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分類
社會領域
搜尋相關的資源 2,781 筆
web白沙屯媽去北港進香
進香是神靈與神靈之間的尊崇,白沙屯媽祖到北港進香主要是要「刈火」,也可稱「乞火」、「合火」。刈火儀式是由朝天宮的住持法師主持,法師要從朝天宮終年不滅的常明燈裡,掏引火苗到白沙屯拱天宮的火盆裡,這火苗的傳遞象徵媽祖的萬年香火流傳不絕,媽祖的靈氣可延伸傳布。儀式完成後,在北港民眾的歡送聲中,信徒們滿懷興奮感激的心情踏上歸程,再回到白沙屯。在進香回來的第二天,白沙屯媽祖會舉行遶境遊庄,祈求確保地方平安,等12天後的開爐儀式完後,村民吃湯圓表示進香的圓滿順利。白沙屯媽祖的進香的活動,一向以媽祖旨意為依歸,從起駕、出發、進火、回鑾時辰,都是以擲筊來決定。每年進香沒有排定行程表,行程路線、歇宿地點都飄忽不定,完全由白沙屯媽的神意在前引領。每每到岔路,大家總是屏息以待,肩扛神轎的「勇字輩」便會停下來感受鑾轎的晃動,再確定行進方向。媽祖所到之處,炮聲隆隆,家家戶戶擺桌祭拜,甚至準備數十串鞭炮齊放,熱情叫喚著媽祖,希望祂能到家裡停轎休息,受到祝福。
張昀浚/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點閱:317
下載:3
web生命的泉源--尼羅河
尼羅河上游季節雨會造成尼羅河谷的氾濫,6-9月是河水氾濫的季節,10-1月是退水季,2-5月是乾旱季,農業活動則受到河水漲退的影響。最早的灌溉活動即靠尼羅河每年的洪水淹沒兩岸農田形成的肥沃土地。 亞斯文水壩(Aswan High Dam) 在1961年至1971年期間完成,壩頂高約111公尺、長約3830公尺,興建後使埃及大部分耕地得到常年性灌溉。但是也出現了土壤的鹽鹹化和排水問題。
陳文珊/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小1年級~國中9年級
點閱:277
下載:1
web清末開港後的社會事業
十九世紀,天主教再度來台傳教。當時的社會事業只有孤兒院一項。是由郭德剛神父於1866年派傳教員嚴振(另有一說其名為嚴超)到台南辦理孤兒院,收容孤兒,並花錢雇用乳母哺育年幼嬰兒。一年後有六十多個孤兒入院。而後遭遇動亂,南移高雄。1875年彰化羅厝也成立孤兒院。
曾煥玲/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點閱:342
下載:8
web宗教寬容
三十年戰爭結束後,帶來不少影響,西發里亞條約的簽訂牽動了歐洲國家情勢的變化,首先是戰勝的法國、瑞典是最大受惠者:法國取得了日耳曼西境的亞爾薩斯(Alsace)、麥次(Metz)、斯特拉斯堡(Strasburg)、土耳(Toul)、凡爾登等地;瑞典則取得日耳曼北部的波美拉尼亞(Pomerania)、不來梅(Bremen)、弗登(Verden)、魯根島(Rugen)等地,並且可派代表出席神聖羅馬帝國會議,這意味著神聖羅馬帝國的內政將被其他國家干涉。神聖羅馬帝國與其友邦西班牙的哈布斯堡家族經過此次戰爭的打擊後,勢力大不如前,尤其是西班牙,喪失了原本的海上霸權後,又為了援助同宗的神聖羅馬帝國,耗費了龐大的人力、物力,國勢一蹶不振。反觀戰勝的法國、瑞典則因為獲得不少領土與利益,因而取代神聖羅馬帝國與西班牙成為十七、十八世紀歐洲最強盛的國家。除此之外,三十年戰爭的主要戰場幾乎在神聖羅馬帝國境內,為了報復敵方,兩軍幾乎都採取趕盡殺絕的燒殺策略,不論是新教或是舊教的信仰者,無辜的人民都是戰火下的犧牲品,他們飽受戰火荼毒,流離失所,家園殘破,滿目瘡痍。