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源分類
過濾條件

搜尋相關的資源 4,081
在近代浪潮裡延續傳統的人群:臺灣文化協會推動設置的讀報社-資源代表圖
video 在近代浪潮裡延續傳統的人群:臺灣文化協會推動設置的讀報社
數位創新中心/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國中7-9年級
日本時代的「讀報社」,是「醫治臺灣的重要處方」!? 影片從「北港讀報社」的照片,認識由蔣渭水等人推動的「臺灣文化協會」 .協會設立讀報社提供大眾閱覽各地報刊雜誌,並舉辦演講傳播新知,藉此提升臺灣人民的文化水準 .
觀看次數49
修改日期:2025-10-27
舌尖上的臺灣:臺灣鳳梨的華麗轉身:1式教案、7式學習單-資源代表圖
《舌尖上的臺灣——臺灣鳳梨的華麗轉身》是一份國中七年級歷史科教案。教案從大航海時代美洲鳳梨引入臺灣為起點,結合臺灣鳳梨產業的變遷歷史,引導學生透過博物館資源與文本資料深入探究不同時期的歷史背景與文化意涵。
點閱數53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10-27
地名×地景×族群記憶:1式教案、4式學習單-資源代表圖
web 地名×地景×族群記憶:1式教案、4式學習單
陳慧萍/金門縣立金城國中國中7-9年級
本教案以「地名X地景X族群記憶」為主題,帶領九年級學生思考地名不只是空間的標示,而是族群文化、歷史記憶與地方感的綜合體。課程設計分三節進行:首先,透過臺史博「母語地名故事」網站與相關地名案例,讓學生觀察不同文字與命名方式如何反映族群文化背景;其次,從臺灣地名變遷的四個主要時期入手,拼湊加蚋仔、萬華等實例,理解地名隨統治權更迭而被覆蓋、轉譯的脈絡;最後,結合臺史博「我走.我尋:當代原住民族的移動記事」線上展,搭配小組學習單,讓學生認識原住民族近年恢復傳統地名的運動,並思索保留或重現傳統地名的文化意義。
點閱數51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25-10-27
「流域共構」特展學習「我是埤圳主」遊戲設計:1式教案、2式學習單-資源代表圖
本教案以「為何北回歸線多乾旱、嘉南平原如何擺脫看天田、臺灣水利治理如何從人定勝天走向永續」為核心提問,帶領學生以數位資源展開探究。適用對象為國中七年級地理。課程運用線上展間中「流域共構」與「我是埤圳主」小遊戲,結合《關西鎮志》文本閱讀,並透過Padlet與Gemini生成情境圖,完成「我是埤圳主‧關西版」關卡設計與口頭發表。預期學生能:(1)說明臺灣水資源分布與人地互動脈絡;(2)比較清代民間埤圳、日治整併與當代水庫維護之異同;(3)整合文字、地圖與圖像表徵呈現探究結果;(4)以在地歷史議題改編遊戲關卡,培養問題解決、溝通表達與跨域數位素養。
點閱數43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25-10-27
重回日治辦畢旅:1式教案、3式學習單-資源代表圖
web 重回日治辦畢旅:1式教案、3式學習單
陳佩棻/嘉義市立嘉義國中 國中7-9年級
這份教案與學習單名為《重回日治辦畢旅》,適用於國中七、八年級的歷史課程,旨在引導學生探索日治時期修學旅行的歷史背景,結合當代數位資源及科技工具,設計具有教育性與趣味性的學習活動。課程以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的「校園生活記憶庫」為核心數位資源,讓學生學習運用資料庫查詢歷史資料,並以日治時期的視角規劃修學旅行行程。
點閱數39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10-27
地名會說話:1式教案、4式學習單-資源代表圖
web 地名會說話:1式教案、4式學習單
陳慧萍/金門縣立金城國中國中7-9年級
對於地名,學生常有「只知其名、不知其義」的現象,故難以自主覺察過去地名雅化議題背後蘊含的文化意涵與權力視角。是以本教案為配合國中地理科九下的課程所設計,在三節課當中,將教學重點放在認識地名如何隨時代、族群、政權更迭而改變,並討論「不雅」與「文雅」的標準是如何被建構的。因此課程將運用臺史博典藏網、國家文化記憶庫、母語地名故事與地名資訊服務網等數位資源,並搭配澎湖、臺北、馬祖等地名變遷案例,讓學生在閱讀、比對與討論中理解地名從在地生活經驗出發,卻可能因外來政權或官方力量被重新命名,甚至導致原有文化記憶淡化。本教案希望在學習的引導下,學生能說明地名雅化的目的與影響,並從多元角度審視「不雅」與「文雅」的定義,以培養批判性思考與多元文化的素養。
點閱數56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10-27
自我創造與創造新生事物的臺灣女性:咱臺灣-資源代表圖
video 自我創造與創造新生事物的臺灣女性:咱臺灣
數位創新中心/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國中7-9年級
日本時代的社運,女性也是重要的參與者! 影片從日本時代的社運歌曲[咱臺灣]創作背景出發,說明臺灣第一批唱片公司的簽約歌手——林氏好,不只參與社運歌曲演唱,也積極投身婦女運動 .證明日本時代的女性不只是歷史的配角,而是主角 .
觀看次數37
修改日期:2025-10-27
族群之間的中介者:臺灣原漢界址圖-資源代表圖
video 族群之間的中介者:臺灣原漢界址圖
數位創新中心/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國中7-9年級
一幅長達 9 公尺的地圖,究竟藏了什麼秘密? 影片從〈臺灣原漢界址圖〉出發,圖上複雜的紅、藍線標示著區隔漢人與原住民的「番界」。沿線的「界碑」、「土牛」與「隘」,都顯示政府試圖劃出清楚界線。這張地圖不僅展現了清代臺灣特殊的族群關係,更是理解當時社會樣貌的關鍵線索。
觀看次數21
修改日期:2025-10-27
族群之間的中介者:岸裡社總土官潘敦仔畫像-資源代表圖
video 族群之間的中介者:岸裡社總土官潘敦仔畫像
數位創新中心/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國中7-9年級
一幅清朝官員打扮的人物像,主角竟然是臺灣的原住民? 影片藉由岸裡社總土官「潘敦仔」的畫像,介紹這位 18 世紀在官民間遊走的的「中介者」。潘敦仔在時代變遷中主動做出選擇,為家族爭取有利位置,讓我們看見原住民在帝國統治下的另一種面貌。
觀看次數18
修改日期:2025-10-27
誰的芭比?:1式教案、4式學習單-資源代表圖
web 誰的芭比?:1式教案、4式學習單
賴胤曄/國立竹東高中 高中10-12年級,高職10年級~高職12年級
芭比娃娃曾經風靡全球,以亮麗外型和多變造型深受孩子喜愛,也留下了豐富的影像與討論資料,非常適合作為中學生探究文化現象的題材。本教案規劃給高中二年級歷史科「探究與實作」課程,透過芭比所折射的女性形象與性別議題,引導學生思考不同时代對女性的想像與期待。課程中,學生將透過學習單操作,練習使用臺史博的「臺灣女人」以及「國家文化記憶庫2.0」網站等數位資源,進行資料搜尋與交叉比對,並比較不同年代女性形象的轉變。期待學生能在三堂課、四份學習單的歷程中,熟悉數位資源的歷史探究方法,培養對性別議題的敏感度與批判思考能力,並能善用證據發展出自己的觀點。
點閱數34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