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教育大市集Logo

另開新視窗,顯示搜尋技巧說明 另開新視窗,顯示熱門搜尋文字雲
網站導覽
:::

資源分類

社會領域
搜尋相關的資源 2,780
潮州城鄉風貌-上課素材-資源代表圖
web潮州城鄉風貌-上課素材
林義明/潮和國小國小1-6年級
網頁式教材及電子白板課程
點閱:400
下載:10

認識政府機關-資源代表圖
web認識政府機關
林義明/潮和國小國中7年級
藉由實地訪查了解在地政府機關
點閱:482
下載:20

農業重建時期(1945-1953)-資源代表圖
web農業重建時期(1945-1953)
蔡佳妏/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1949-1953年,是戰後台灣經濟發展奠定基礎的時期。台灣農業,因戰時遭到破壞,田園荒廢,台灣原有的化學肥料生產停頓,又因海上交通受阻進口困難,戰後農業生產一落千丈,糧食缺乏,加上當時國民黨政府來台的軍民約200萬人,致使台灣的人口急劇增加,為滿足軍糧民食,必須加速恢復生產,因此,這一時期台灣農業發展即以生產設施的重建及加強增產為其特點。1948年以後,由於來自中國共產黨及內外情勢的壓力,才迫使政府踏出「微溫」的土地改革作為緩和長久以來與農民之間的緊張關係,因此戰後的土地改革基本上是政府、舊地主、農民三者具有利害的關係。1949年1月陳誠出任台灣省主席後,即著手減租政策的準備。同年4月公布「台灣私有耕地租用辦法」,甚至不待「三七五減租條例」的正式立法(1951年始正式立法),從1949年第一期稻作起,就將「三七五減租」政策付諸實施,即將地租的上限規定為收穫物的37.5﹪,以減輕過去佃農沈重的地租負擔,並立法律保護耕作物價格,以謀求佃農之安定。因此,三七五減租實行後,達到的顯著效果是增加農業生產與農民收益、改善佃農生活、耕地地價跌落及佃農購地激增、促進佃農和諧、安定農村社會、奠定實施耕者有其田之基礎。1951年6月,「公有耕地放領政策」與「減租政策」告一段落後,「台灣省放領公有耕地扶植自耕農實施辦法」付諸實施,主要係利用戰後從日本人手中接收的耕地,實施佃農的土地放領轉移土地,佃農承購公地之價格訂為該耕地全年正產物總收穫量的二倍半,分十年期償還。公地放領政策的目的是扶植自耕農、改革土地政策、促進土地利用,使農地平均地權的實施更向前邁進一大步,台灣的農地改革獲得初步的成效。
點閱:646
下載:3

農業成長時期(1954-1967)-資源代表圖
web農業成長時期(1954-1967)
蔡佳妏/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1954-1967年可說是台灣農業的快速成長時期,是台灣農業支援工業發展使得台灣經濟起飛的時期。由於實施「耕者有其田」,大部分農民成為自耕農,提高從農意願,採用勞工密集的耕作方式,政府大力推行農業推廣計畫,擴大生產設施,改善生產技術等配合,各種作物產量不斷提高。這一時期成長較快的有:蘆筍、高樑、香蕉、玉米、柑橘、鳳梨、大豆、麻類、樹薯、花生、洋蔥、茶葉、菸草、小麥、甘藷、稻米、洋菇及甘蔗等。由於經濟發展的結果,國民所得增加,生產水準提高,消費型態開始轉變,水果蔬菜的消費開始增加,於是農業生產也往果菜方面發展。可是由於農業政策措施?了支援工業發展,採用低價糧政策、肥料換榖制度、以及各種歲賦征購、教育捐、水利工程費及農業推廣費用之分攤等措施,都加重農民負擔,所以農產品的產量雖然增加,可是農民所得並無顯著增加。1954年開始,政府實施四年經濟建設計畫,這一期間共實施四期,以促進台灣工業化為目標,當時是以出口農產品所賺的外匯來進口工業原料,在國內生產,並以內銷為主,所謂以進口替代的方式發展工業,所以農業除了提供食品加工業的原料、供應大量的廉價勞工、以及出口最好的農產品—米、糖、香蕉、蘆筍、洋菇等之外,廣大的農村社會也成為當時工業產品的銷售市場,這一期間是農業對台灣經濟貢獻最大的時期。但是國內工業產品的市場狹小,於是改以出口擴張的外銷方式來發展,加上當時國際經濟的穩定,因此出口擴張的政策非常有成效,在1963年,工業生產毛額再超過農業生產。
點閱:281
下載:4