戰事長達三十年,教育文化事業被迫中斷,對外貿易也趨於停滯,日耳曼人民為此付出了極大的代價。據統計,在三十年戰爭後,日耳曼境內的人口減少了三分之二,六分之五的農村遭受戰火蹂躪,慘況不忍卒睹。除了經濟民生的百廢待興外,為了削弱神聖羅馬帝國的力量,西發里亞條約中特別規定給予帝國境內二、三百個諸侯獨立主權,意即這些諸侯可以自由與外國締約或交戰。如此一來,哈布斯堡家族只不過是日耳曼境內的一個諸侯,神聖羅馬帝國形同虛設,只是一個無權且鬆散的帝國。二、三百個諸侯雖然獲得了獨立主權,但缺少了一個強而有力的中央領導,也延遲了日耳曼的統一。不過,也因為戰爭的慘烈,在戰時便有許多關懷人文的學者希望能組織一個和平機構,以避免殘酷的戰爭與扶助在戰爭中死傷的平民,荷蘭人格羅秀士(Hugo Grotius,1583-1645)是其中的代表。格羅秀士精通國際法,他目睹三十年戰爭期間的悲慘景象,皆起因於新舊教徒彼此仇視,乃極力提倡「宗教寬容」,並在1625年完成《戰爭與和平法律論》(On the Law of War and Peace)一書,呼籲國際間應制定出一種不論戰時或是平時,任何國家都必須遵守的國際公法,而開創了近代「國際法」(International Law)的先河。 三十年戰爭雖是以宗教戰爭開始,但最後卻演變成為政治戰爭,歐洲各國的政治野心暴露無疑,完全喪失宗教原本勸人良善的本質。經慘烈的三十年的戰爭之後,歐洲人終能自省,明白宗教寬容的重要性,使得日後歐洲不再發生宗教戰爭。
黃立儀/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點閱:339
下載:1
web古蘭經
《古蘭經》(Kur’an 或Qur’an)是伊斯蘭教的根本經典。對許多穆斯林而言,古蘭經是真主給予身處於物質世界中的信徒最清楚及偉大的指示,提供了道德上的指引,例如人應如何生活、如何處世。「古蘭」意指應閱讀或背誦的書。穆斯林稱古蘭經時,常在其前面加上敬語,如「神聖的」或「高貴的」;也常用「阿耳吉塔普」(al-Kitab:即經書之意)一詞與古蘭經交互使用。古蘭經,乃是穆罕默德在西元610~632年間傳教的過程,由其口述門徒紀錄並輾轉抄誦而成。這些紀錄零散分布於各個地方,有些寫在羊皮紙上、有些寫在棗椰葉上、駱駝肩部較扁平的皮上或是憑著穆罕默德追隨者的記憶。古蘭經歷經第一任哈里發阿布?伯克爾及第三任哈里發奧斯陸主導才編輯而成。阿布?伯克爾擔心經文散佈於各地,可能日久生誤,便下令整理經文,確保經文完整無訛,爾後命人書寫一部保存,民間收藏部份,一律焚毀,以免造成混淆。在西元650到656年,第三任哈里發奧斯曼統治期間(644~656),以古來氏方言為標準,將阿布?伯克爾的抄本,重新整理和統一出《古蘭經》的定本,共抄寫出七部,每部三十巨冊,分別保管於伊斯蘭教七大名城,麥地那、麥加、巴林、葉門、大馬士革...等。現今世界通行的《古蘭經》,是當年奧斯曼定本的複製本。全經共三十卷,一百一十四章,六千兩百餘節,分為麥加章(約佔全經三分之二)和麥地那章(約佔全經三分之一)古蘭經所講述的故事和一些先知所傳授的啟示,與希伯來聖經及新約聖經部份內容相通,但古蘭經的體裁比較像是古阿拉伯的傳統信仰,經文是採用押韻的散文體,雖不似詩歌般,但比一般散文更便於記憶。長久以來伊斯蘭教世界一直很抗拒將古蘭經由原有的阿拉伯文翻譯成其他的語言。雖然這種情形已經沒有了,但一些傳統的規定仍保留著,例如將付印的古蘭經稱為馬沙伊(masahif,單數為mushaf;意即裝訂或卷冊),這個字只能以單數型態出現,印墨與紙張無法完全涵蓋或表達這神聖的字義。