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九十五條論綱
馬丁路德出生在德國中部撒克遜(Saxony)的一個天主教農村家庭,家中生活清苦,父母勤奮而節儉,對路德的管教嚴格。在父親漢斯的栽培下,路德刻苦自勵進入艾福特(Erfurt)大學,原本專攻文學,後來修讀法律,期望能成為律師。西元1505年,路德與朋友在前往艾福特城的途中,突遇暴雨,一個雷擊從天空劈下,竟擊死了身旁的好友,路邊的樹木也著了火。路德在驚恐萬分之餘,便向上天禱告︰「神啊,若能得到您的恩助,我將獻身於您啊!」路德平安得救後,不顧父母反對,放棄法律,轉而攻讀神學,並且毅然進入修道院,立志遵守安貧、守貞與服從的戒律,終生為上帝服務。路德原本希望能藉著修道院的苦行生活,以求得心靈上的解脫,但路德仍不時感到困惑,從未有被上帝赦免的感覺,反而覺得自己背負著沈重的原罪。在此期間,路德大量研讀聖經、神學著作等,並且接觸了不少十四、十五世紀的神秘論著。這些被當時教會視為「異端」(Heresy)的神秘主義者,幾乎都主張不必理會大部分教義,不必注重儀式,宣稱不需教士或聖事的助力,即能接近上帝等。當時教會則堅持必須要有權威性的領導,以避免陷於個人的幻想與理論的混亂中。例如︰十四世紀英國的韋克力夫(John Wycliffe,1320-1348)教派便反對教士的獨身生活、崇拜偶像、朝聖的遠行,反對為死者祈禱、教會的財富及捐獻,反對崇拜聖物、告解的必要等;並且主張人人都應經常閱讀聖經,並且應遵守其中規定。另外,在波希米亞的約翰胡斯(John Huss,1373-1415)受到韋克力夫的啟示與影響,亦反對幻想式的崇拜、耳聽式的告戒和繁文縟節的宗教儀式,攻擊教士的聖職買賣罪,並指責神職人員對洗禮、分娩、奠祭、婚姻或喪葬等事收取費用,這些主張導致胡斯被處以火刑。但他的理論影響了整個日耳曼,其中也包括馬丁路德,路德因而對現有的神學理論與解釋產生了質疑與困惑。某日,他被羅馬書一章十七節的一句話所震驚:「義人必因信得生。」只要信仰上帝,便能與上帝和好,這句話成為他宗教改革理論的根基。1508年,路德被聘為威丁堡(Wittenberg)大學的教師,不久又取得了神學碩士學位。1512-1517年之間,他對宗教的觀念已漸漸與羅馬教會悖離,而真正點燃路德怒火的是贖罪券的販售。一位名叫泰澤爾(Tetzel)的修士,為了重建羅馬聖彼得大教堂,擴大發行贖罪券。當時的教宗李奧十世生性闊綽,負債如山,為了開闢財源,也同意泰澤爾的點子,並且發布教令,在歐洲各國出售「贖罪券」,許多愚夫愚婦爭相購買,以為能得到拯救。正當教會前往日耳曼的威丁堡販售贖罪券時,管轄此地的日耳曼撒克森的腓特烈(Frederick the Wise)侯認為贖罪券的販售是一種非法斂財的行為,不但禁止教會進入其境內販售贖罪券,也禁止其境內的人民購買。當時在威丁堡大學任教的馬丁路德得知這個消息,也十分憤怒,以拉丁文發表了反對贖罪券發售及贖罪券無用的「九十五條論綱」,並在1517年貼於威丁堡教堂門上,揭開宗教改革的序幕。九十五條論綱被大量印刷,而且被譯成德文,廣泛流傳。路德大膽向教宗及教會的權威挑戰。
授權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資源類型
素材
互動形式
混合式
更新時間
2020-07-02
點閱數:654
下載數:4
點讚數:0
分享數:0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his_00000403.zip (35KB)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