妏/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小1年級~國中9年級
點閱:430
下載:1
web農業工廠化、專業化經營
農業工廠化、專業化經營 則具有企業管理特性,有助於自然資源的合理調配與先進科技的開發運用。(1)水稻育苗中心:60年代末,臺灣出現水稻商品秧的專業生產者。工廠化育苗提高了土地和水資源的合理利用程度,減少資源損耗;同時,也促進育秧科技的發展與優良品種的加速推廣。此外,各育苗中心還利用與農戶的供秧關係,兼營農機代耕服務,無形中又推動稻作機械化及管理的規範化、科學化的發展。(2)園藝種苗專業化生產:臺灣從事園藝作物種苗(包括種子與苗木)商品化專業生產經營者已逾千家,其中,實力較大者在經營種苗生產的同時還進行新品種選育開發,建立自己的專利品種,甚至進入高科技園區,以生物技術發展工廠化種苗生產。目前,臺灣種苗專業化經營已普遍採用無土栽培介質生產穴盤苗,便利運輸和移植。其無土介質是利用各種廢棄物如蔗渣、枯樹皮、菌渣土等作為原料開發生產。因此,在種苗業發展的同時,也減少了廢棄物的環境污染。(3)農業專業區建設:為充分利用有限土地與水資源,並發揮地方特產優勢和擴大經營規模,臺灣從80年代中期起還致力生產專業區的建設,提倡“一鄉一特產”,並逐漸根據各地農業資源特性發展綜合“三生農業”的地區性專業生產區。
蔡佳妏/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小1年級~國中9年級
點閱:286
下載: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