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分類
社會領域
搜尋相關的資源 2,837 筆
web喀爾文教派
與馬丁路德幾乎同時期的改革,還有在瑞士的茲文利(Huldrych Zwingli,1484-1531),他在蘇黎世首先發難。在他死後,由喀爾文(John Calvin,1509-1564)接手,主張宗教、道德應合而為一,崇尚簡樸、勤勞、自律的生活。
黃立儀/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點閱:389
下載:4
web土地公的由來與發展
土地公的信仰由來已久,在很久遠的上古時代,人們還沒有足夠的知識、能力與大自然對抗,對於未知的大自然有著敬畏和感謝的心情,一方面害怕山川之神或日月星辰的神明降災禍,另一方面,他們相信掌管土地的神明,可以控制農作物的豐收與歉收。所以為了表示對掌管土地神明的尊敬與感謝,因此祭拜土地神,祈求保佑耕作順利。人們把掌管土地的神明稱為「社」,在商、周時期是以「示」這個字當作「神」字使用,所以「社」這個字拆開來就是「示」和「土」,表示「土地的神」的意思,「社神」也就是中國的土地神。在古代,「社」除了表示土地神,也可用來表示祭祀的場所,祭祀場所會以立石或種樹表示,所以許多土地公廟旁都會種植大樹,甚至田在田裡頭會以石頭代替土地公。每當清明節掃墓的時候,總要先祭拜墓旁邊的「后土」,大家都將「后土」視為土地公。《史記》中記載:「湯以伐夏,祭告后土」,「武王以伐商,祭告后土」,可見夏商周時期,后土的地位是非常高的,國家有何大事都需祭祀告知后土。在其他許多古書中都有提到「后土」一詞,有的認為是人名,有的認為是神名,也有說成是官名,但不管怎麼說,「后土」都是與土地的崇拜或祭祀有關。「后土」既然是掌管土地之神,當人們面臨親人死亡要安葬造墓時,就必須在墓地的旁邊祭拜后土神,除了祈求后土神能允許在土地開工外,也希望后土神能幫忙守護這個墓地。
張昀浚/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點閱:2250
下載:19
web何謂伊斯蘭教?
伊斯蘭(Islam)本意有「順從、服從、降服、歸順、純淨、和平」的意思。就宗教意義而言,「伊斯蘭」一詞是指歸順唯一真神阿拉的旨意,服從阿拉的戒律,也就是說個人唯有透過對阿拉旨意的歸順和對阿拉戒律的服從,才能得到真正的和平,並永久享有純潔。為穆斯林(Muslim),該詞意思是「順從者」、「皈依者」,即順服真主或皈依真主意志的人。伊斯蘭教,廣義而言是一種宗教文化,由核心向外可以分為四個層次,核心是「除真主外,再無神靈;穆罕默德是真主的使者」的基本信條;第二層是宗教的思想體系,包括觀念、意識、教義…等;第三層則為呼應第二層思想體系的外在具體展現,形成社會制度和生活方式,例如儀式、教規教律、教派組織…等;最後一層是宗教實物,比如宗教典籍、建築、藝術品..等。而狹義的說,它就是穆罕默德所創立的一神信仰宗教。伊斯蘭教創立之前,阿拉伯半島上有多神崇拜及外來的基督教和猶太教這些信仰,穆罕默德創立伊斯蘭教一神思想後,取代阿拉伯半島上原來複雜的宗教意識。伊斯蘭教教義形成的過程中,它反對猶太教、基督教和多神崇拜,另一方面卻也受到古阿拉伯習俗和猶太教、基督教的影響,保留了原始宗教的某些習慣。
劉佩詩/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點閱:701
下載:4
web重要人物
