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
防洪
張志強/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中7-8年級
中國傳統防洪的思想,可以歸納為四個項目:即「順其自然」、「疏通分流」、「築堤防堵」以及「束水攻沙」等防洪思想。以下詳述之:遠古大禹治水的傳說,即透露出「築堤防堵」與「疏通分流」兩種防洪思想。當時大禹的父親鯀,為防備洪水氾濫,積極興建堤防來阻擋洪水,但小規模的洪水能安然度過,大規模的洪水卻無法阻擋,反而釀成更大的災難。大禹汲取父親鯀失敗的經驗,採取分流洪水的策略,他開鑿引水渠道,減少河流水量,使洪水不致於決堤氾濫成災,完成治水的任務。「築堤防堵」與「疏通分流」兩種防洪思想,也成為後世治水的主要概念。戰國以後,有系統的河堤與疏洪渠道開始建立,為人們爭取不少的土地,但仍然避免不了洪水決堤,氾濫成災等傷害。人們開始思索,河流決堤的原因,「順其自然」的防洪思想開始具體,如漢武帝時,黃河決堤氾濫,宰相田蚡即主張順從河流,聽其自然;漢成帝時期的李尋、解光,與漢哀帝之平當,均有治河應順其自然的說法,而當時最著名的水利思想家賈讓,其治水三策中的上策,即不與水爭地。東漢初年,在討論治理黃河、汴河時,也有認為因順應水勢,要人們遷往高處的建議。到了宋代,宋神宗曾說:「黃河在東邊或西邊決口,若沒有利益或損害,順從河流的趨勢又有什麼關係?」又說:「如果能夠順從水的走向,將城市遷移至他處避開,又有什麼災害呢?」這些歷史事件,可以說明「順其自然」的防洪思想,雖然不是主流,但一直存在人們的記憶裡,為中國傳統防洪思想的ㄧ環。明代著名水利思想家潘季馴,觀察歷代防洪措施,針對河患最嚴重的黃河,提出「束水攻沙」的治水辦法,這是從傳統「防堵」和「分流」的防洪思想中,跳脫開來的新思維。他主張分流會導致流速降低,使得河水中的泥沙沉澱,反而容易讓河道淤塞,所以應該降低黃河的含沙量,並提高河水流速。因此,他在河道逼近水濱的地方,修建縷堤(近堤),藉以束水攻沙,在縷堤外又修築遙堤(遠堤)來防範特大洪水;另方面用含沙量較少的淮河,沖刷黃河河床,降低黃河的含沙量,藉以刷深黃河河道,使河水能順暢入海。明人潘季馴變傳統的治水為水沙兼治,具有劃時代的意義,雖功效不是很顯著,但從清代主持水利的靳輔、陳潢等人,仍然認同潘季馴的辦法,並加以繼承和發展來觀察,顯見「束水攻沙」的防洪思想,即為明清時期治水的主流辦法。
修改日期:2006-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