加入WTO的衝擊問題-資源代表圖
web加入WTO的衝擊問題
蔡佳妏/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小1年級~國中9年級
農委會表示,加入WTO後,關稅要降低,大概由20%降到12.9%,還有市場要比以前更開放,以前禁止進口的,現在都不能再禁止進口了。依照協商結果,加入WTO之後,除稻米採限量進口,花生、糖等22類農產品採關稅配額進口,蘋果、桃子等18種農產品,則將完全開放自由進口,對本土農業,將造成衝擊。在整體來講,加入WTO第一年,台灣農業產值會降低,估計總產值要降低247億左右。但是前農委會主委彭作奎表示,就總體來看,加入WTO以後的農業產值,會減少10%,就將近400億元。400億元大概等於四次的賀伯颱風,就是我們的農業損失。這樣的結果,不僅可能改變台灣的農產品市場,連帶地也影響到農業結構,而首當其衝的就是稻米農民。依山傍海,素有洋蔥故鄉之稱的屏東枋山,當地農會超市,陳列的不是傲人的本土洋蔥,卻是進口洋蔥。枋山總幹事表示,民國六十年到七十年的洋蔥,百分之九十都外銷,最高的外銷箱數,曾經到二百萬箱,對當時的農民而言,可以說種一分地的洋蔥,可以買一分地。這是農民種植洋蔥,最風光、最賺錢的時候。一個原本大量外銷賺取外匯的產業,在開放進口及國際競爭之後,近年來洋蔥產業快速萎縮,在加入WTO之後,這樣的衝擊將更巨大。加入WTO,按照以前的自由進出口以外,最主要是關稅調降,外國洋蔥價格將會下降,本地蔥農會變成更沒競爭力。但是洋蔥的故事並沒結束,加入WTO之後,蔥農們最擔心的勁敵,來自中國大陸。日本人和台灣人去中國大陸買賣,教他們栽培管理,所以他們的栽培管理有很大的變革,品質當然增加,但是他們栽培的成本,比台灣減少,台灣生產成本比他多六倍。 然而,中國大陸的農業競爭,已非單是農產品的低價傾銷,更嚴重是在農產品加工、經營上,中國大陸以廉價的勞力及技術的取得,在兩岸加入WTO之後,導致重創台灣農業的未來時,台灣農業該如何走?
點閱:531
下載:5

兩岸交流競爭問題-資源代表圖
web兩岸交流競爭問題
蔡佳妏/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小1年級~國中9年級
研究指出,開放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在維持現有境內措施,未有配套措施的情況下,我國農畜業的產值、所得、農畜業勞動力需求都將下跌,尤其相對不具競爭力的產品,例如飼料玉米、花生、蔗糖、蒜頭等作物及養豬、養牛等畜產業可能受到極大的衝擊,引發勞工過剩問題。然而,並非所有的農畜業都將受創,部分具有台灣特色的水果產業,未來將是能與中國大陸在國際市場競爭的農產品。海峽兩岸在產品上不無互補性,若能充分運用中國大陸的資源,以及台灣的技術,兩岸的農業不無合作空間。未來如何在日趨自由化的國際貿易趨勢下,為台灣農民找到一線契機,或使農民的衝擊降至最輕,是台灣農改單位的當務之急。研究者建議農改單位輔導台灣農業朝「小而美」方向發展:一、強化具本土特性、具高附加價值、具競爭力的農作物朝精耕的方式經營,以提高農產的競爭力。二、擴大生產規模,鼓勵不具競爭力的農民將其土地出租給具競爭力的農民,透過農地合併或合作生產方式以達企業化經營的目標。三、透過可行的補貼方式(GreenBox等眾多方式),維持農糧生產於一定的安全水準,並促其朝精耕方向經營。四、輔導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價值。五、加強對台灣農民的教育宣導,一以提高農民的農情資訊,二以增加農民對農業政策的配合度。宣導內容至少應涵誚bWTO組織架構下,有關可行與不可行的農業支持政策的相關資訊,以及強化農民企業化經營的理念與技術,提供台灣農業的競爭力的相關資訊,輔導農民配合台灣農業結構化的調整。六、利用中國大陸農產品低價優勢,配合台灣高科技、高品質的加工技術,透過台商為兩岸共創農業共存、共榮的契機。
點閱:174
下載:1

