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日本統治時期
日本統治台灣的五十年之間(西元1895-1945年),除傳統的烏龍茶與包種茶外,還增加製作的茶葉產品,如鐵觀音、綠茶與紅茶。其中鐵觀音以內銷為主,綠茶則以提供日本國內需求為主,而紅茶則逐漸成為外銷的主力。雖然烏龍茶出口數量遞減,包種茶、紅茶數量遞增。但是整體茶葉生產出口的價值慢慢下降,已經不如清朝時候重要。 從一八九六年出口的51.4%,到一九四零年時只剩下3.7%。這時也開始使用機械來參與生產,提昇生產的效率。另一方面,日本茶商則在日本政府的操縱下,逐漸壟斷茶葉的產銷管道。日本統治時期,台灣茶的出口地區包括:(一)烏龍茶:美國、英國、澳洲、加拿大、法國、祕魯、丹麥、西班牙、印度、南非、挪威、德國等地。(二)包種茶:馬來半島、婆羅洲、越南、菲律賓、暹羅等國。(三)紅茶:日本、美國、加拿大、英國、德國、荷蘭、美索不達米亞、英埃蘇丹、英屬亞丁、伊朗、澳洲等地。日本統治時期烏龍茶、包種茶、紅茶出口的統計數量如下表(引用自台北市志卷六經濟志商業篇,頁44-47)。 日本人於1914年將「永和興茶郊」改為「台北茶商工會」,同時設立一些茶葉生產的組織,推廣茶葉生產改良,如。(一)文山信用組合,成立於民國六、七年左右。 (二)木柵茶葉株式會社,成立於民國八年三月四日。(三)文山茶葉株式會社,成立於民國十五年五月十日。就以上的資料來看,日本統治時期台灣茶葉的生產與輸出,隨著各種產業的發達,已經不如清朝末年時期輝煌。
授權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資源類型
素材
互動形式
混合式
更新時間
2020-07-02
點閱數:304
下載數:2
點讚數:0
分享數:0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his_00000671.zip (33KB)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