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源分類
過濾條件

搜尋相關的資源 3,508
通信衛星系統的種類-資源代表圖
web 通信衛星系統的種類
劉佩詩/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通信衛星系統可以從應用、軌道、頻率和服務四個方面來分類。(一)按應用分類可以分為海事衛星移動系統(MMSS)、航空衛星移動系統(AMSS)和陸地衛星移動系統(LMSS)。海事衛星移動系統主要用於改善海上救援工作,增強海上通信業務和無線定位能力。航空衛星移動系統主要用於飛機和地面之間為機組人員和乘客提高話音和數據通信。陸地衛星移動系統主要用於為行駛的車輛提供通信。(二) 按軌道分類由運行的軌道來看,通信衛星分為同步衛星和非同步衛星;同步衛星繞行地球的方向及時間,和地球自轉相同,因此從地球上看它,好像是靜止的。非同步衛星在軌道上環繞地球,當它飛越地球某個地區時,只有那個地區能對衛星接收與發射信號,因此藉多個衛星作接力式的轉播。(三) 按頻率分類按照該衛星所使用的頻率範圍將衛星劃分為L波段衛星、Ka波段衛星等。(四) 按服務區域分類按服務區域劃分,有全球、區域和國內通信衛星。顧名思義,全球通信衛星是指服務區域遍佈全球的通信衛星,這常常需要很多衛星組網形成。而區域衛星僅僅為某一個區域的通信服務。而國內衛星範圍則更窄,僅限於國內使用。
點閱數421
下載數2
修改日期:2010-06-08
茶葉的發展-資源代表圖
web 茶葉的發展
蔡佳妏/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由於台灣氣候適合茶葉的生長,特別是在台北石碇、深坑等地區,茶樹適宜溫暖濕潤氣候,年均溫攝氏17度至22度間,年雨量在2000毫米左右,採摘前宜多雨,土壤以礫質黏土或黏質壤土的丘陵地最為適當,當時大多分布在台北、桃園、新竹、苗栗等丘陵地區。一般茶葉的分類是依據其製造過程中,發酵的程度之不同而區分為三類:未發酵茶(如綠茶) 、半發酵茶(如烏龍茶)、全發酵茶(如紅茶)等。本來台灣是從中國大陸進口茶葉,自清領初期引進種植之後,根據《淡水廳志》記載,1866年淡水海關有茶葉輸出的紀錄,由於當時各洋行的大力推薦,並與茶農採「契作」方式生產,很快台灣茶葉在歐美各國建立聲譽。1865年,英人德克(John Dodd)前來台灣,發現台灣北部茶業品質優良,並且地方適於生產,認為如能加以改進推廣,前途有無限之希望,乃於翌年創立Dodd & Co.(寶順洋行),試辦收買茶葉,為外人在台經營茶業之先驅。唯當時台灣所製茶葉,僅為粗製茶而已,必須運往福州或廈門加以精製。至1868年,德克在台北艋舺建置精製茶場後,始不必再運往福州或廈門精製,此為台灣精製茶之濫觴,亦為外國資本在台灣建立廠行,長期從事茶葉經營之始。烏龍茶的主要市場是美國,寶順洋行曾於1869年以帆船兩艘載茶284、133磅,逕運美國紐約,大受歡迎,此為台灣茶直接輸出國際市場之嚆矢。於是台灣茶身價大增,外國商人遂接踵而來此設立廠行,從事經營。在美國市場上,這些由廈門輸出的台灣茶,因為品質佳,成為由福州輸出的福建茶難與匹敵的競爭者,例如1876年由廈門輸出46000箱的台灣烏龍茶,而從福州僅輸出了4500箱烏龍茶到美國。淡水的開港通商,吸引了自各國湧來的洋行外商,他們將交易市場擴展至北美、歐洲,使大稻埕從地域性商品集散地,一躍而為國際貿易的一站。當時各國的洋行富商,都沿著河岸分佈。劉銘傳在1885 年任台灣巡撫前後,便考慮外國勢力的進入及台灣貿易重心北移的趨勢,劃定大稻埕的淡水河沿岸為外國人居留區,並改善貨運、碼頭設施及電力通訊等,奠定大稻埕商業繁榮的基礎。
