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孤立主義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雖然美國經濟大幅成長,但是外交方針卻逐漸轉向「孤立主義?,主要是由於兩項因素:其一,美國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雖僅有一年多,但花費卻高達350億美元,官兵傷亡12萬人,然而戰後卻是空手而回,既未取得一寸土地,又未取得一分賠款,致使美國人民深感參加戰爭有損無益。其二,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英、法等國原處於危急存亡的狀態,後來因美國的參戰才轉危為安,但是戰後由於債務償還的問題,反使英、法等國與美國反目,原本美國借給協約國的100多億美元,想要收回難上加難,更使美國人民感到參戰的不智。因此,戰後美國的內政和外交,逐漸受到孤立主義的包圍。1920年,主張孤立主義的哈定 (Warren G. Harding)當選為美國總統,國會也被孤立主義分子所把持,美國開始進行一連串內縮的外交政策,包括拒絕批准《凡爾賽和約》,反對參加國際聯盟。1935~1937年間,當歐陸的戰火再度升起之際,美國國會更制定許多條款,集合而為《中立法案》(Neutrality Acts),嚴禁政府或人民貸放款項給交戰國,嚴禁政府或私人將軍用物資賣給交戰國。其目的即在於避免捲入國際戰爭,然而,美國實行《中立法案》的結果,不但助長歐、亞兩洲侵略國家的氣焰,更無形中促使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美國的孤立主義,除了在外交政策上反對捲入戰爭與糾紛外,在經濟政策上也主張提高關稅,阻止外國商品的輸入,藉以保護本國工商業的利益。這即是所謂「以鄰為壑」的經貿政策,實施之後,造成反效果。原來美國提高關稅的舉動,各國也紛紛效尤,彼此的商品因為關稅壁壘而受阻,外銷數量大幅減少,最後形成生產過剩的現象,國際貿易幾乎停頓。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10年間,美國經濟因極度繁榮,全國人民也積極投資工商業,搶購公司股票,使股票價格形成不合理的上漲。1929年,由於外銷商品減少,許多公司轉盈為虧等原因,股票價格忽然大跌,數百元的股票慘跌至數十元,許多人因此破產,公司、工廠、商店、銀行等紛紛倒閉。這種倒閉風潮一直持續了數年,而以1933年最為嚴重。那時美國倒閉的大公司多達3萬多家,失業人數高達1500萬人,造成美國空前未有的大災難,被稱為「經濟大恐慌」(Great Depression)。美國當時已是世界經濟的龍頭,一旦本國經濟發生問題,連帶影響各國經濟的發展,包括股票跌落,物價下降,公司、工廠、銀行倒閉,失業人數增多等,形成全球性的經濟大恐慌。
授權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資源類型
素材
互動形式
混合式
更新時間
2020-07-02
點閱數:614
下載數:2
點讚數:0
分享數:0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his_00002574.zip (34KB)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