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34-1635年間,馬尼拉的商業貿易並不順暢,中國商人供應的貨物過多,但馬尼拉的西班牙人缺乏資金購買,迫得中國商人必須削價求售,因此虧損不少。1636-1637年間,美洲至馬尼拉的大帆船停止行駛,銀元無法運至馬尼拉,馬尼拉的西班牙人苦於現金給中國商人,馬尼拉市民原本訂購的商品,有四分之三被中國商人扣押,中國商人因此離開馬尼拉,表明他們不願意再承擔損失。對馬尼拉而言,1630年代的下半期,因美洲白銀輸入減少,使得中國人帶來的貨物滯銷,價格下跌,雞籠、淡水的西班牙人亦面臨同樣的窘境。西班牙人佔領北臺灣之後,原先寄望以此重開1624年以來中斷的對日貿易,以及打開對華貿易,剛開始的時候成效還不錯,1634、1635年間,雞籠一度成為福建與馬尼拉之間的通商中心,全盛時期有多達22艘滿載貨物的船隻同時開進港內。但是西班牙人與日本人的關係一直無法改善,1638年以後日本又厲行鎖國政策,西班牙對日貿易因而中止,且鄭芝龍完全控制台海之後,禁止福建商船來雞籠,西班牙人佔領臺灣北部與荷蘭人抗衡的作用已失去其半。西班牙以雞籠為據點,與中國商人建立貿易關係,中國商人亦極願意載運商品來賣,但是西班牙人卻沒有充足的現金購買。1635年,呂宋南部不斷發生叛亂事件,西班牙人無暇顧及臺灣,新任菲律賓總督克奎拉(Sabastian Hureado de Corcurea),認為佔領臺灣的必要性減低,決定轉移經營重心。西班牙人在雞籠、淡水派駐軍隊、設立堡壘,駐軍的薪水、後勤補給、堡壘的整修等,費用相當龐大,每年的開銷成為菲律賓總督的財政負擔,1637年,馬尼拉的菲律賓總督重新檢討對台政策。但是西班牙人無法斷然結束在台灣的經營,菲律賓總督擔心會影響西班牙在東亞海域的聲譽,亦需安撫反對者,於是只決定縮減駐軍規模,並毀棄不必要的堡壘,不僅放棄了淡水堡壘,在雞籠港,亦只保留聖薩爾瓦多(或聖救主城),只是在實際執行的時候,受到雞籠當地道明會的反對,另外保留另一個靠近八尺門的堡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