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源分類
社會-國小3-4年級(二)
過濾條件

搜尋相關的資源 2,441
賽夏族族群分布與社會組織-資源代表圖
web 賽夏族族群分布與社會組織
江貞衛/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小1年級~國中9年級
根據口語傳說,賽夏族的主要發祥地原本是在大霸尖山附近:「由於洪水氾濫變為汪洋一片,僅存的一個人躲進織布機的木筒裡,漂到大霸尖山。當時大霸尖山住著一位造物者,他撿起這個人,把人切成小塊丟進水裡。這時,肉變成賽夏族,骨變成泰雅族,內臟變成漢人」。後來祖先自大霸山山麓移至大湖及苗栗一帶,其後又繼續南移,經過族群的擴散和遷移,如今賽夏族的分佈地區約在新竹苗栗兩縣交界的山區,和泰雅族毗鄰而居,並以鵝公髻山和橫平背山的脊線,分為南賽夏與北賽夏兩群。族人分佈以苗栗縣南庄鄉最多,主要在東河、蓬萊、南江三村。其次為新竹縣五峰鄉,新竹縣竹東鎮亦有賽夏族人。賽夏深受泰雅族影響,也有紋面習俗,是父系社會,以矮靈祭聞名。賽夏族的社會運作,除了有地域性的部落組織之外,更重要的是父系氏族組織。由於賽夏族的社會是典型的父系社會,因此以共同父系祖先為主軸,所形成的血緣團體,是最基本的社會單位。通常,聚居在鄰近地區有直接父系血緣關係的家戶,形成部落內一起舉行「祖靈祭」的祭團,這也是共同開墾、築屋、共組獵隊等最基本的實際行動單位。這些直接血緣團體,透過「姓氏」概念的分類整合,又組成具有傳說血緣關係的父系氏族,成為跨部落的社群單位。賽夏族人的姓氏很特殊,以動物、植物、自然現象作為氏族的圖騰,並加以應用在漢姓上面。如「風」姓的族人相傳他們的祖先是風的後代。「日」姓的族人是神話傳說中射日英雄的後代。「芎」姓則為住在長滿九芎樹林的人。同「姓氏」的氏族群,具有外婚限制、司祭權承襲、和身份認同等重要意義。賽夏社會,就是經過這種嚴密的父系氏族組織,與零星鬆散的地域聚落組織的共同運作,交織形成部落內與跨部落間的結合基礎。
點閱數532
下載數2
修改日期:2010-06-02
西方人眼裡的中國-資源代表圖
web 西方人眼裡的中國
葉信亨/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歐洲人對於中國最早的一個印象是將中國視為一個物質條件非常富裕的地方,這種印象的形成主要是十三世紀馬可波羅等旅行家所創造出來的,這個印象長期都是歐洲人對於中國的刻板印象。到了十八世紀歐洲啟蒙運動的思想界,掀起了一波尊重理性的風潮。由於強調理性的價值,連帶的也對富有人本精神的中國儒家文化,熱烈的加以歌詠盛讚,例如哲學家伏爾泰、大文豪歌德都對中國文化有很正面的評價。當時的歐洲對於中國的瓷器、刺繡、絲綢、建築等都非常著迷。這種對於中華文化的熱情到了十八世紀末逐漸消退,主要原因有二。第一,雍正禁教使傳教士遭到驅逐,失去最重要的文化宣傳者。第二,工業革命以後,西方人對於中國所重視的,不再是迷人的文化,而是龐大的資源與市場。雍正禁教使文化交流中斷後,雙方隔閡日深,到了大英帝國派遣特使馬加爾尼前往中國時,他對於中國的印象已經是「中國人對一切中國以外的事情無知到令人難以相信,其他國家都被雜亂無章的放在四周,只有向中國進貢或乾脆不被人知道的份兒。有一天利瑪竇神父給中國人看一個地球儀,他們不是感到無知的窘迫,而是根本不信。」
點閱數317
下載數7
修改日期:2010-06-02
中國對外商業貿易的心態-資源代表圖
web 中國對外商業貿易的心態
