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農業變革時期(1981-1990)
由於國外農產品的大量傾銷,農產貿易逆差急速增加,農業生產持續衰退,農業發展遭受嚴重打擊,農村社會經濟面臨崩潰的危機,引發全體農民自力救濟運動,農民接連不斷上街遊行抗議,要求政府解決農民所遭遇的困境。於是,1982年政府又推行「加強基層建設提高農民所得方案」、「培育八萬農業大軍」、「發展精緻農業」等多項措施,但因執行不力,效果不彰。在國際農產貿易自由化的衝擊下,大量的外國產品,特別是美國的大宗穀物大量傾銷,並要求與我國簽訂「中華食米外銷協定」,以限制台灣稻米的外銷市場,加上國人消費習慣的改變,使得農業政策受到嚴重的考驗。於是,從1984年實施「稻田轉作」的措施,甚至鼓勵休耕,後又面臨加入關稅暨貿易總協定(GATT),以致又要犧牲農業,來照顧整個經濟利益,甚至政治利益。農業是國家經濟基本的產業,社會安定的基石,近五十年來,台灣農業在政府的政策領導、農業工作人員的努力、與農民的辛勤工作下,已具相當良好的基礎。現階段雖然國內社會經濟快速發展,農業產值比重相對降低,但整個經濟中,仍扮演絕對重要的角色,對於國人重要糧食、保持生態平衡、促進農村安定和諧及維護農家優良生活方式,永遠維持著重大的貢獻。1990年代是「脫胎換骨」的年代,我國逐漸由「高所得的社會」走向「高品質的社會」,農業建設隨著國家建設六年計畫的實施,逐漸脫胎換骨,加速升級,轉變為高品質、高效率與精緻化、企業化的產業,以面對二十一世紀的農業新境界。
授權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資源類型
素材
互動形式
混合式
更新時間
2020-07-02
點閱數:217
下載數:0
點讚數:0
分享數:0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his_00000977.zip (34KB)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