一、馬雅各(Dr.James L.Maxwell,1836-1921),英國蘇格蘭人,1860年愛丁堡大學醫科畢業,之後又在德國柏林、法國巴黎等大學深造,曾擔任伯明罕總醫院住院醫師。 1863年奉英國長老教會之命來中國宣教,其傳教經過與貢獻如下: 1.1865年5月28日在台灣南部的打狗登陸。6月16日開始設教行醫。 2.1865年11月由英國商人必麒麟(William A. Pickering)帶領馬雅各醫師進入旗山附近和台南附近的玉井、左鎮、崗仔林等平埔族人地區傳教,並設立教會。 3.1868年又將傳教中心自打狗移往台南府城,積極在此進行醫療傳道。 1884年10月20日,因為夫人生病,前往廈門,1885年4月在由該地歸國,1921年過世。他的次子馬雅各二世受父親的影響,也從故鄉來台傳教行醫,主持『新樓醫院』。二、馬偕(George Leslie Mackay,1884.03.21~1901.01.),生於加拿大安大略省偕叡理博士(又稱馬偕)是加拿大長老教會宣教師,是北台灣長老教會最早引進者,1872年3月7日抵達打狗,隨即由李庥牧師及德馬太醫師(Dr. Matthew Dickson)由海路來北部。1872年3月9日登陸淡水並和李庥牧師約定以大甲溪為界,以北區域屬於加拿大長老教會之宣教區。 1872年4月10日於淡水租屋設教(開設淡水教會)。阿華(嚴清華)為馬偕牧師第一位學生。之後在內港(台北)、錫口(松山)、水返腳(汐止)、崁腳及基隆等地為人拔牙與傳教。1878年5月27日,和五股坑的張聰明(華人)結婚。1880年在淡水創建台灣北部第一所西醫院。 馬偕在台30年間,傳教於漳、泉、客家、平地、高山各族裔之間,設立教會達60餘所,施洗信徒達4000人之多。並訓練本地人為牧師,更以拔牙達兩萬顆以上聞名。1900年5月馬偕,因喉癌聲音全部沙啞。11月前往香港治療。1901年1月自香港返台,病況日益嚴重。6月2日馬偕博士經過長久疾病的糾纏,病逝淡水寓所, 享年五十八。三、李庥(Rev. Hugh Ritchie,1840~1879.09.29),蘇格蘭人,倫敦英國長老教學院畢業,1867年李庥偕夫人於12月13日抵達打狗(今高雄),為英國長老教會首任駐台灣牧師,成為馬雅各醫師的好同工。對台灣長老教會主要貢獻為從事傳福音、建立教會和倡導女子教育之工作: 1.先後開拓今旗津、鳳山、屏東、里港、鹽埔、竹仔腳以及客家村落南岸、杜君英等教會。 2.1875年起又遠赴後山(今台東海岸)設立成功石雨傘、富里、觀音山等教會。 3.1879年向台南教士會建議興建女學,並差派女傳教士來臺專責女學之規劃,堪稱倡導台灣女子教育之先鋒。1879年9月因染患瘧疾病逝於台南,葬於高雄。其倡導女學遺志由李庥夫人繼續推動,遂有1887年台南『新樓女學校』之設立。他是屏東、阿里港、東港及東部教區的開拓者,並致力提倡『婦女教育』,1879年9月29日因病在台南去世。四、甘為霖(Rev.Dr. William Campbell,1841.04~1921.),蘇格蘭拉斯哥人,畢業於格拉斯哥大學和自由教會學院。他具有冒險性格,於三十歲時志願成為宣教師,1871年12月10日抵達高雄旗津,在轉往台南,展開對台灣傳福音工作,其傳教過程與貢獻如下: 1.1872年數度拜訪中部巴宰平埔族和其他原住民部落。 23.1886年與高長搭船前往澎湖馬公佈道,自此開啟澎湖宣教的大門。 3.1891年他在台南設立『訓瞽堂』,開啟台灣盲人教育,更是台灣盲人福利之父,他也為他們刊印浮凸版書,直到1897年由台灣總督府接辦為止。 4.1913年編著的《廈門音新字典》(俗稱《甘字典》),字數達1萬5千字,至今已發行15版,是台語研究的鎮山之寶。 5.另外對台灣歷史研究的重要貢獻,致力於荷蘭史料的編譯與收集工作,其中以1889的《台灣宣教之成功》和1903年的《荷蘭統治下的台灣》最為珍貴。 他在台灣工作46年,於1917年2月21日返國,1921年9月9日在故鄉過世,享年80歲。日本人鈴木明對他的評語是:『甘為霖不是為了英國的利益,而是純粹為了神才前來台灣傳教』五、巴克禮(Rev.Dr. Thomas Barclay,1849.11.21~1935),英國長老教會宣教士,蘇格蘭人。