葉信亨/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由於中國歷史文化悠久優越,自秦漢以後逐漸形成一個龐大的帝國,長期在東亞世界擁有優越性的領導地位,因此歷代中國王朝視四周鄰邦為戎夷蠻狄,以「天朝上國」自居,與四周鄰邦並無所謂的平等外交與互惠貿易的觀念,只有「天朝-藩屬」的上下觀念。在這種天朝觀念的影響下,對於四周鄰邦的貿易互市抱持著可有可無的想法,四周鄰邦能夠與中國貿易是一種天朝給藩屬的恩賜,而中國也可以隨時中斷貿易。總之對外貿易是抱持著消極的心態。宋代以後,由於東亞區域的各游牧民族逐漸開化,自認文化最為優越的中國漢族和四周鄰邦的關係愈趨緊張,在這種局勢的影響下,中國對於四周鄰邦的關係,開始強調夷夏之防的警戒心理。明清時期,對於夷夏之防的強調更是嚴厲。因此和四周鄰邦互市貿易不但是皇恩浩蕩下一種對於夷狄之人的恩惠表示,也是羈糜遠人的一種方法。在這種夷夏之防的心理因素之下,不會真正把中外之間的商務貿易看做是一種互市互惠的行為,所以外人前往中國貿易就不能提出任何的要求,而是應該完全聽從接受天朝對於貿易的所有安排。傳統中國由於地大物博,所有一切物質上的需求均能夠自給自足,所以對於外來貨物的需求並不高,造成中國本身對外貿易的動機並不強烈,開放與四周鄰邦貿易只是一種恩賜或羈糜外人的手段,而非目的。工業革命以後,由於西方各國生產力大幅提昇,因此對於中國的原料與市場有著強烈的需求與企圖。所以在鴉片戰爭前夕,中西雙方對於商業貿易的看法,明顯存在根本性的差異,而雙方又各自以自己的成見要求對方接受,造成摩擦叢生,關係愈趨緊張。
點閱數581
下載數2
修改日期:2010-06-02
魏源(1794-1857)的海國圖志-資源代表圖
web 魏源(1794-1857)的海國圖志
葉信亨/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魏源字默深。鴉片戰爭期間,曾擔任兩江總督的幕僚,發覺中國之所以失敗,固然由於西洋人之船堅砲利,而當局對外界之缺乏認識,以及內部軍事、政治的腐敗,為主要原因。今後革新自強之道,唯有從社會人心方面著手,乃著「盛武記」一書,歷敘清初歷史推求盛衰之理。後來根據「四洲志」及歷代史志輿地書籍,加上外人紀錄,撰成「海國圖志」。此書內容包括四部分:一為記載世界各國歷史、地理和最近情形。二為敘述鑄造和使用西洋大砲的方法。三為敘述製造西洋輪船、水雷和實用工業技術。四為整理當時朝野和魏源本人應付西洋各國的策略。魏源不僅主張要學習西洋物質文明,更要從國民心理方面做文化之根本改革。他於序言上說明編書之動機:「為以夷以攻夷而作,為以夷以款夷而作,為師夷之長技以制夷而作。」魏源海國圖志所透露出「師夷之長技以制夷」的思想,可以說是中國近代史上在面對千年未有之變局所產生的第一部改革方案,也為中國在面對西方挑戰下所引起的第一次有力反應。他的「師夷之長技以制夷」主張,後來成為自強運動的指導方針,可以說是走在時代前端的清代知識份子。
點閱數480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10-06-02
泰雅族部落分布及組織-資源代表圖
web 泰雅族部落分布及組織
江貞衛/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小1年級~國中9年級