點閱數773
下載數12
修改日期:2010-06-08
冬至-資源代表圖
web 冬至
王瑞傑/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中7-8年級
冬至及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中,唯一發展成節日並流傳至今。時間約在陽曆12月22日前後,故有「冬至十日陽曆年」之說。冬至代表著冬天到來之意,古人將冬至視為節氣的開始。古人對冬至很重視,被當作一個大節日來慶賀,有「冬至大如年」之說。冬至過節源於漢代,盛于唐宋而相沿至今。漢朝將冬至稱為「冬節」,唐、宋時期,冬至是祭天祭祖的日子。中國北方在當日有吃餃子習俗,南方某些地方則吃湯圓,在台灣冬至的湯圓有紅白兩色,另有較大的湯圓,內有芝?、花生、鮮肉等內餡。吃湯圓有象徵「添歲」之意。
點閱數436
下載數13
修改日期:2010-06-08
台灣農業經營多角化-資源代表圖
web 台灣農業經營多角化
蔡佳妏/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日治後期台灣的稻作面積急速擴張,不僅在島內與蔗作爭地更加尖銳化,而且蓬萊米的對日輸出日增,壓迫了日本本土的稻作,至1934年蓬萊米輸出日本曾達721000公噸的最高紀錄,占同年台灣稻米總生產量的55.8%,於是日本政府?保護日本稻作農民,乃開始採取稻米生產抑制政策,並限制水利灌溉設施的新築,而積極獎勵轉作,因而改變過去以糖米為重心的單一作物生產體制,使得台灣的農業經營日趨多角化。1937年中日戰爭爆發,台灣的經濟發展進入戰時經濟統制時期,?因應戰時軍事需要,致使台灣農業結構發生重大的改變,各種特用作物迅速以供應軍需,更促進台灣農業的多角化、高度化、計畫化。首先訂定「台灣重要農作物增產十年計畫」,繼之頒行「台灣米穀移出管理令」,並設立米穀局將台米的對日輸出改由政府統制經營。?因應戰時經濟動員的需要,乃以工業品「島內自產自給」為目標的工業化,至1939年台灣的工業產值始凌駕農業產值,這是台灣工業發展的里程碑
點閱數403
下載數6
修改日期:2010-06-08
網路停看聽-網路禮儀與安全-資源代表圖
web 網路停看聽-網路禮儀與安全
劉佩詩/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網際網路日益蓬勃發展,網路也成為人際之間溝通的重要管道之ㄧ,因此如何減少紛爭,達成有效的溝通,知曉基本的網路禮儀成為開始使用網路的第一課。教育部在「台灣學術網路」(TANet)上,提出有關網路禮儀的建議如下:1.善加管理自己的電子E-Mail郵件:儘可能每天閱讀新收到的電子郵件。不要的信件應立即刪除,以節省磁碟空間。儘量減少郵箱中信件的數量。將來還要參閱的信件,應立即收到自己的磁碟檔案中。千萬不要認為除了你自己以外,沒有人能夠閱讀到你的信件。因此不欲人知的事,最好不要儲存在電腦檔案中,或在網路上傳送。2.上網安全守則: 先了解網際網路的基本知識,包括如何在網路找尋資料、通信等。可上網的 電腦,應安裝在隨時可以監視得到的地方。未經同意,不將家裡地址、電話,父母工作地點、電話,學校校名、地址等資料告訴別人。網上送出自己資料或照片前,一定先徵得父母或師長同意。未經父母同意或與師長交換意見之前,絕不與網友見面;見面時一定要在公共場所,並與同學同往,最好有大人陪同。3.上網要遵守網路倫理及網路禮節:發送信函要尊重別人,不挖他人隱私。上網討論時,避免讓對方等候過久。在網上看到不舒服或不雅的資訊時,立刻反應告訴師長。對任何語氣卑鄙無禮,或讓人感到不舒服的來信,一律不回信。與師長討論上網規矩,與父母決定每天上網時間,及可進入的網址;不亂闖未經同意的網址。4. 網路規範: 謹守網路規範,避免觸犯法規,以身試法。
