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人文主義的堡壘:吳宓的文化保守主義
吳宓(1894-1978年),字雨僧,比較文學家,著名西洋文學家。吳宓於清宣統三年(1911)入清華學堂(1912年改名清華學校)中等科,1916年畢業於清華留美預備學校高等科(1928年改名清華大學)。1917年,23歲的吳宓赴美國留學,攻讀新聞學;1918年改讀西洋文學,畢業於維吉尼亞大學英文系,獲文學學士學位;旋即轉入哈佛大學研究生院比較文學系,獲碩士學位。留美十年間,吳宓對19世紀英國文學尤其是浪漫詩人作品的研究下過相當的功夫,有過不少論著。1921年吳宓回國,隨即受聘在南京高師和國立東南大學文學院擔任教授,講授世界文學史等課程,並且常以希臘羅馬文化,基督教文化、印度佛學及中國儒家學說這四大傳統作比較印證。吳宓在東南大學與梅光迪、柳詒徵一起主編於1922年創辦之《學衡》雜誌,11年間共出版79期,於新舊文化取徑獨異,未嘗盡去先儒舊義,故分庭抗禮,別成一派。這一時期吳宓采古典主義,抨擊白話文體自由詩,主張維持中國文化遺產的應有價值,嘗以中國的白璧德自任。就當時引進的西方思潮而言,北京大學是新文化運動的中心,東南大學則是文化保守主義的重鎮;白話文運動發源於北京大學,學衡派則以任教東南大學教授為主幹;在古史辨運動中,北京大學是疑古派的中心,東南大學則是反對派的重鎮,兩者間的對立關係可見一斑。展現在學術面向上,則是《學衡》與《新青年》雜誌的對抗。就內容而言,《新青年》和《學衡》並非中西之爭,而是文化取向之異。昔往將新文化運動與反新文化運動視為中西之爭,部分可能來自先驗的成見。以《新青年》和《學衡》引介新知的內容而言,兩者的差別主要在於古典或現代,亦即引介內容的方向有別。《新青年》偏向當代,《學衡》偏向古典;《新青年》以俄為師,《學衡》以英美為師;《新青年》主張大眾文化,提倡白話文運動;《學衡》主張菁英文化,提倡典雅文言;《新青年》提倡杜威實驗主義、易卜生主義、馬克思主義;《學衡》取法白璧德新人文主義、新古典主義;在引介美國新知部分,《新青年》是杜威實驗主義的中國代理人,《學衡》是白璧德新人文主義的傳承者。新文化運動與反新文化運動的論爭,就部分視角而言,或可視為美國古典(保守)陣營哈佛大學白璧德新人文主義,與實用陣營哥倫比亞大學杜威實驗主義,在現代中國的代理人之爭。
授權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資源類型
素材
互動形式
混合式
更新時間
2020-07-02
點閱數:515
下載數:1
點讚數:0
分享數:0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his_00003400.zip (34KB)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