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在有關人代的傳說中,最重要的是「神武東征」。相傳,神武天皇(神日本盤余彥神)在四十五歲那年與諸兄、諸皇子商議東征,率兵從日向的高千穗出發,他們先到北九州的東端,經過現在的門司一地,沿著瀨戶內海航行到安藝(今廣島),再由安藝移師吉備。在這裡建行宮,備舟楫,蓄兵食,三年後,又率師航行到難波(今大阪附近),再溯流而上,到河內地區。隨後開始與土著展開爭戰,其間遭遇戰敗、航行時遇暴風,使得神武天皇的兄長先後隕命,但是他仍然持續東進,終於擊敗並收服了土著,將整個大和與河內區域佔領下來,這就是所謂「大倭肇國」的經過。神武天皇滿足於大和的地理條件,就在畝傍山東南的橿原建立宮室─叫做「橿原宮」,改元稱神武天皇元年,他在位七十六年,享壽一百二十一歲。由於時間久遠,加上大量神話的色彩,我們無法斷定世上是否真存在過神武天皇這號人物。因此如何解讀《古事紀》、《日本書紀》兩書關於這位開國天皇的描述便成為解答這號人物的關鍵。神武即位的「辛酉年」,在中國史書上即有「辛酉革命」的讖緯之說,因此即位時間很可能是後人編出來的。至於「神武」本身即是種漢式的諡號,而「神日本盤余彥神」卻是和式的諡號,很顯然兩者應來自於不同之處。此外,「若御毛沼命」這名字又帶有五榖神的意義,而橿原乃至大和一帶自古便是重要的穀倉,且此處關於盤余彥的傳說也十分之多。很有可能這些故事和在一起,便構成神武這位傳奇性的開國天皇。另外,有種說法指出神武天皇就是秦朝時被秦始皇派遣尋找長生不老藥的方士徐福,他和數千個童男女隨從在到達日本之後一去不返,徐福更成為後來的神武天皇(日本現有的徐福墓是即附會此一說法而立),而現時的日本人(大和民族)亦被指是徐福和這群童男女的後裔。但很顯然,這說法缺乏證據支持,而且在時間和空間上與神武的故事差異頗大(徐福登陸的地點眾說紛紜,自稱為登陸點的地方遍及全國)。因此,並無多少說服性。針對《古事紀》與《日本書紀》的記載,有學者根據考古研究的成果,結合出土文物與「欠史八代」,提出神武天皇即是崇神天皇的訛傳,其與後來的八代天皇不過是皇室為拉長日本歷史而創造出來的產物之說。當然,如果不考究故事有多少可信度,我們可以將東征的故事看成大和政權由九州向東推至大和的過程縮影。明治之後,由於皇權大興,對神武事跡的時間考證也逐漸熱絡:那柯通世提出,將西元前660年視為開國之年的說法,之後衍伸出紀元節這種假想的開國之日。此外,1889年日本政府在據說他建國地的奈良縣橿原市重建橿原神宮,以紀念這位傳說中的第一位天皇。為了紀念第一代天皇,1889年日本政府在據說他建國地的奈良縣橿原市重建橿原神宮,日本皇族每年都會來此參拜。
資訊

素材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2006-07-06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

相關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