點閱數1055
下載數21
修改日期:2010-06-08
糖業的改良-資源代表圖
web 糖業的改良
蔡佳妏/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日本人為了貫徹發展台灣糖業政策,提出「糖業改良意見書」、「糖業獎勵規則」、成立「臨時台灣糖務局」,這些舉動激勵不少糖商投入新式製糖的行業。於1900年12月設立「台灣糖業株式會社」,1902年打狗橋仔頭新式製糖工場開工,1905年日本人在「日俄戰爭」打了勝戰,日本企業界活躍起來,將大把資金傾注於台灣製糖業,日本資本壟斷了台灣製糖業,把台灣人舊糖部、糖間、改良糖廓及其所擁有、所控制的蔗作田園等逐一吞併或加以消滅,連台灣四大家族剛設立的新式製糖廠、改良糖廓及其蔗作田園也不得倖免。新式糖廠規模宏大,設備完全,一切都用機械操作,製糖方法科學化、效率高、產品優,其製造過程可分為五個步驟:(1)壓榨:原料甘蔗由專用鐵道運至糖廠壓榨,先以搔卸機卸至甘蔗輸送機,經截斷機、壓碎機及撕裂機後,即送入三組或四組之壓榨機,在適當壓力下輪番壓榨,將蔗莖內汁液壓出榨出率高出94%。(2)清淨:蔗汁具有酸性,加入石灰中和之,再經煮沸,放入沉澱槽,靜置使不純物分離至液體之底部或表面,中間可得透明之糖液,經壓濾機可分離透明之糖液與濾滓,濾滓經水洗浸出。(3)蒸發:透明糖液用現代化科技減壓蒸發濃縮成粗(精)糖膏,糖液之蒸發係在蒸發罐中發生。(4)結晶:糖膏再送到結晶罐煎煮至某一程度,即得砂糖之結晶與母液混合物,此混合物放入助晶機攪拌,使結晶次第完全生成。(5)分蜜:糖膏中大部分為已經結晶之糖粒,糖粒與糖粒間有純度較低的糖液,即為糖蜜,最後用分蜜機除去糖蜜,產生晶粒整齊之分蜜糖,糖度約97度以上(特砂為99.6以上)。高雄橋頭糖廠是台灣第一座現代化的糖廠,是台灣最古老的糖廠。 1.第一製糖廠遺跡 橋頭糖廠今日所看見和從前第一製糖廠的模樣大為不同,工廠內至今仍保留著第一製糖廠牆面,為橋仔頭保有台灣工業化的第一道屏障。 2.製糖廠的煙囪 橋仔頭糖廠的煙囪是橋仔頭的地標。日本時代的糖廠煙囪“黑蛇蛇”的,上面再圈了一條白色頭巾,帶著日本武士般的霸氣。 3.五分仔火車 五分車,是糖廠用來載運甘蔗的小火車,它的鐵軌被稱為五分路,寬度0.762公尺,大約是國際寬軌的一半,因此,人們便替它取了「五分車」這麼可愛的暱稱。它的年齡已高達九十歲了。除了載運甘蔗外,從西元1909年開始,五分車更負起客運業務,在當時柏油路尚未普及的年代,五分車可說是發揮了它多重的功能。4.糖廠辦公廳舍 這兩座日治時代的事務所,是橋仔頭糖廠內最有歷史價值的古蹟,已被列為二十世紀台灣必須保存的建築物。
點閱數786
下載數3
修改日期:2010-06-08
稻米的改良-資源代表圖
web 稻米的改良
