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分類
社會領域
國小5-6年級(三)
搜尋相關的資源 1,691 筆
web傳統技藝-畚箕
本件為竹製畚箕,以竹片彎撓成U形骨架,中間部分則為竹編的器身,以竹篾與骨架連接,無耳。畚箕是臺灣最常見的承物工具,農事、工程等皆是不可或缺的工具,不只隨處可見,用途也非常廣泛。畚箕最常見是以竹藤製作,承重又耐用,U形的器身,前方有開口,可用來掃入承裝物品。常見兩側或後端有做器耳,方便使力與搬運,也可連接繩索,用扁擔搬運。
國立傳藝中心/國立傳藝中心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點閱:101
下載:0
web傳統技藝-思情綿綿
本件皮雕作者為葉發原先生,其擅以大自然與生命為題材,以「藝術根生於鄉土,創作來自於生活」為創作精神,使其作品充滿田園野趣及對鄉土的關愛。本件作品是以皮雕絲瓜為主體,作品中除了可見數個絲瓜之外,還有一朵黃花,使得作品充滿亮點。絲瓜是爬藤類植物,其藤攀附而上,綿延不絕,在文學作品中常被借喻為綿延的情感;取名思情綿綿,一方面是取其絲瓜的「絲」字與「思」同音,一方面也用瓜藤來比喻情感的延伸纏繞。
國立傳藝中心/國立傳藝中心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點閱:124
下載:0
web傳統技藝-六國合縱玻璃彩繪屏風
此為一組八片木製屏風中的一件,主題為「六國合縱」。雖然合縱結果秦國最終統一六國,建立秦朝。但畫中六國人物並非敗亡之樣,而是表情和樂穿著喜慶,此幅作品或有團結一心、和平長存之意。整體來看,此組屏風上下兩端為淺浮雕木刻吉祥圖案,中段以三到五塊彩繪玻璃飾之。這些彩繪玻璃主題配置井然有序,中央六片彩繪將戰國時期楚、趙、魏、韓、燕、齊六國人物分配其中,較小的作品則有八仙人物、花卉、龍鳳等吉祥圖案,下端並繪有山水景色。畫作筆法純熟細膩,賦色鮮豔亮麗,為傳統民間工藝極佳之作。此單件作品除上下兩端為淺浮雕木刻外,中段為三片彩繪玻璃的組合。其中上下兩端面積較小,內容分別為八仙中的漢鐘離(手持八寶中的蒲扇)及山水風景畫。而中間最大面積的玻璃畫為四個衣著華麗的人物,似有慶賀之情。
國立傳藝中心/國立傳藝中心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點閱:94
下載:0
web傳統技藝-茄苳入石柳方凳2
本件為茄苳入石柳方凳組其中一只,形式上是以深色的茄苳木作為主要材料,其他部位基本上少做裝飾,但在椅面下方則做束腰,束腰下方的的裙板則做出茄苳入石柳的異木鑲嵌裝飾,透過淺色的石柳木片與深色的茄苳底板,不同木材的鑲嵌達成色彩與材質對比的視覺效果。在裝飾主題上,是以梅花與兩隻雀鳥為題材,雀鳥在梅枝上跳躍互動的圖像象徵喜上梅梢的意涵。
國立傳藝中心/國立傳藝中心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點閱:106
下載:0
web傳統技藝-神明衣(大)
本件為臺灣傳統刺繡神明衣。衣飾前方繡有一對金黃色劍帶,上面以黑色油性簽字筆書寫文字,左側為「歲次民國癸丑年端月置」,右側為「溪底寮庄弟子吳永長」,推測可能為臺南市北門區溪底寮庄吳府千歲的神明衣。本件刺繡神明衣,採用硬挺的織錦做布底,繡地為朱紅地,下擺為藏青地,並以簡單的龍形、花朵和同心圓三種元素組成。神明衣後側以雙龍為裝飾紋樣主體,龍頭疊在龍身之上朝向左右兩肩上方。龍頭及龍身以跳紗及高繡技法呈現立體感,在龍身圖案底布先以手工鋪上偏細棉花,加以塑形,再以「六條蔥」繡法繡上六條金色蔥線來包覆,間雜綠蔥,呈現立體感及彎曲度。龍的四肢則以金蔥平面刺繡呈現。龍嘴以雙黑線呈現,外側運用高繡從高漸低依序繡以橘線呈現立體感。龍眼則繡上黑色圓珠更顯立體感。龍身下方的同心圓紋為綠地二條金蔥線。開襟二側、龍身之間、上方空白處以高繡技法繡有金蔥圓錐體,另加縫以金銀蔥線盤金繡螺旋蚊吊飾、半圓形的銅鈴及紅線球,偶點綴綠色亮片。衣服下襬長條為藏青地,以平面刺繡為主,構圖主體主體為花朵及枝葉紋飾。