環境保護意識高漲問題-資源代表圖
web環境保護意識高漲問題
蔡佳妏/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小1年級~國中9年級
農業生產導致環境污染或是環境汙染影響農業生產,要如何使「農業生產」與「環境保護」產生均衡,好讓農業與環境能?人類永續的經營和利用,是必須嚴肅面對的問題。而現代農業太過依賴農藥、化學肥料,導致地力衰退、農產品遭污染、水質惡化及生態不平衡等問題,威脅人類健康與生活環境。像是農藥是植物保護劑,在農業的生產與發展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更是農業生產與對外競爭力不可或缺之資材。根據歷年統計,台灣地區每年農藥使用量大約為45000公噸(若以有效成份含量計約11500公噸),國產農藥成品有38280公噸,其中,又以除草劑佔最多,其次為殺蟲劑、殺菌劑。鑑於此項工作應由農藥業者負起回收清除責任,因此,由農藥製造業者、輸入業者共同成立相關組織執行回收業務,積極部署回收管道,宣導農民配合業者執行農藥廢容器回收工作。因此推動農業畜產廢棄物資源再利用計畫,將相關廢棄物做一回收再利用,如有機肥料的推廣、稻草回收再利用及廢水減量等,以減緩農畜業廢棄物對環境衝擊,增進農田地利,以期能永續發展、經營。 再者對受污染的土壤及地下水需加以長期監測,避免污染物擴散,並對已受污染之土壤及地下水尋求最佳復育方式,加以復育,使土壤及地下水恢復往日風貌,避免民眾因土壤及地下水污染受災害。以達到農業的永續經營。
點閱:323
下載:1

加強生物技術農業應用的研究開發-資源代表圖
web加強生物技術農業應用的研究開發
蔡佳妏/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小1年級~國中9年級
加強生物技術農業應用的研究開發:臺灣從1998年將生物技術列入“國家研究計劃”以來,在減少農藥、化肥的使用及防止農業廢棄物污染方面,研究開發出不少既簡便又實用的生物技術。(1)加強生物防治,減少農藥使用開發利用天敵、病毒、病菌等生物防治技術。臺灣已在省農試所興建一座天敵隔離檢疫室和生物防治研究室。有些已廣泛應用,僅推廣果實蠅誘殺防治,每年減少水果受害損失就達4億元,並建立殘毒檢驗制度。開發土壤添加物、植物營養液。其主要增強植物體質、防止多種病蟲害。其原料基本均以蔗渣、樹皮、蔬菜殘葉、蚵殼之類廢棄物為主,使之既含有改善土壤理化性狀與酸鹼值的成分,又含有直接毒殺或抑制病菌的成分。(2)利用生物技術開發有機肥生產為減少化學肥料使用、生產高品質農產品,臺灣還充分利用農牧廢棄資源開發有機肥生產。(3)致力分離有效微生物,開發微生物肥料乳酸菌、放線菌、光合菌、內生菌根菌、根瘤菌等的分離研究已初顯成效。在防止農業廢棄物污染方面,臺灣積極利用生物技術,開發變廢為寶的再生利用技術。生物技術開發不僅減少農業廢棄物污染,同時也推動農業生產的良性循環發展。
點閱:362
下載:1

