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茶葉的發展
由於台灣氣候適合茶葉的生長,特別是在台北石碇、深坑等地區,茶樹適宜溫暖濕潤氣候,年均溫攝氏17度至22度間,年雨量在2000毫米左右,採摘前宜多雨,土壤以礫質黏土或黏質壤土的丘陵地最為適當,當時大多分布在台北、桃園、新竹、苗栗等丘陵地區。一般茶葉的分類是依據其製造過程中,發酵的程度之不同而區分為三類:未發酵茶(如綠茶) 、半發酵茶(如烏龍茶)、全發酵茶(如紅茶)等。本來台灣是從中國大陸進口茶葉,自清領初期引進種植之後,根據《淡水廳志》記載,1866年淡水海關有茶葉輸出的紀錄,由於當時各洋行的大力推薦,並與茶農採「契作」方式生產,很快台灣茶葉在歐美各國建立聲譽。1865年,英人德克(John Dodd)前來台灣,發現台灣北部茶業品質優良,並且地方適於生產,認為如能加以改進推廣,前途有無限之希望,乃於翌年創立Dodd & Co.(寶順洋行),試辦收買茶葉,為外人在台經營茶業之先驅。唯當時台灣所製茶葉,僅為粗製茶而已,必須運往福州或廈門加以精製。至1868年,德克在台北艋舺建置精製茶場後,始不必再運往福州或廈門精製,此為台灣精製茶之濫觴,亦為外國資本在台灣建立廠行,長期從事茶葉經營之始。烏龍茶的主要市場是美國,寶順洋行曾於1869年以帆船兩艘載茶284、133磅,逕運美國紐約,大受歡迎,此為台灣茶直接輸出國際市場之嚆矢。於是台灣茶身價大增,外國商人遂接踵而來此設立廠行,從事經營。在美國市場上,這些由廈門輸出的台灣茶,因為品質佳,成為由福州輸出的福建茶難與匹敵的競爭者,例如1876年由廈門輸出46000箱的台灣烏龍茶,而從福州僅輸出了4500箱烏龍茶到美國。淡水的開港通商,吸引了自各國湧來的洋行外商,他們將交易市場擴展至北美、歐洲,使大稻埕從地域性商品集散地,一躍而為國際貿易的一站。當時各國的洋行富商,都沿著河岸分佈。劉銘傳在1885 年任台灣巡撫前後,便考慮外國勢力的進入及台灣貿易重心北移的趨勢,劃定大稻埕的淡水河沿岸為外國人居留區,並改善貨運、碼頭設施及電力通訊等,奠定大稻埕商業繁榮的基礎。
授權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資源類型
素材
互動形式
混合式
領域
社會領域-社會
學習階段
國小3-4年級(二)
國小5-6年級(三)
國中7-9年級(四)
國小5-6年級(三)
國中7-9年級(四)
學習內容
Af-Ⅱ-1 不同文化的接觸和交流,可能產生衝突、合作和創新,並影響在地的生活與文化。
Ab-Ⅲ-2 交通運輸與產業發展會影響城鄉與區域間的人口遷移及連結互動。
地Cb-Ⅳ-1 農業生產與地理環境。
Ab-Ⅲ-2 交通運輸與產業發展會影響城鄉與區域間的人口遷移及連結互動。
地Cb-Ⅳ-1 農業生產與地理環境。
學習表現
1a-Ⅱ-2 分辨社會事物的類別或先後順序。
1b-Ⅲ-3 解析特定人物、族群與事件在所處時間、空間脈絡中的位置與意義。
社3a-Ⅳ-1 發現不同時空脈絡中的人類生活問題,並進行探究。
1b-Ⅲ-3 解析特定人物、族群與事件在所處時間、空間脈絡中的位置與意義。
社3a-Ⅳ-1 發現不同時空脈絡中的人類生活問題,並進行探究。
議題
閱讀素養教育
多元文化教育
多元文化教育
核心素養
A2 系統思考與解決問題
C3 多元文化與國際理解
C3 多元文化與國際理解
更新時間
2020-07-02
點閱數:600
下載數:12
點讚數:0
分享數:0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his_00000962.zip (34KB)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