蔡佳妏/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大正年代,總督府大力興建現代化水利工程,並致力於在來米的改良,使台灣稻米的生產逐漸商品化,其主要目的是為供應日本人口味的稻米,以補充其糧食的不足。日人磯永吉以台灣米與日本米重覆交配,歷經十二年的努力,1922年宣告新品種的出現,這是農業技術上的突破,終於在1926年正式命名「蓬萊米?新品種蓬萊米除了更可口,獲得消費者的偏愛外,在生產方面又比原來的在來米能多收成20%,價格上又是高出在來米5至10%。加上總督府推行不遺餘力,以建設水利工程來增加灌溉面積、設立農事試驗場來改良品種、施行米種技術改良、改進肥料、設立農業倉庫來改進流通、驅逐害蟲、推進二期米作等。因此蓬萊米的種植迅速遍佈于全台,產量大增。當然其中大部分是運往日本。在蓬萊米未出現的1910年代時,台灣產米不到500萬石,到了1920年代,蓬萊米普及化之後,稻米生產突飛猛進、產量最高時幾乎達1000萬石大關,同樣的土地產量增加一倍。輸出量也從原來的23%約100萬石。增加至520萬石、佔產米總量的53%。同時,原來殖民地單一農業起了大變革,從1910年代的台灣砂糖生產轉化成為米、糖二大農產的商品生產。相對的也有日本四大商社三井物產、三菱商事、加藤商會、杉原產業等大米商,來壟斷台灣的米價與產量。佔了台灣米產量的90%以上。
點閱數525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10-06-08
貿易受挫-資源代表圖
web 貿易受挫
林佩欣/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小4年級~國中7年級
1634-1635年間,馬尼拉的商業貿易並不順暢,中國商人供應的貨物過多,但馬尼拉的西班牙人缺乏資金購買,迫得中國商人必須削價求售,因此虧損不少。1636-1637年間,美洲至馬尼拉的大帆船停止行駛,銀元無法運至馬尼拉,馬尼拉的西班牙人苦於現金給中國商人,馬尼拉市民原本訂購的商品,有四分之三被中國商人扣押,中國商人因此離開馬尼拉,表明他們不願意再承擔損失。對馬尼拉而言,1630年代的下半期,因美洲白銀輸入減少,使得中國人帶來的貨物滯銷,價格下跌,雞籠、淡水的西班牙人亦面臨同樣的窘境。西班牙人佔領北臺灣之後,原先寄望以此重開1624年以來中斷的對日貿易,以及打開對華貿易,剛開始的時候成效還不錯,1634、1635年間,雞籠一度成為福建與馬尼拉之間的通商中心,全盛時期有多達22艘滿載貨物的船隻同時開進港內。但是西班牙人與日本人的關係一直無法改善,1638年以後日本又厲行鎖國政策,西班牙對日貿易因而中止,且鄭芝龍完全控制台海之後,禁止福建商船來雞籠,西班牙人佔領臺灣北部與荷蘭人抗衡的作用已失去其半。西班牙以雞籠為據點,與中國商人建立貿易關係,中國商人亦極願意載運商品來賣,但是西班牙人卻沒有充足的現金購買。1635年,呂宋南部不斷發生叛亂事件,西班牙人無暇顧及臺灣,新任菲律賓總督克奎拉(Sabastian Hureado de Corcurea),認為佔領臺灣的必要性減低,決定轉移經營重心。西班牙人在雞籠、淡水派駐軍隊、設立堡壘,駐軍的薪水、後勤補給、堡壘的整修等,費用相當龐大,每年的開銷成為菲律賓總督的財政負擔,1637年,馬尼拉的菲律賓總督重新檢討對台政策。但是西班牙人無法斷然結束在台灣的經營,菲律賓總督擔心會影響西班牙在東亞海域的聲譽,亦需安撫反對者,於是只決定縮減駐軍規模,並毀棄不必要的堡壘,不僅放棄了淡水堡壘,在雞籠港,亦只保留聖薩爾瓦多(或聖救主城),只是在實際執行的時候,受到雞籠當地道明會的反對,另外保留另一個靠近八尺門的堡壘。
點閱數469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10-06-04
西人與荷人的貿易競爭-資源代表圖
web 西人與荷人的貿易競爭
林佩欣/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小4年級~國中7年級
