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傳統技藝-製帚師張庭瑜 天地掃變身創新小物
萬丹鄉香社村可說是槺榔掃帚的故鄉,早年農業社會時代,沒有塑膠掃帚,槺榔掃帚成了村民掃地主要器具。槺榔樹學名臺灣海棗樹,農暇時,農民就以槺榔葉為材料,再用月桃葉的莖梗綁成槺榔掃帚,許多老一輩香社村民從小就開始接觸製作,除了自用外,還拿來販售貼補家用,當時整個村子約有7成的人在做槺榔掃帚,因此有人戲稱香社村是掃帚村。
隨著時代變遷,這種純手工製作的掃帚,慢慢被塑膠掃帚取代,槺榔掃帚因成本高而逐漸沒落,如今已鮮少人使用槺榔掃帚,只剩下傳統廟宇的儀式用途,年輕一代大多不懂綁掃帚的技藝,甚至從未聽聞槺榔掃帚。為了挽救這項傳統手工技藝,屏東縣萬丹鄉香社社區發展協會不但授課傳藝,並在村內廣植槺榔樹,以實際行動來傳承香社特有的民俗文化,而張庭瑜正是社區發展協會的製帚師,也是村內少數會綁槺榔掃帚的人。
授權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 國際
教育部委辦計畫
資源類型
素材
互動形式
主動式
領域
藝術領域-藝術
學習階段
國小5-6年級(三)
國中7-9年級(四)
國中7-9年級(四)
學習內容
視E-Ⅲ-2 多元的媒材技法與創作表現類型。
視E-Ⅳ-2 平面、立體及複合媒材的表現技法。
視E-Ⅳ-2 平面、立體及複合媒材的表現技法。
領域
社會領域-社會
學習階段
國小3-4年級(二)
國小5-6年級(三)
國中7-9年級(四)
國小5-6年級(三)
國中7-9年級(四)
學習內容
Cb-Ⅱ-1 居住地方不同時代的重要人物、事件與文物古蹟,可以反映當地的歷史變遷。
Cb-Ⅲ-2 臺灣史前文化、原住民族文化、中華文化及世界其他文化隨著時代變遷,都在臺灣留下有形與無形的文化資產,並於生活中展現特色。
Cb-Ⅲ-2 臺灣史前文化、原住民族文化、中華文化及世界其他文化隨著時代變遷,都在臺灣留下有形與無形的文化資產,並於生活中展現特色。
學習表現
2b-Ⅱ-2 感受與欣賞不同文化的特色 。
2b-Ⅲ-2 理解不同文化的特色,欣賞並尊重文化的多樣性。
社3d-Ⅳ-2 提出保存文化資產、改善環境或維護社會正義等可能方案。
2b-Ⅲ-2 理解不同文化的特色,欣賞並尊重文化的多樣性。
社3d-Ⅳ-2 提出保存文化資產、改善環境或維護社會正義等可能方案。
議題
多元文化教育
核心素養
C3 多元文化與國際理解
更新時間
2024-01-08
點閱數:89
下載數:0
點讚數:0
分享數:0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