泰雅族分佈於北部中央山脈兩側,東至花蓮太魯閣,西至東勢,北到烏來,南迄南投縣仁愛鄉,是分佈面積最廣的一族。族群人口分佈以花蓮秀林鄉最多,總人口數僅次於阿美族,為台灣原住民族的第二大族。泰雅族居住地域境內的高山相當多,例如插天山、棲蘭山、合歡山、大霸尖山、奇萊山等都是。新店溪、大甲溪、秀姑蘭溪等河川也有泰雅族的分佈,他們主要在河岸階地與台地建築聚落,以山田燒墾和和狩獵採集為生。古時候的泰雅族婦女習慣在耳朵上穿洞後,塞進細長的容器,容器中裝的便是種子,當他們在開闢土地時,便沿途灑下這些種子,等到種子發芽長成樹木的時候便是通往新土地的標記,這樣一個小小的巧思中也可以看見泰雅族的智慧。大體而言,泰雅族社會組織分成下列幾個團體:1.部落組織 2.祭祀團體 3.共負罪責團體 4.狩獵團體。這四個團體的成員有互相重疊的特質,有人可能同時屬於部落組織和祭祀團體。在不同部落的差異性頗大,有的祭祀團體可能大於狩獵團體,有的部落可能狩獵團體大於任何一個團體,各地無法一概而論。泰雅族是一個平權的社會,由領導能力強的人出任部落領袖,狩獵、出草也由英勇的族人擔任領袖。但遇到部落有重大事情時,則由長老會議決策。在泰雅族社會中原來是沒有「頭目」的,每當族人需要一致行動時,大家才共商推派一位有能力的人為代表,這個代表者的地位並非恆久也非世襲。直到日治時期,日本人為治理之便,才產生「頭目」。目前,泰雅族分為二個族群,以南投縣北港溪與花蓮縣極北和平溪相連之一線為分界線,以北為泰雅亞族的居住區,以南為賽德克亞族的居住區,兩者之間的親族組織、生活習慣、生命禮俗、歲時祭儀與天生體質幾近相似,而使用的方言相同者約47%,語言結構方面仍大同小異。
點閱數381
下載數8
修改日期:2010-06-02
鴉片弛禁論與嚴禁論的論爭-資源代表圖
web 鴉片弛禁論與嚴禁論的論爭
葉信亨/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在清廷朝野眾多的議論中,大致可以分為兩派,一派主張弛禁,一派主張嚴禁。弛禁論以太常寺少卿言午乃濟為代表,他曾在廣東為官,對當地鴉片貿易情形相當熟悉,他的弛禁論觀點為嚴刑峻法並不足以遏止走私與吸食,要防範銀漏的方法為:第一,將鴉片徵收重稅進口。第二,販賣鴉片所得之銀不准帶回,只允以貨易貨。第三,允同民間販賣吸食鴉片,但官吏、士人及兵丁不得吸食。第四,准可中國內地種植鴉片。然而弛禁的方法並沒有達到防止銀漏的目的,鴉片進口沒有絲毫減少的現象,於是痛下猛藥的嚴禁論繼之而起。首先主張嚴禁論的代表人物為鴻臚寺卿黃爵滋,他斷然提出以重刑懲治吸煙者,才是正本清源的辦法,主張以一年為期,限令吸食者戒除,如不戒除,處以死刑,並以五家為單位,知情不報者治罪。如有官吏吸食,除本人處死刑外,子孫不得應考。各地督撫紛紛呼應嚴禁的措施,其中以湖廣總督林則徐態度最為堅定,他認為「若猶泄泄視之,是使數十年後,中原幾無可以禦敵之兵,且無可以充餉之銀」。此番說詞使道光皇帝痛下決心禁煙,道光十八年(1839),任命林則徐為欽差大臣前往廣州執行禁煙工作。
點閱數389
下載數3
修改日期:2010-06-02
三元里事件-資源代表圖
web 三元里事件
葉信亨/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1841年5月,英軍在廣州城北附近的一個小村莊,由於有英國士兵到三元里搶劫財物、強暴婦女的事件,激起當地民眾憤怒,三元里及其附近鄉村的一萬多民眾組織結集起來,向英軍圍攻襲擊。民眾手持大刀、長矛等傳統兵器,趁著天氣陰雨,英軍火槍無法射擊發揮武器優勢的情況下,進而圍困英軍。由於英軍束手無策,只好請求清朝廣州知府出面勸解,廣州民眾才撤走。這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次民眾自發性保衛家園抵抗外人的戰鬥。