格拉斯哥大學、自由教會神學院畢業。1875年6月5日巴克禮博士來台差派至高雄。 主要有四大貢獻: 1.1876年創設台南神學院,培養本地傳教人才。 2.1885年創辦《台灣府城教會報》(今《台灣教會公報》),推動白話字教育。 3.翻譯白話字舊約、新約聖經譯本。 4.編著《增補廈門音漢英大辭典》。1895年接受台南府城士紳請託,與日軍乃木希典將軍協議不流血入城。1935年因腦溢血病逝於台南,一生為台灣奉獻了60年。六、吳威廉(Rev.William. Gauld,1861.02.25~1923.06.),加拿大安大略省人,畢業於多倫多大學、諾克斯神學院。1892年10月22日加拿大母會宣教師吳威廉牧師偕夫人來台,到達淡水。其傳教過程與其貢獻如下: 1.1901年馬偕去世後,積極推動台灣教會自立自治。 2.1904年膺選為第一屆北部長老中會議長。 3.1912年促成南北長老教會成立『台灣大會』 4.曾協助設立『淡水中學校』、『淡水女學校』,並於1901年與1921年兩度擔任『台北神學校』校長。 5.他擅長建築設計,台北神學校、淡水女學校以及淡水英國領事官邸,皆出自其手筆。 牧師娘專精於聖樂及聖歌隊指揮,努力協助教會事工,許多年間,他在女學校、中學校及神學校教音樂,也使教會在唱詩方面,更為進步。對北部教會西方聖樂的推行有相當大的貢獻。 吳威廉牧師在台奉獻前後32年之久,1923年病逝於淡水。
曾煥玲/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點閱:334
下載:2
web羅馬公教的改革
新教的改革思想也傳播到羅馬教會所在的義大利半島,已有人察覺羅馬教廷的道德敗壞與各種弊端,不少當地的教士也承認教會改革的需要與急迫性,甚至有教士公開宣揚新教的改革主張。1534年保羅三世(Paul Ⅲ,1534-1549)被選為教宗,致力於宗教和道德的改革,整頓神職人員,並且實行嚴格的書籍檢查制度與宗教裁判。1545年,opd 首度在特稜特(Council of Trent,1545-1563)召開會議,以解決宗教改革以來的紛爭,之後的教宗朱利三世(Julius Ⅲ)、庇護四世(Pius Ⅳ)仍持續召集新舊教徒在特稜特召開大會。直至1563年,教會終於確定︰教士獨身、宣佈重罰納妾之神職人員、七聖禮之不可廢……等主張,改革以增進教士的道德與紀律為主要目標。 在特稜特會議期間,羅馬教會內部有不少進行改革的修會,他們絕大多數都擁有無比的愛心與行動力,同時能忍受惡劣的環境與嚴格的規律,以實際的行動來從事各類服務工作。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改革者是西班牙的羅耀拉。羅耀拉原本是個軍人,在因傷休養的期間,深受基督及聖母的感召,決定奉獻一切給上帝。1522年,他在聖母面前發誓永守慈悲與貧窮的信條,就過著苦行的修士生活,三十三歲那年,更決心以教育磨練他的心志,認真研究哲學及神學,此時,他已經有了跟隨者。西元1537年,他和他的跟隨者希望能將自己奉獻給教皇,羅耀拉稱呼他的小團體為「耶穌的武士」,終生為反對不相信及離異份子而戰。1540年,教宗認可了這個團體,承認耶穌會是羅馬公教的正式修會之一,可以設立修院、招收修士、從事傳教等工作。1547-1552年間,羅耀拉制定了耶穌會的規律,欲加入的人必須經歷兩年的學習,而且要求對上帝絕對服從,經過嚴格的精神鍛鍊與從事低賤的工作,以確定這些學員都是能幹且進取的人之後,才可以進入下一階段。開始學習數學、古典文學、哲學及神學等,以培養成為一般的修士,或是有機會可以出任高級的神職。嚴謹的訓練過程,能確保培養出一群學識淵博而且充滿宗教熱忱的傳教士。