至今書商都不會在古蘭經上標示價錢,若有意購買者,詢問價錢的適當用語是:這部經要多少「禮」。能夠記得古蘭經全部經文的人享有很高聲望,了解其全部涵義者稱為哈非斯(hafiz;意指守護者),是榮耀的頭銜。在古蘭經還以口語傳誦及靠記憶的年代,守護者的主要任務就是確保這些內容能夠一句不漏且完整無誤的流傳下去。穆斯林總以敬畏之心來看待古蘭經,所以他們把古蘭經擺在家中一個崇敬又特別的書架上,閱讀時要先經過宗教儀式之後,才取下來閱讀。虔誠的穆斯林總是設法在每一天唸一段古蘭經,這樣在一個月之內就可以全部唸完一遍。不識字者則可以用手指頭順著經文溜一遍,深信藉由這種簡單的虔誠行為可以得到祝福。古蘭經本身就是藝術表達的來源,華麗的古蘭經已成為伊斯蘭藝術的最佳實例,古蘭經中的美術體書法被大量應用於日常生活中,從建築物到陶藝和金屬容器上,甚至衣服上的圖案,都可見其蹤跡。
劉佩詩/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點閱:259
下載:2
web埃及的生產環境
為了農業灌溉,埃及人很早就有水利灌溉的設施,在尼羅河上修建水利設施。定期的氾濫帶來的固定獲利,也造成了埃及社會發展的複雜化。
陳文珊/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小1年級~國中9年級
點閱:190
下載:3
web中東的複雜性
中東地區是指地中海東部與南部區域,從地中海東部到波斯灣的大片地區。該處一直充滿宗教、種族、領土和政治等紛爭。中東地區乃是世界三大宗教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的發源地,聖城-耶路撒冷的歸屬更是各國兵戎相見的原因。中東包括伊朗人、猶太人、阿拉伯人及庫德族等,是個多種族的社會,而阿拉伯國家間又有很複雜的政治歧視,領土間的爭執更是層出不窮。然而自1948年以色列建國以來,以、阿間的衝突,更為了中東動亂的根源。
劉佩詩/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點閱:260
下載:6
web利瑪竇與中西文化交流
利瑪竇,字西泰。1552年生於義大利,1583年來到中國,1601年進入北京,之後的10年,利瑪竇憑藉其精湛的數學、天文知識和宗教熱忱,結交士大夫,努力融入中國社會之中。利瑪竇不但通曉中文,而且熟讀五經,擅常用儒家的經典來解釋基督教教理。其豐富的學識和無礙的辯才令人佩服。在中國知識份子之間建立了良好的形象,也促進了東西文化的交流。此種傳教模式,被其他相繼來華的耶穌會士採用,使耶穌會在中西文化、教育、宗教等的交流方面,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利瑪竇精於數學及地理,懂得製作天體儀和地球儀,並常製作日晷贈與中國官員。為了能順利將天主教向中國傳播,利瑪竇認為應該從中國的上層階級著手,因此努力學習中國的語言文字,廣泛的與士大夫交遊,並且認同中國人的祭祖等傳統風俗。他肯定中國人是一個崇尚自然理性的民族,認為儒家思想並沒有和基督教義理有相衝突的地方。他透過向中國的士大夫介紹西方自然科學與思維方式來傳教。1609年,利瑪竇創立「天主教聖母會」。他除了向受洗者講說天主教義理外,也繼續研究中國文學、史學與經典。後來,他在北京籌建了一座大教堂,親自監工,不辭勞苦。1610年,利氏病逝,享年57歲。明廷為了表示哀悼,賜予葬地,可見利氏在明帝心目中的地位。
林淑鈴/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點閱:330
下載:6
web寺廟神的「升天」
