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堤的建置與濱海平原的開發,具有相當密切的關係。自人們將農業活動延伸至濱海平原後,海水的漲溢即造成居民生命財產的威脅,因此,興建海堤藉以防潮,是必然的趨勢,但這些小規模的捍海堤壩,歷史便疏於記載了。目前海堤最早的文獻,是為《水經注》所引《錢塘記》中的漢代故事。大意是說:東漢有一位郡議曹(郡守的屬官),名曰華信。他向民眾承諾,能挑土一斛到江邊者,即給銅錢一千。旬日之間,來者雲集。後來華信不守信用,挑土而來的民眾,憤而的將土棄於江邊,官府就利用這些土作為興修海堤的工料,所建成之海堤因此被稱為錢塘。這故事反映《錢塘記》完成前,錢塘江岸已有海堤的修建。但最明確的證據,是《北齊書?杜弼傳》記載:「於州東帶海而起長堰,外遏鹹潮,內引淡水。」這裡的長堰,即為防潮海堤,故海堤興修當早於六世紀中葉。隋唐時期,隨著沿海地區的開發,海潮所造成的損失也越來越大。因此,防潮工程的興修,日漸受到人們的重視,規模也較以往龐大,如《新唐書?地理志》記載,在錢塘江北岸到長江南岸間,即建成一條長約一百二十四里的海堤,北起吳淞江口,經華亭(今上海市松江縣),南至鹽官(今浙江海寧)。而江蘇北部地區,在唐玄宗開元十四年(726A.D.)時,海州朐山縣(今江蘇連雲港西)即築有永安堤以捍海潮之侵襲;代宗大曆年間(766-779 A.D.),亦由李承主持興建一條防潮堤,名曰常豐堰,長約一百四十二里,北起鹽城(今江蘇鹽城市),南至通州(今江蘇南通)。但這一階段所修築之海堤工程,基本上都是土堤,優點是可就地取土興建,既省工又省料,十分方便,缺點則是經不起大潮的沖擊,故必須經常維修。
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
相關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