17世紀初,西班牙人試圖擴張在東亞海域的勢力,卻面臨了荷蘭人的挑戰。荷蘭人成立荷蘭東印度公司,又在爪哇島的萬丹(Bantam)成立商館,想控制丁香、肉豆蔻等香料貿易,因此在香料群島與葡萄牙人、西班牙人發生衝突,戰事還波及菲律賓,特別是馬尼拉。荷蘭人認為馬尼拉是西班牙在東亞的重心,削弱馬尼拉才能抵制西班牙人在香料群島的勢力,因此採取了阻斷馬尼拉對外貿易的策略。荷蘭派船隊攔截來自摩鹿加群島的香料船隻,以及來自美洲的大帆船與來自中國的商船,這個策略削弱了馬尼拉的經濟實力,迫使中國商人轉到荷蘭人在東亞的據點貿易,荷蘭搶奪船隻所得的戰利品,也讓東印度公司有更多的戰爭經費與貿易資金。不久之後,荷蘭人成為摩鹿加群島的控制者,西班牙人在當地只擁有一個小島上的堡壘,住民都站在荷蘭人那邊,協助荷蘭人防衛摩鹿加群島,日本也同意與荷蘭通商,荷蘭人在平戶建立商館,並持續在中國、菲律賓海域搶奪中國船隻,將劫掠來的物品銷售到日本。1610年9月,菲律賓總督Juan de Silva 向西班牙國王報告這個消息,1611年12月19日,西班牙國王回信給Juan de Silva,表示支持總督派艦隊攻擊荷蘭人的作法。1616、1617這兩年,荷蘭人又從歐洲派艦隊來東亞,雖然後來被西班牙打敗,但是已經對馬尼拉造成極大的壓力。1616年8月,耶穌會一位省會長寫信給西班牙國王,信中抱怨菲律賓的狀況,中國貿易及美洲貿易已經明顯衰退,東方海域充滿敵人的船隻,希望國王能增派兵力到菲律賓。不利的情況終於迫使西班牙檢討國際情勢,1619年,道明會教士馬地內士(Bartolome Martinze)提出轉進臺灣作為新的貿易據點,發展中國及日本貿易的主張。馬地內士曾經兩度到臺灣,他強烈指陳在台灣設立貿易據點的好處,此種看法影響了菲律賓總督Alonso Fajardoy Tenza。1621年,總督寫信給西班牙國王,建議在台灣設立據點,以便與中國、日本做生意,這樣就可以不用由馬尼拉到日本,因為馬尼拉的絲價已經與日本長崎一樣昂貴,難以獲利。
點閱數459
下載數4
修改日期:2010-06-04
荷西之戰-資源代表圖
web 荷西之戰
林佩欣/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小4年級~國中7年級
1641年,雞籠、淡水間的海域已經被荷蘭人控制,1642年4、5月間,荷蘭船航行至淡水,馬尼拉派來的救援船亦於此時到達,卻僅帶來少量的武器與人員,顯然西班牙當局有意放棄北臺灣的經營。1642年8月,西班牙駐軍得到荷蘭即將攻擊雞籠港的情報,而且火力很強大。西班牙駐軍長官 Gonzalo Portillo也從淡水住民得到消息,派人在社寮島東側高地架設兩座砲台,並派兵防守。8月19日,堡壘完成整備之後,荷蘭船隊亦於此時出現,另外還有淡水的住民,帶著弓箭,乘著九艘船前來雞籠,偕同荷蘭人作戰。荷蘭人嘗試於中午登陸,但受到潮流及西班牙砲火壓制,登陸失敗,退回船上。第二天早上,荷蘭人從八尺門水道進入,西班牙人派出12名士兵及30持弓箭的雞籠住民前往圍堵,但寡不敵眾,荷蘭人順利登陸,並搶佔社寮島東側山頭,勝負已經底定。雙方對抗五天之後,8月24日,荷蘭人要求西班牙人投降,西班牙駐軍經過內部會議之後,同意投降,這些投降者後來被送至大員,再到巴達維亞。經此一戰,西班牙人離開臺灣,荷蘭東印度公司成為唯一佔領臺灣的西方國家。
點閱數607
下載數9
修改日期:2010-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