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基隆之役
1884年8月,當中、法談判破裂,法國政府立即派遣孤拔指揮艦隊前往臺灣,命其佔領基隆煤礦。清國早已派遣劉銘傳督辦全臺軍務,當年7月便於基隆登岸,未幾法艦Villars便尾隨而至。劉銘傳立刻密飭各軍,嚴行戒備。法艦趁機提出上岸購買煤礦,遭到劉銘傳的拒絕,甚至飭封煤窯,不准出售。劉銘傳清楚地知道,海上一有戰爭發生,香港、日本都將以國際公法為由,不對敵船接濟煤炭。 其次,劉銘傳建築砲臺,加強防務。不過建築材料必須由廈門購入,戰爭期間未有輪船往返,很難迅速完成。自上海由德商輪船運載的巨砲,則因法艦阻撓未能在基隆卸下。由此可知,劉銘傳已經盡其所能地部署,實際上有其困難度,從而影響戰役的發展。因此,改添調軍隊加強守備。守軍曹志忠六營裝備並不足以應付法軍,於是,劉銘傳除調兵支援外,更調整全臺駐軍防務,將軍隊調往北部。 法軍方面,7月,法艦維拉號(Villars)便抵達基隆,並在內海灣處下錨。法艦企圖利用購買煤礦的理由,一方面上岸偵查敵情,一方面可以造成糾紛,以遂其目的。然而,如前所述,未能得逞。法國投入基隆之役的船艦,共有三艘,分別為旗艦加利索尼耶號(La Galissonniere)、巡洋艦維拉號、砲艦精靈號(Lutin),其武器裝備分別是18、23、6門砲,共47門砲。人員分別有350、260、78名,共688人。 8時,孤拔下令法艦砲轟基隆要塞。法軍以優勢火力持續砲轟軍營和屏障,到了午時,要塞均被摧毀方才停止。清軍因無法抵擋而不斷撤退。經過激烈的戰鬥,清軍砲台全數被摧毀;法軍400人中,約有80-100人死傷,1人被俘,部分軍旗、衣帽等被奪。陸上的法軍雖僅剩200餘名,仍順利取得基隆港。清軍則轉入基隆山區,並從淡水調來500名士兵增援。 劉銘傳下令調整戰術,將軍隊調至基隆山後誘使法軍進入。法軍170人在其佔領的山地要塞紮營。當晚,清軍冒雨蛇行,攻破法軍堡壘,並以來福槍攻擊法軍。法軍在槍林彈雨中倉皇下山,從岸上撤退,戰鬥中,有3名將領被殺、6人受傷,旗幟、洋槍、帳房遭奪,其餘士兵逃回法艦。 其後,法艦雖持續對山丘進行砲擊,清軍仍於7日成功收復基隆。孤拔在將領的建議下,要求法國政府增援2000名士兵,以便長期封鎖基隆港,惟至10月雙方未再發生戰?。 基隆之役告捷,對在安南戰事吃緊的清國政府是一大鼓舞。尤其在外交上,面對法國索賠時,增強了拒絕的信心。面對法國強行勒索,中國一直拒不認賠。由於誤聽了法軍攻佔基隆的謠言後,法國公使八德諾的態度轉趨強硬,主張賠款由四百萬兩加至一千萬兩,如中國立刻應允,分十年還清,每年一百萬兩,仍可了結,基隆亦立即歸還中國。若不肯應允,則將轟擊福州船廠,奪取閩省,再率船北上索款。屆時臺灣地方歸法國所有,必不退還。同時,中國也為基隆失守的謠言所震驚,對於法國的勒索,只能循外交途徑抗議,指控法國一面會商,一面拿下基隆。 當劉銘傳擊敗法軍,收復基隆港的消息傳回後,清國的態度轉為強硬。清國對法國產生「法國在陸地不若海上那般容易取勝」的看法。襲擊基隆卻無戰果,嚴重地削弱法國要脅賠款的氣勢。另一方面,法國也感受到,清國視基隆之役為法國的失敗,並積極備戰,始有開戰之意思。因此,法國加速對臺的攻勢,孤拔摧毀福州船廠後,集中在馬江的兵力橫渡臺灣海峽,於9月29、30日抵達基隆港。清法在臺的戰爭進入新的階段。
授權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資源類型
素材
互動形式
混合式
更新時間
2020-07-02
點閱數:552
下載數:12
點讚數:0
分享數:0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his_00003166.zip (35KB)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