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洋務運動時期
洋務運動,是指咸豐十一年底(1861)開始至光緒二十年(1894),清朝政府內的洋務派在全國各地掀起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改良運動。經過兩次鴉片戰爭後,清政府的統治階級對如何解決一系列的內憂外患分裂稱為「洋務派」與「守舊派」,洋務派主張發展新型工業,增強國力,以維護清政府的統治。在教育上,全國修建了30餘所近代新式學校,用以培養科學、軍事、翻譯人才。著名的翻譯機構京師同文館也於1862年建立,進行翻譯及出版西書的工作,推廣西學。在1872年至1875年間,每年向美國派遣30名幼童留學,他們大多成為日後中國的重要人物。1881年,原定十五年的幼童留美計劃中途夭折,全部學生被召回國。當時,耶魯大學的22位留學幼童中只有詹天佑和歐陽庚二人順利完成學業。容揆和譚耀勳抗拒召回,留在美國完成耶魯大學學位。李恩富和陸永泉則是被召回後,重新回到美國,讀完耶魯。另一方面自1875年開始,福建船廠及北洋水師學堂的學生也陸續被派至歐洲各國學習,對於晚清對西方海軍的學習有所貢獻,但其中最著名的嚴復反倒不是在軍事而是於西學的傳入有重大的影響。相較於洋務運動時期留學生多為官派且人數少而零星,甲午戰爭之後,首先興起了留日浪潮,大量官方資助及民間自行前往的留日學生出現,對於由日本學習西學有很大的助益。
關鍵字
授權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資源類型
素材
互動形式
混合式
更新時間
2020-07-02
點閱數:403
下載數:2
點讚數:0
分享數:0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his_00003396.zip (33KB)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