點閱數472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10-06-02
邵族族群分佈及特殊文化-資源代表圖
web 邵族族群分佈及特殊文化
江貞衛/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小1年級~國中9年級
邵族,是台灣原住民族群中人數最少、漢化最深的一群。邵族原住民居住的範圍,侷限於日月潭一帶,可以說是台灣最袖珍的原住民族群。據說在很久很久以前,邵族的祖先因為打獵追逐一隻罕見的白鹿,因而發現日月潭,因此返回原居地,帶著族人來到這個魚肥水美的洞天福地定居,邵族的原居地,有人說在阿里山鄒族住的地方或附近;另有人說是在臺南平原的平埔族社域裡。目前族群分布主要集中在德化社﹐少部份在水里大坪林。邵族終年有祭祀﹐最大盛典為農曆八月十五日前後的豐年祭。其他重要的祭典還有農曆三月的播種祭與七月的狩獵祭。遇到族內有重要慶典時﹐邵族人常會以杵擊打石鼓﹐發出聲音通知全族﹐「湖上杵聲」就是形容邵族的文化特色。進入邵族人的家中,可以看到在神案上或牆上掛置著一個籐編的小籃子,裡面收藏著祖先穿戴過的衣服、飾物,從式樣和顏色的古拙斑駁,可以知道它們已經都是年代久遠的衣物了。這就是邵族人的「祖靈籃」,邵族人的傳統祖靈觀具體地呈現在祖靈籃有關的信仰崇拜上,他們相信自家的祖靈就存在於這個小小的籐籃裡。保佑全家平安。籐籃裡的衣物平常不得隨意翻攪,家中若有任何變動,大如娶新娘、起新厝,小如賣肥豬、買新車,都必須把祖靈籃取下,放在門口,請祭師來向祖靈祝禱報告一番,否則引起祖靈疑心或不悅,那就會全家不得安寧.或發生一些不可預料的事情。祭師全由女性擔任,專門主持祭典和負責與祖靈的溝通,邵人稱女祭師為「先生媽」.在族裡擁有相當尊崇的地位,凡是有意願擔任祭師的婦女必須是在部落中受人敬重、家庭幸福美滿、擔任過重要祭典主祭的人。而且她還必須由老先生媽陪同,乘船到Lalu島(拉魯島)去徵求最高祖靈的首肯,過程繁複而且隆重,並不是任何人想當就能當。現在邵族仍繼續進行的祭典有:三月的陸稻播種祭;五、六月間的整地除草祭;七月初的做鰻祭(和狩獵有關);八月的傳統邵年(祖靈祭)。除了整地除草祭比較簡略外,其他三種重要祭典都必須把各家的祖靈籃集中到部落祭場,還必須準備飯或酒做為供品,由六位先生媽一起慎重地向所有的祖靈祝禱祈福。邵族人現在其實大部分都已經不再從事農耕和打獵的生活,而相關的祭儀卻仍然照常舉行並沒有中斷。邵族人聚居的村落是邵漢混居、而且是觀光商業導向的聚落,邵族的傳統祭典故能維持不墜。
點閱數796
下載數8
修改日期:2010-06-02
邵族神話傳說-資源代表圖
web 邵族神話傳說
江貞衛/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小1年級~國中9年級
(一)日月潭逐鹿邵族人說他們的祖先原來住在阿里山,也有另外一說,說是原來住在台南府城附近。在很久很久以前,邵族的一隊獵人在山中打獵時,發現了一隻肥碩的大白鹿,大夥兒於是驅趕著獵狗,一路翻山越嶺地追大白鹿,邵族祖先在追逐白鹿進入深山後,沿路在樹林上以獵刀削下一片樹皮做為路標記號,追了好幾天正當大家精疲力盡時,看到眼前竟然展現出一片湖光水色,邵族人追逐的那頭白鹿走投無路,衝入了湖泊之中,一路奔逃的熱蹄被冰冷的湖水一凍,更是僵硬難動了。