羅耀拉以嚴厲的權威指導他的小團體在世界各地的行動,他本人也過著嚴苛的生活,一把果核、一片麵包及一杯水就能維持生命。歐洲只是耶穌會活動的一小部份,他們還派遣教士到前往亞洲、美洲、非洲等地傳教,他們忍受每一個苦難,視之為上帝的禮物,他們忠於職守,照顧弱者,同時又有良好的教養與風度,因此為羅馬公教爭取了不少信徒,例如︰明末到中國傳教的利瑪竇也是耶穌會傳教士,他豐富的學識贏得了不少當時中國士大夫的讚賞,進而接受羅馬公教的洗禮,開啟了明末清初中西文化的交流。在羅耀拉去世前,至少已有一百所耶穌會學院,學院以古典文學為基,並以拉丁文教授,同時強調人格教育。祈禱、默思、懺悔、聖餐、彌撒及神學之外,每日再三地教誨,施以嚴格的訓練,加強對宗教的熱忱。因此,雖然耶穌會的組織並不大,但耶穌會的聲望及影響力漸增,被認為是天主教改革最輝煌的成果。
黃立儀/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點閱:599
下載:4
web中國天主教三大柱石-徐光啟、李之藻、楊廷筠
徐光啟(1562-1633),上海人,非常景仰利瑪竇。1603年在南京研究利瑪竇的《天主實義》後,受洗為基督徒。對於基督教義理,徐光啟也試圖用中國傳統的倫理加以補充,希望基督教能對中國有所匡救。1605年,他與利瑪竇開始合譯《幾何原本》一書。徐光啟對西方科學始終興趣濃厚,接連翻譯了許多著作。1629年﹙崇禎2年﹚發生日食,欽天監推算又失準,而光啟推算應驗。於是皇帝明令由徐光啟修曆。他是明末著名的科學家,第一個把歐洲先進的科學知識,特別是天文學知識介紹到中國,可謂中國近代科學的先驅者。李之藻(1565-1630),浙江仁和人,受洗的聖名為「良」,他向利瑪竇學習天文、地理、數學等新知,並與之合譯《渾蓋通憲圖說》。李之藻非常強調經世致用之學,認為西方的宗教和科技都可補充儒學的不足。因此重視西方所傳進來的自然科學,以及基督教義理等。1613年(萬曆41年),擔任南京太僕寺少卿,上書請朝廷翻譯西洋曆法等書,並請朝廷全面輸入西學,不要只限於曆法。1613年(萬曆41年),他與利瑪竇合作編譯《同文算指》,是中國翻譯西方數學的最早著作,在數學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他所翻譯的《明理探》一書是西洋哲學的最早中譯本。他還曾協助徐光啟修訂《大統曆》,並編撰《崇禎曆書》。楊廷筠(1557-1627),浙江仁和人。與李之藻、徐光啟不同,楊廷筠對西方的新知瞭解不多,但對中國的傳統文化瞭解很深,精通易經和章句之學。他原本對佛教有很大的興趣,但卻於1609年(萬曆37年)接受基督教的洗禮,成為基督徒,聖名為彌額爾(Michael),號彌格子,信仰相當虔誠。信教後,楊廷筠受到艾儒略(Juliano Aleni)神父的影響,在地方舉辦各項公益事務,較重要的是興仁會。他招集鄉紳,把每月的所得用來發放衣食醫藥。1616年(萬曆44年)發生南京教難,朝廷頒布禁教,楊廷筠還讓教士至家中避難,並著有《聖水紀言》來替基督教辯白,並藉此傳教。
林淑鈴/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點閱:889
下載:2
web波灣戰爭起因與過程
