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微型點子對撞機-生活好科學-守護星空
在山裡裝了一支路燈會發生什麼事?照亮了道路?讓行走於山林間的遊客更安全更舒適?光明的環境似乎總代表著安全、安心與進步,但真的只是這樣嗎?在今天的點子對撞實驗中,我們邀請到台北市天文協會常務理事,台灣知名的觀星愛好者,劉志安老師。來談談光害防治與星空環保的概念。
2016 年 6 月,公路總局在合歡山昆陽及武嶺設置了三隻路燈,雖然本意是為了提升用路人的安全,但卻在短時間內迅速引起台灣眾多天文愛好者的反彈。部分新聞媒體更用「殺了合歡山銀河」、「簡直台灣之恥」等激烈用詞批評。隨著輿論的發酵與立法委員招開記者會的關注,公路總局很快地將路燈撤離。這似乎往常民眾或民代要求建設的行為剛剛好相反。
造成這樣相反的行為,是因為對於天文社群來說,合歡山一帶因為有公路通過交通方便,但過去保護良好沒有光害。又高因海拔相對穩定天氣狀況,使得合歡山成為天文愛好者的聖地。例如1996 年起,台中市天文學會於每年秋季辦理的「星空饗宴(Star Party)」,地點就在合歡山翠峰。
但是,對於天文觀測來說,微小的光害卻會產生很大的影響。特別是在觀測亮度不高的星體時,任何人造的光源,都會影響觀測的品質。如同當我們望向照明燈或是火光的時候,你就很難看清楚光源背後有什麼東西。
因此,國際暗天協會(International Dark-Sky Association, IDA)把光害稱為「光汙染(light pollution)」,定義是由人造光源所產生的有害效應,包括:
眩光(glare):過度明亮造成視覺不適。
天空輝光(sky glow):人類居住地區的夜晚天空增亮。
光侵擾(light trespass):光線打入無意或不需照明的地方。
雜亂光(clutter):明亮、令人混淆且過度的光源聚集。
各種人造光源,形成以上四點的效應,都可稱為「光汙染」。
此外,從生態的觀點來看。大自然其實並不存在在夜晚間仍能持續發出高強度光源的物體。因此,在夜晚恆亮的路燈,也會影響到附近趨光生物行為,更改變區域生態,與保護自然環境為目的的國家公園,又有一些目的上的衝突。
如同環保一般,只是在光害防制與星空環保之中,我們關注的並不是化學汙染物,而是各種人類行為所產生的多餘光線。如果能更智慧地控制減少光線的浪費,不僅能省下電費與不必要的能源消耗,還能夠把曾經璀璨的星空給還給我們。
雖然對於今日的生活型態,我們大概免不了還是都在當低頭族,但如果我們對於整體環境的發展,能有更好的光害防制、星空環保概念,也多認識一下在台灣相當蓬勃有活力的觀星社群,這就讓我們有機會也能當當抬頭族,看的不是螢幕裡的明星,而是夜空中伴隨人類文明進展的星空。
授權資訊
著作權所有
資源類型
未定義
互動形式
展示式
議題
科技教育
核心素養
A2 系統思考與解決問題
更新時間
2022-03-27
點閱數:550
下載數:10
點讚數:0
分享數:2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