農業工廠化、專業化經營-資源代表圖
web農業工廠化、專業化經營
蔡佳妏/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小1年級~國中9年級
農業工廠化、專業化經營 則具有企業管理特性,有助於自然資源的合理調配與先進科技的開發運用。(1)水稻育苗中心:60年代末,臺灣出現水稻商品秧的專業生產者。工廠化育苗提高了土地和水資源的合理利用程度,減少資源損耗;同時,也促進育秧科技的發展與優良品種的加速推廣。此外,各育苗中心還利用與農戶的供秧關係,兼營農機代耕服務,無形中又推動稻作機械化及管理的規範化、科學化的發展。(2)園藝種苗專業化生產:臺灣從事園藝作物種苗(包括種子與苗木)商品化專業生產經營者已逾千家,其中,實力較大者在經營種苗生產的同時還進行新品種選育開發,建立自己的專利品種,甚至進入高科技園區,以生物技術發展工廠化種苗生產。目前,臺灣種苗專業化經營已普遍採用無土栽培介質生產穴盤苗,便利運輸和移植。其無土介質是利用各種廢棄物如蔗渣、枯樹皮、菌渣土等作為原料開發生產。因此,在種苗業發展的同時,也減少了廢棄物的環境污染。(3)農業專業區建設:為充分利用有限土地與水資源,並發揮地方特產優勢和擴大經營規模,臺灣從80年代中期起還致力生產專業區的建設,提倡“一鄉一特產”,並逐漸根據各地農業資源特性發展綜合“三生農業”的地區性專業生產區。
點閱:241
下載:4

文明的進程?-禮儀與健康-資源代表圖
web文明的進程?-禮儀與健康
顏汝庭/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19世紀(清末)西方勢力進入中國,除了將船堅炮利帶入中國,同時也傳入西方的知識、技術、娛樂、服裝時尚……從沿海城市吹入偏遠內陸。自1843年開埠以來,上海因地利之便,成為當時重要的通商口岸之一,在接收西洋的資訊上十分容易。隨著時間發展,當地人由於看到、接觸新事物的機會增加,對於許多非中國的事物習以為常,對洋兒意的接受度漸較其它地區為高。當中國的天足運動如火如荼的展開時,上海的時尚女性拋棄了精巧玲瓏的金蓮,許多天足女子改穿來自西方的舶來品-高跟鞋。在20世紀初時,上海的女子仍被要求纏足;但大約經過10年左右,這種情形已產生很大改變。20年代時,雖然當時女性身上的穿著仍十分中式,但腳上已是足蹬高跟鞋。到30年代,上海女子流行燙著好萊塢的捲髮,西式洋裝也廣為當地女性接受,另外旗袍是另一項女性流行服飾,當時甚至有人穿上3寸高的高跟鞋。而這些情形皆可從當時的畫報等一窺究竟。在民初的一些畫報、雜誌中,看到畫中女子腳上常穿的鞋子是高跟鞋,或許多少可反映出此時高跟鞋成為上海姑娘出席許多場合的重要配件。而在現代社會,大多認為在正式的場合中,女性腳蹬高跟鞋是種美、是禮儀的表現,雖然不確定這種觀念從何產生,但這或許是因在纏足風尚衰退後,原本的傳統弓蓮不復流行,此時西方的高跟鞋又傳入中國,在哈洋的風潮下,使得中國女性開始流行穿高跟鞋,並漸成為美麗、摩登與端莊的象徵,一直流傳到現在。當女性開始習慣穿高跟鞋,並視其為新潮、進步的象徵時,卻忽略了高跟鞋其時對女性的健康是個潛在的殺手,尤其愈高跟的鞋子愈是容易造成傷害,導致背部和膝蓋的病變。然而,當現代社會中大多數人,似乎較重視的是穿上高跟鞋有種搖曳生姿的美,甚至喜愛穿愈高跟的鞋子,即使高跟鞋造成腳部的疲累也樂此不疲,是否可視為是繼三寸金蓮後,對中國女性的另一種束縛呢?
點閱:373
下載: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