與神社參拜政策互為一體兩面的,就是「寺廟整理運動」,日人拆除台灣舊有民間信仰的寺廟,獎勵各街庄以參拜神社取代傳統信仰,很多漢人信仰受到壓迫,甚至沒收寺廟的神像集中焚毀,稱為「神佛升天運動」。1938年台灣總督府召集各地方官會議,授權地方政府開始整頓寺廟,有關寺廟整理的原則為:一、寺廟以全廢為原則,但過度時期可一街庄保持一寺廟;二、舊有慣習中的祭祀活動的改善以及寺廟管理的行為須盡量合理化;三、祭祀的神明應改為純正的佛教或道教的神佛;四、寺廟的建築物必須漸次改為佈教所或寺院型態;五、被廢止的寺廟及神明會等宗教團體,其財產另外組織教化財。日人實施寺廟整理運動的原因,事實上與其因應戰爭爆發的政策有關:一來是為了排除皇民化運動的障礙,為了徹底根植臺灣人敬神尊皇的思想、神社參拜、大麻奉齋、日本式的生活普及等觀念,與台灣人日常生活的冠婚葬祭、年中行事等不可分割的寺廟,就變成皇民化最大的妨礙。二來台灣傳統的信仰可以說是「支那的信仰」,把中國的思想從台灣掃除是必要的,尤其是中日戰爭爆發之後,中國與日本是敵對的關係,中國的色彩變成疾病一般,在台灣被窮追猛打。寺廟的撤廢、神佛像的燒毀等等,是掃除從中國來的迷信很重要的象徵。其三,地方官廳對於寺廟或神明會龐大的財產都相當在意,若是寺廟整理之後,這些財力對神社的建造、國語講習所或集會所的建設,甚至可以轉為其他社會教化事業的利用,寺廟整理當然成為刻不容緩的事情。剛開始整理寺廟時,台灣傳統寺廟的各種神像,凡是泥塑者均被摧毀,木雕的除了部份送政府研究單位典藏外,大部分都被燒毀,寺廟則是被拆除,各種祭祀器具都被毀棄,如果能夠獲得保留的寺廟,還得將寺廟的屋脊兩個角拆除,讓寺廟變成日本式的建築物。廢除寺廟的行動實施後,引發民眾的不安,在台灣的日籍僧侶及學者,都不主張以強迫的手段整理台灣的傳統寺廟,1939年日本國會議員即質詢過這個問題。只是台灣總督府的目標是藉著皇民化運動讓台灣人的精神日本化,在日人看來,寺廟與迷信的整頓,不可諱言是皇民化運動的一環,只是這個措施雖然有助於陋習的改良,卻往往引起更多的民怨。很多寺廟為了自保,紛紛加奉佛教的神祇如觀世音菩薩、釋迦摩尼等,以免被拆除。1936年起,地方也發起改變台灣傳統廳堂配置與祭祖習俗的運動,台南州東石郡鹿草庄的後堀、麻豆店兩個村落,舉辦了「牌位燒毀儀式」,總共有1224座牌位堆積在焚燒場中,由僧侶舉行盛大莊嚴的焚化儀式,從此之後各地紛紛起而效尤,不僅祖宗牌位,連神佛像與掛軸都難逃燒毀的命運。
林佩欣/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點閱:493
下載:6
web敦煌壁畫
佛教壁畫中最有名的,就是敦煌的千佛洞。敦煌在甘肅省,?古代絲路上的重要城市。這個地區的人,由於信仰佛教,就模仿印度的習慣,在鳴沙山開鑿了許多洞窟,在洞裡面畫起佛像來供奉。敦煌的洞窟,從北魏至明朝,經歷許多朝代的經營,保存了約一千年的繪畫資料,極其珍貴。敦煌壁畫的風格經歷幾個時期的轉變:早期為印度風格的佛教故事畫,之後漸漸融入中國式的人像造形、服裝、建築形式,甚至融入中國原有的本土宗教和信仰,混合成一個新的神話世界,繪畫風格也由描繪神佛,轉而開始描繪現實生活。唐代以後,畫家以皇室宮殿作為藍圖來想像佛教世界的「淨土」(幸福的地方),因此,原來的印度宗教畫,就變成唐代的宮廷寫實畫,這些壁畫就成為研究唐代宮廷生活的資料
范桂榕/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點閱:155
下載: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