邵族祖先獵得了白鹿之後,白鹿紅色的血和內臟吸引來多得數不清的魚類爭食,隨行的長者族人把撈得的魚類謹慎地先試食一番,不但沒有中毒,而且發現湖中的魚群美味可口到極點,其後才允許成年的族人食用。大家真是高興極了,湖泊區不但景色優美怡人,而且湖中有那麼多取之不盡的魚類,這真是上天賜給族人安居的好處所,於是趕緊循著削下樹皮的記號回到原社去帶來族人,從此邵族就在日月潭定居下來,日月潭變成了他們的故鄉。(二) 祖靈籃(公媽籃)的由來邵族人剛來日月潭定居的時候,頭人的妻子懷孕生子,生下的是一黑一白的孿生兄弟,這在當時是件大大不祥的事情,於是頭人把黑嬰丟到潭中淹死。第二天夜裏頭人夢見被丟棄到潭中的黑嬰來託夢說:「今我已死,此後全族每戶人家都必須以一籃置放祖先的衣飾,作為祖靈的居處而供奉之,不得有誤,否則將有大禍。」次日,頭人將此事告知族人,大家都非常驚恐,於是每家都準備一只籃子,內置祖先衣服和飾物,作為祖靈的象徵,此後族人遇有重大事情,都以祖靈籃做為祭告求佑的對象,而族人也因此享有平安、健康且衣食無缺的生活。
點閱數837
下載數9
修改日期:2010-06-02
飛魚祭-資源代表圖
web 飛魚祭
江貞衛/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小1年級~國中9年級
每年的春夏季節,正是蘭嶼達悟族原住民捕捉「阿里捧捧」的季節,也是達悟族人最忙碌的時候。所謂「阿里捧捧」,是原住民達悟族語「飛魚」的意思。飛魚,是一種體型呈流線狀的魚,在每年的春夏季節間,隨著潮流,大量湧向蘭嶼近海。入夜後,「阿里捧捧」的呼叫聲,隨著海風,此起彼落。達悟族原住民划舟操槳出海捕捉,樂不可支!在達悟族人的神話中,曾經提到這麼一個關於飛魚種類以及食用方式的故事。話說很久很久以前,在達悟族人開始與海洋親近之初時,在某一次的偶然機緣下,一群沿著海邊尋找食物的族人,在無意間發現了長了翅膀的飛魚,於是,大夥兒便共同圍捕這些飛魚。從未見過飛魚的達悟族人,便將這些飛魚與其他的魚、蝦、貝類等食材共同煮食,結果,卻有部分族人在食用過飛魚後,開始染上怪病。更奇怪的是,連飛魚群也開始有魚群染上怪病。於是,飛魚群中的頭目-黑翅飛魚,便透過托夢的方式要達悟族長老前往海邊,並告訴他怪病是如何發生、以及要如何預防怪病的發生。同時,還透過不同種類飛魚的現身,來讓他知道飛魚的種類、捕撈季節、禁忌、捕捉儀式以及不同的捕捉及食用方法。自古以來,達悟族原住民即將飛魚視為是上天所賜予的美食,因此,在捕捉時,充滿了神秘的禁忌,在達悟族人傳統的習俗中,每年在捕捉飛魚之前,必須要舉行「飛魚祈禱祭」:(一)飛魚招魚祭: 在每年二?三月舉行,意在召請飛魚,祈求漁獲豐碩。依照以前的慣例,大都在舊曆年前後,由紅頭村首先舉行招魚儀式。當天清晨,族裡的男子由長老帶領至海邊,以手指沾雞血塗在海邊的卵石,向海面呼喊「飛魚回來哦!」各船的船主則戴上銀盔、金片;面向海面祈求今年的飛魚飛回到船上來。之後,船主拾了五個卵石回到船主屋前的曬魚架,放在曬魚桿及四個支架下面,並搖晃著,象徵魚架上因掛滿了飛魚而搖晃,有祈求豐收的意義。(二)飛魚收藏祭:在六?七月舉行,表示飛魚汛期已結束,曬乾儲存以備冬季時食用。 結束捕飛魚的當天,村民將今年捕獲的大魚尾巴(通常是鮪魚)穿串吊掛在海邊,表示飛魚季節已經結束,從那天起,不再捕抓飛魚,改抓其他的食用魚。(三)飛魚終食祭:在每年的中秋節以後,停止食用飛魚。並將未食的飛魚丟棄。
點閱數733
下載數9
修改日期:2010-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