波斯灣戰爭起因於伊拉克和科威特兩國間因領土、油權利益等糾紛,以及伊拉克對油償、租借布比揚島、瓦巴島談判的破裂。於是伊拉克於1990年8月2日揮軍十萬入侵科威特,兵力不足二萬及戰鬥機不到百架的科威特毫無招架之力,8月8日伊拉克完全侵占科威特,此舉引起許多國家關注。1990年,伊拉克總統海珊在會議上指責阿拉伯國家生產石油過量,導致油價低廉,使伊拉克在半年內蒙受約140億美元的損失。海珊更直指科威特違反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的規定,過量輸出,造成油價下跌。故要求科威特拿出一百億美元作為油償並取消之前伊拉克所欠下的300億美元的債務,這不合理的要求使會議不歡而散。會議後一個月,伊拉克派遣副總統薩敦哈馬迪到科威特索錢,科威特表示沒有這麼多現金,伊拉克討債不成,遂轉以武力威脅,並從7月中開始在伊、科兩國邊境頻繁調集重兵。 伊拉克為排除外在勢力干擾,先後試探埃及與美國意見。美國駐伊拉克大使阿普里爾.格拉斯皮對海珊表示,「對阿拉伯內部的爭執如伊科之間的邊境爭執美國表示中立。這使海珊錯估形勢,誤以為美國允許他用武力解決問題。因為此次侵略行動可能會引起中東區域性的戰爭,甚至引發世界大戰,於是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在1990年11月29日通過678號決議案,要求伊拉克於1991年1月15日期限前撤出科威特。限期屆滿,伊拉克仍拒絕撤離科威特,聯合國宣佈以武力驅逐伊拉克。1991年1月17日淩晨3時,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約有30多萬人、1200輛飛架及1000多輛坦克,戰爭首日,多國部隊進行3次大規模空襲,投下約1.8公噸的炸藥,相當於一個半廣島原子彈的爆炸能量。歷經38天的空襲,到2月24日,多國部隊發動地面攻勢,對伊拉克開始實施毀滅性的「沙漠風暴」戰爭,3天後宣佈停火,歷經100小時地面作戰之後,伊拉克最後無條件投降,戰爭劃下休止符。
劉佩詩/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點閱:615
下載:3
web黑金-石油
石油是現代工業的血液,中東得天獨厚,具有世界60%豐富的石油蘊藏量,該地石油大多集中在波斯灣沿岸。1970年代兩次石油危機後,凸顯出石油乃是現代生活及經濟活動的命脈,牽動世界經濟。石油也導致中東地區石油生產國和非石油生產國間的貧富差距拉大,成為中東內部潛在危機。石油不僅關乎經濟,更是一個政治問題。美國、歐洲及日本,其油源約有20%~60%由中東供應。石油短缺,造成供需失衡,原油價格飆漲,重創各國經濟發展,產生嚴重的民生問題。因此促使各國更重視開始尋找新的替代能源,避免過度依賴石油,受制於中東地區。因此,如何確保波斯灣原油供應價格的穩定及維護這個地區水域的暢通關係著西方重要的利益。
劉佩詩/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點閱:378
下載:1
web埃及的生產環境
古埃及是以農業為主要生產活動的國家,依照河水的漲退,一年分為三季:漲水季、退水季和收穫季。河水上漲時,正好可以進行農業以外的大型建設,退水時則從事播種活動接著等待收穫。農民以實物繳稅,供法老、貴族階級和祭司享用。
陳文珊/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小1年級~國中9年級
點閱:272
下載:2
web埃及的相關地理位置
現代埃及首都位於尼羅河三角洲頂點的開羅,位於非洲東北角與亞洲的西南角。西與利比亞為鄰,南與蘇丹交界,東臨紅海並與巴勒斯坦接壤,北臨地中海,國土面積100.2萬平方公里。埃及國土形狀接近方形,尼羅河河岸谷地約20至30公里寬,屬於狹長的耕地,河谷東邊為阿拉伯沙漠(Arabian Desert),西邊是利比亞沙漠(Libyan Desert)。
陳文珊/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小1年級~國中9年級
點閱:617
下載: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