國立傳藝中心/國立傳藝中心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點閱:97
下載:0
web傳統技藝-花梨木椅1
本藏品為黃花梨木椅組其中一只,黃花梨木即「降香黃檀」,主要產地在中國海南與越南,木質輕而堅實,不易變形開裂,又帶檀香,為珍貴的木料。本作品在形式上屬於南式官帽椅,南式官帽椅相傳起源於明末,與北式官帽椅不同,其椅背與扶手不做四出,多做軟圓角。本件官帽椅幾乎不施雕飾,椅背帶有彎曲曲線,形成方直中帶有微微圓潤的簡潔美感。明代後期因熱帶優質硬木流入中國,開始重視表現木頭的原始紋理,故而著重於流線典雅的線性之美,所發展出的明式家具與後來清代強調滿佈華麗木雕刻飾的美感追求截然不同。
國立傳藝中心/國立傳藝中心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點閱:92
下載:1
web傳統技藝-農家樂-滿足
此為臺灣皮雕大師葉發原的作品「農家樂」之滿足,「農家樂」透過高超的皮革立體雕塑技法,將臺灣早期農民樸實和樂的生活,諸如頭戴斗笠、簑衣防雨、挑扁擔及拿鋤頭等等常見情景淋漓盡致地再現出來。葉發原的作品多結合皮雕與皮塑技法,並以自然與生命為題材,透過靜態的牛皮,彰顯出作品渾然有勁的生命力。作品風貌充滿農村閒情、田園之趣以及鄉土眷戀,呈現對臺灣土地的關愛,兼具藝術與人文特質。
國立傳藝中心/國立傳藝中心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點閱:130
下載:0
web傳統技藝-狀元拜相玻璃畫
玻璃畫色彩鮮明亮麗,複製性高,常單獨作為廣告招牌、神佛畫像及木製神龕或家具表面的裝飾,是臺灣日治時期至1970年代以前相當流行的一項民間工藝。玻璃畫的特殊之處是把圖面畫在玻璃背面後封起來,從正面觀賞,因作品有玻璃保護不易因碰觸而損壞,故能長時間保持色彩鮮豔。但也因此,題字與作畫時必須左右相反。此外,使用的顏料因具有覆蓋性,因此上色時的先後順序也與畫在紙面上不同,如畫人物服裝時,必須先畫衣著上的線條及紋樣才填上色彩。此幅作品為「狀元拜相圖」,亦有狀元及第、功名顯達、前途富貴之意。圖中一白髮老者著紅色官服,騎著駿馬以狀元之姿衣錦榮歸,眾家眷出廳迎接喜氣洋洋。整體來看,人物表情生動自然,姿態各異,服飾上的圖案每個人皆不相同,但都刻劃細膩、賦色典雅。背景建築以純熟的界畫技法描繪,規整有序,工細而有法度,為民間藝術極佳之作。
國立傳藝中心/國立傳藝中心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點閱:119
下載:0
web傳統技藝-土礱
本件為土礱,可分為上層研磨部,與下方竹簍,研磨部分為上下兩層,外部皆以竹編竹條圍繞,內部則為堅硬的紅土,下方竹簍亦為竹篾編成,整體而言造型簡單,不做其他裝飾。土礱是傳統碾米工具,乾燥的稻穀必須透過土礱去除稻殼,再透過風鼓分離稻殼與米粒之後,就成為糙米。土礱有大有小,大者甚至需要兩三人甚至獸力,方能推動。
國立傳藝中心/國立傳藝中心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點閱:113
下載:0
web傳統技藝-羅漢
此為臺灣皮塑工藝大師詹鏐淼先生的作品。利用皮革的膚色來呈現人物的皮膚質感,不同於木頭材質的硬度,皮革的柔軟更能展現襯托出流線的美感,而且不是其他材料所能達到的效果。透過皮革生動地表現出羅漢衣紋的線條、容顏的立體感,讓觀者感受到「羅漢」的外在情緒以及莊嚴姿態。詹鏐淼認為皮革的應用範圍,可以從實用的日用品轉而走向非實用的裝備性及藝術性,並且認為皮革可能從平面的表現(皮雕)進而轉向立體化的表現,此作品即是發想自此。
國立傳藝中心/國立傳藝中心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點閱:82
下載: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