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明代杭州灣北岸的海潮災害嚴重,如成化八年(1472 A.D.)的一場海潮,就將北岸的海堤摧毀大半。這情況嚴重威脅後方太湖流域的經濟發展,為了保障賦稅的穩定,官方頻繁地展開海堤的修築,而在多次重修的經驗中,石堤的工程技術也跟著提升,其中最重要的技術,即是黃光昇所創「五縱五橫魚鱗石塘」。他總結以往的歷史經驗,認為之前所修築的海堤,多有基礎不夠結實、堤身不夠嚴密的缺點。因此,他用大小一致的長條石柱,縱橫交錯構築,計有十八層,高三丈六尺,底部寬四丈,五縱五橫,向上層層收縮,呈魚鱗狀,堤頂則縮成一丈。其抵禦海潮的效果,優於舊式石堤,但造價昂貴,無法全面採用,這種魚鱗狀的海堤,到了清朝才有總體性的發展。康熙五十九年(1720 A.D.),朱軾綜合修堤技術,在海寧老鹽倉興修五百丈的新式魚鱗石塘。他加強舊式魚鱗石塘的結構與基礎,在石堤後半部也下樁固定,並在向海面用石塊從堤底向外斜砌,成一道消減海潮沖力的設施。雍正二年(1724 A.D.)時,一次特大潮災,摧毀杭州灣南北岸的大部分海堤,但朱軾所修之新式魚鱗石塘則成功抵禦了潮災。鑑於新式石堤強大的功效,災後清朝為了濱海地區的安全,用了五、六十年的時間,將海潮嚴重的地方,全面改成新式魚鱗石堤。至此,傳統的海堤建設也有較標準的範例,形成由石堤為主,土堤為輔的局面。這情況持續至清朝末年,西方新式材料的引進才有新的嘗試。宣統元年(1909 A.D.)興修海堤時,曾使用新式建築材料水泥,雖然不是全面採用,但這種水泥材料的構築經驗,對嗣後海堤工程的發展上,具有一定的貢獻。
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素材
混合式
2006-09-22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

相關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