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灌溉
「灌溉」即運用人工設施,將農作物所需要的水,輸送到農田、林地等處,補充土壤水分,以改善植物的生長發育條件。當農業成為人類食物的主要來源時,為了維持穩定的農業生產,人們必須解決農業用水的問題,而傳統的灌溉思想,即在此時期漸漸形成,可分為:提水、引水、排水和蓄水等灌溉思想。 最早的提水灌溉思想,應該是靠人力汲水灌溉,即所謂「抱甕汲水」,後來有了省力的提水吊杆──「桔槔」。東漢末年出現翻車(龍骨水車),使提水灌溉更有效率。唐宋時期則出現「筒車」,是一種利用水力提水灌溉的水車。到了元、明時期,開始將翻車改為水力或畜力驅動進行灌溉,如水轉翻車、牛轉翻車或驢轉翻車。引水是從水源自流取水灌溉農田的水利設施;排水是指排除與處理多餘水量的措施。引水、排水等灌溉思想,在《周禮》已有較具體的記載。《周禮》描述農田灌排渠道系統──溝洫,這是一個成熟的灌溉系統,大致有:引水、輸水、配水、灌水及從農田排水等等功能。此外,也出現渠道灌溉系統,如戰國初期建壩引水的智伯渠;還有引渾水淤灌的引漳十二渠。建堰壩攔蓄地表河流或改窪地為蓄水池,是蓄水灌溉思想的具體表現。在先秦時期,除直接從河流中引水灌溉的思想,還有運用人工蓄水的灌溉思想,即以修築堤防或水壩,將河水和天然降水蓄留下來,形成的蓄水庫,提供當地的農業用水,如春秋時期,楚國所興建的「芍陂」水利工程,即屬於蓄水灌溉思想下的產物。綜而論之,中國傳統的灌溉思想,在先秦時期大致上都已經具體化。
授權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資源類型
素材
互動形式
混合式
更新時間
2020-07-02
點閱數:268
下載數:1
點讚數:0
分享數:0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his_00001229.zip (33KB)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