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元朝君主對於書院採取扶助策略,所以書院發展十分興盛。扶助書院是元朝君主提倡文教政策中的一項。談論元代的文化政策,須先說明元代社會的大致情況。元代社會依照種族與職業來區分許多階級。若依種族分類,則可畫分為蒙古人、色目人、漢人、南人四大類。蒙古人又可稱為國人;色目人指的是西域人以及西方各國的人;漢人指的是原本受遼、金統治的中原地區的漢人,包括契丹人與女真人;南人是指原本在南宋統治下長江流域及以南的漢人。其中以漢人、南人地位最低,備受歧視。元代的中間階層,由各種「戶計」所組成。所謂「戶計」,是依職業分類所定的戶口。其中匠戶地位較高,佃戶最低,軍戶則是其中的特殊階級,讀書人則被劃分為儒戶。當時就傳出「九儒十丐」的說法,後來學者就以此推論儒戶在元代社會地位不高,失去以往備受尊崇的境遇。姑且不論儒戶在元代社會地位的高低,但推崇儒學的措施,是元代君主的基本文教政策。元代君主為何要推崇儒學,這和元初大臣耶律楚材有關。耶律楚材本為遼人,經成吉思汗任用為中央朝臣,至窩闊臺在位期間,提出增加稅收的建議而受重用,地位漸漸顯要。元太宗窩闊臺及元太祖忽必烈時期,耶律楚材向君主陳述「馬上得天下,無法馬上治天下」的道理,進而提出了「守成必用儒臣」的主張。這個主張受到窩闊臺的採用,開始實施了一連串推崇儒術的措施,儒戶的設置,便是其中重要的一項。推崇儒學於是成為元代的基本文教政策。元成宗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下詔中外都必須崇奉孔子。元武宗大德十一年(1307年),加封孔子為「大成至聖文宣王」。元仁宗時期,是元代儒學發展的關鍵時期,也是中國科舉考試制度的重大轉變期。仁宗在位期間,下令將宋儒周敦頤、張載、邵雍、程顥、程頤、司馬光、朱熹、張栻、呂祖謙及元儒許衡列為從祀孔子的對象。仁宗皇慶二年(1313年),朱熹所著《四書集注》列為科舉考試的定本,理學取得官方獨尊的學術地位。
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
相關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